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的导演,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轰动国际影坛的传奇。《李安访谈录》精选李安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这是其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多方面记录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与创作,以及他对自己代表作的深入解读。 李安的电影丰富多元、难以归类,他在三大洲、两百年间自如穿行,始终寻求变化与突破,不变的则是他对叙事与人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李安的访谈中得到展现:对电影的狂热,对讲故事的着迷,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对局外人身份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女性的认同;关于家庭与温情,关于中年危机与欲望,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与交融,关于和明星们的磨合 在这些访谈中,李安是充满魅力与智慧的讲故事的人,温和谦逊,幽默大胆,直击人心。
罗贝尔 布列松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电影导演,以极简主义的电影语言书写人类的精神世界,其独树一帜的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史,被塔可夫斯基、戈达尔等大师一致推崇。这位沉默、超然的电影圣哲,在艺术之路上缓慢求索,在世时仅留下十四部电影作品。《电影的节奏是心跳:罗贝尔 布列松谈话录》是布列松的权威谈话录,收录其四十年艺术生涯中所有重要谈话,由其遗孀米莲娜 布列松亲自整理编纂。本书以创作历程为经,以电影美学为纬,在其中,布列松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哲思娓娓道来,字字箴言,简洁而不失激情。这些思想犹如永恒的火焰,照亮了通向纯粹、真实的艺术长路。
本书改编自1976年在法国电视一台播出、米歇尔 波尔特对玛格丽特 杜拉斯的访谈。 波尔特是杜拉斯的好友,也是国际杜拉斯学会名誉会长。在这份采访中,杜拉斯对照她的小说文本和照片,谈论她所待过的不同地方,包括她位于诺弗勒堡的房子、花园、森林、特鲁维尔、大海等,就像它们不断出现在她的小说、戏剧和电影里那样。波尔特真实地展现了这些地方如何变成 故事的承载者 ,以及杜拉斯如何在这些地方生活。 波尔特将采访对象杜拉斯与其生活的环境放在一起,探索 住所 在杜拉斯的写作活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劳儿之劫》等)与电影作品(《娜塔丽 格朗热》《恒河女人》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引导杜拉斯谈论女性与住所的关系、写作经验与欲望、女性投注在身边事物上的凝视、女性之间的体认等。 这份访谈构建起一种独特的地理诗学,为
这部访谈录汇集了塔可夫斯基接受的二十二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多年,涉及这位电影诗人的方方面面:从童年到战争,从亲情到爱情,从事业有成到被迫流亡,从成名初期到生命末期。在访谈中,塔可夫斯基畅所欲言:对电影与时间的独特解析;对美学的深入思考;对创作与信仰的执着;对流行艺术的不屑;对大众的复杂态度;关于政治、自由、名利、生死的犀利观点;关于女性议题的令人不安甚至不适的言论 这些访谈仿佛黑白长镜头,记录了他的局促与轻松、诙谐与苦涩、淡泊与傲慢,雕刻了他的电影人生与诗意时光。
王家卫,《花样年华》《重庆森林》《春光乍泄》的导演,蜚声国际影坛的异数与奇迹。《王家卫访谈录》收录王家卫接受的二十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五年,其中包括数篇珍贵的粤语访谈,更有多篇外语访谈首译中文。这些访谈涉及与王家卫有关的一切,更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以及张国荣等影星对这位导演的评价。它们仿佛用时光胶片拍摄的老电影:记录王家卫的童年、求学生涯与成名之路;刻印60年代的香港、上海人群体的生活;折射王家卫式的格调 探戈、音乐、下午茶;洞悉都市人的爱情与孤独 王家卫以他擅长的即兴方式,亲自参演这些访谈,墨镜后面闪动着愉快的星芒。
对一个出生于英国东北部矿区的小镇青年来说,从工厂制图员到星光熠熠的摇滚乐队主唱,需要走多远、走多久? 天赋和运气之外,是什么给予他持久的能量? AC/DC是澳大利亚国宝级摇滚乐队,以典型的硬摇滚和重金属风格成为无数乐迷甚至乐队的偶像,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当属最高龄的乐队。 这是一本不平凡的小人物的传记。在书中,AC/DC第三任主唱布莱恩以时间为轴,从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展开讲述,回忆了幼年时期清贫的生活,少年时期与音乐的第一次接触,青年时期的学徒生涯,以及此后被摇滚乐彻底改变的人生。他经历了摇滚乐的起始和发展,也见证了摇滚乐的极致和辉煌,与大师为伍让他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也获得了更多的人生机遇。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东北部小城的独特风貌,还能从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昆汀 塔伦蒂诺,《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的导演,风靡全球的电影鬼才。这部访谈录汇集了昆汀接受的二十四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年,涉及他的方方面面:在音像店打工的穷苦经历,功成名就之后的随心所欲;其电影遭人诟病的暴力场面,对流行文化的指涉,对各种导演与类型片的借鉴;对朝九晚五的工作的不屑,对财富自由的满足,对名气的矛盾心理;对童年、亲情、爱情的记述 昆汀是行走的电影百科全书,记忆力惊人,几乎对整部电影史了如指掌。昆汀也是极佳的影评人,对自己的电影做出了详尽且独特的解读。导演、编剧、演员,昆汀的身份变化多端;不变的是他对电影的热爱,是他接受采访时生动的面部表情、典型的坏小子笑容、机关枪似的高频笑声,以及烦人又迷人的自负。
大卫 林奇,《穆赫兰道》《双峰》的导演,享誉国际的好莱坞鬼才,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过去三十年里,没有导演能够拍出比林奇作品更引人入胜、更具争议、更令人困惑的电影,也没有导演比林奇更不愿谈论自己的创作。《幻夜奇行:大卫 林奇谈电影》收录二十三篇重要的林奇访谈,时跨三十多年,多篇首译中文。这些也是林奇为数不多敞开心扉、直言不讳的访谈,涵盖他创作与人生的方方面面,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暴力、恐怖、城市、欲望、女性、生老病死、现代人的焦虑等议题的深刻探讨。电影、绘画、音乐、家具设计;现代却令人不安的纽约、衰败污秽却古老美丽的费城;童年的回忆、荒诞的故事、超现实主义的意象 一切都在林奇难以捉摸的谈话与静默中攫住人心。
本书是记叙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摄影家,中山籍文化名人黄绍芬的艺术人生及其主要艺术创作的图传。黄绍芬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总工程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第一届名誉会长,代表作有电影《女篮5号》《林则徐》《聂耳》等。本书图文并茂,真实还原黄绍芬近七十年的摄影创作历程,详细分析其摄影艺术和创作成就,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历时十年,通过实地走访父亲黄绍芬的生平好友和门生弟子后收集、整理、核实的数百张黄绍芬的电影剧照、摄影作品以及数万字的名家评论文章等珍贵资料。
“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截至2022年,我国短视频领域的日活跃用户数接近10亿。其中,参与短视频内容创作的用户数高达3亿。如此庞大的数据背后,是短视频已经渗透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领域的现状。 本书以“实操技能+实用案例”的思路,全面讲解了从事短视频行业所需的各方面能力与相关操作技能。本书内容包括短视频的发展历程、主流短视频平台介绍、平台流量分配机制、短视频拍摄与剪辑制作、短视频内容策划与定位、打造优质短视频的技巧、短视频运营推广、短视频商业变现等。 本书在相关章节中为读者安排了实操任务和课后测试,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全书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写作语言通俗易懂,实例题材丰富多样,特别适合广大职业院校及培训学校作为新媒体、短视频电商等相关专业
好莱坞非洲大片长期垄断着国人对非洲这片遥远大陆的想象,近年来随着中非交往的日益深入,中国电影人频繁走进非洲,打造了《战狼2》《红海行动》《万里归途》等国产大片,非洲由此成为中国观众新的视觉生长点。而在非洲,一批电影人逐渐从欧美文化霸权突围,创作了一批描写本土历史与现实经验的电影作品。《影像突围:非洲电影之光》是国内聚焦非洲影像文化的专著,通过中国之非洲、非洲之非洲、非洲与世界三个维度探索电影艺术在当代非洲文化发展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为读者呈现一个过去鲜少了解的非洲光影世界。
本书为《中外经典影片音乐赏析》的第二版,作者搜集更新了包括益西卓玛、天上草原、台湾往事、太行山上、香巴拉信使、唐山大地震、百鸟朝凤、西藏天空、开罗宣言、大唐玄奘、卧虎藏龙以及指环王1:魔戒再现、指环王3:王者无敌、寻找梦幻岛、断背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飞屋环游记、社交网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地心引力、布达佩斯大饭店、爱乐之城、水形物语等三十一部著名的中外电影案例,内容包括简单的剧情介绍,对电影中的作曲家作名简介,重点对影片中的音乐进行赏析。本书为北影参考教材。
邓在军,我国著名电视艺术家我国电视文艺和春节晚会的开拓者之一。她还是少将周尔均的妻子,四个孩子的母亲。 作为周恩来总理的侄媳,本书首次公开披露了她所亲历的周总理、邓颖超感人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家风。同时作为著名的电视导演,本书还讲述了她50年电视导演生涯,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她执导最早的几届大型春晚,以及许多重要的大型文艺演出的往事。本书也介绍了她与许多社会知名人士、文化名人的交往经历,如彭丽媛、毛阿敏、刘欢等人的出道时的故事。
《岁月留影:中西电影论述》涵盖了作者多年来在电影领域关心的焦点,分论述、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亚洲其他地区五个部分,溯本清源,找寻中国的电影传统,阐明作品在电影史中的位置,努力为近当代史中的电影定位,并且对比华语电影与近邻东亚国家电影的关系,对中国电影的未来给予了深切的期待。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电影、电视剪辑艺术发生、发展的历史,细致、条理地总结了影视剪辑艺术的审美历程、工作方式和实践过程。特别是对电视艺术崛起之后,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融入剪辑领域,非线性剪辑的引入做了翔实、具体的介绍,针对性很强。本书可作为传媒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也供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影视导演、剪辑工作,曾担任多部获奖电影、电视剧的导演、剪辑师。目前又都执教于中国传媒大学,主讲《影视剪辑艺术》、《影视导演艺术》等课程。无论从实践经验还是理论造诣,都处于的契合点。深入浅出地将数字影视剪辑艺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的往返梳理,应是本著的重点所在。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成为本著作的主打与特色。不同的读者都会从本书当中有所收获。
《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生产》试图将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置身于社会文化发展的语境中,以文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视角,探索电视剧在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生活秩序、空间转向、跨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影像叙事和文化想象,研究中国电视剧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传播等多元话语框架下的文化生产,管窥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文化变迁和社会建构。
本书将批判的社会空间理论与电影空间理论相结合,试图通过新中国以来大陆影片中的流动空间故事,力求从电影空间的社会维度出发,揭示不同时期流动空间构型的演化,创作者对空间的重写,流动主体的空间体验及身份认同,由此窥见空间移转如何丰富电影艺术又如何被电影艺术再生产。本书将视阈放在流动空间上,从空间移转角度进行电影美学研究,并最终建立电影空间美学研究的理论模型,既是对新中国以来大陆电影空间艺术成就和理论成就的一次总结,也是在新的角度对新中国电影的历史予以评价的一次尝试。
宣传思想工作是加强党的建设不可回避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课题。电影宣传工作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有力强化路径,是凝聚共识的制胜法宝之一。 《政治话语的影像呈现: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宣传工作研究》从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电影宣传工作概念的界定出发,对电影宣传工作的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历史沿革、一般规律以及当前形势、现状问题、发展思路、制度建构进行了系统研究。
纪录片艺术是基于真实生命的诉诸视知觉的艺术,因而是一种混合了现实与想象的复杂艺术。本书以纪录片艺术的复杂性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哲学和电影美学的角度观照纪录片艺术,阐释纪录片艺术的复杂内涵;以纪录片艺术的传播过程为线索,从表现状态、生成机制、解读反馈、价值实现四个方面深入探究纪录片艺术的复杂性。研究通过对纪录片艺术在传播轴线上的连续分析,展现纪录片艺术背后理智与情感自始至终的交织并存、博弈角力,从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层面对纪录片独特魅力的产生机理进行了观察与解释。
《上海电影海外传播史研究:1923-2014》是笔者承担的2014年度上海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课题及上海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高峰学科的研究成果。 上海电影海外传播是一个宏大的研究课题。上海电影海外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要系统研究上海电影海外传播的发展,难度无疑是相当大的,需要掌握和研究的资料数量较多。在课题研究和《上海电影海外传播史研究:1923-2014》写作过程中,笔者查阅了上海、新加坡、夏威夷等地出版的相关报纸期刊,阅读了较多的电影志、回忆录等文献,《上海电影海外传播史研究:1923-2014》汇集了资料搜集与研究的主要成果。 《上海电影海外传播史研究:1923-2014》写作、出版过程中,曾得到许多老师、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上海电影海外传播史研究:1923-2014》部分章节内容曾发表于《当代电影》《电影新作》《浙江传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