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自传》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居里夫人自传,居里夫人真实地记述了她作为一个普通女孩坎坷的求学经历,战争带来的灾难,她在追求科学道路上的顽强坚持,及她对伴侣、孩子、家庭生活的爱。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对美国之行记忆犹新,在战争中她采用镭射气治病救人。 第二部分是皮埃尔传,是居里夫人为丈夫所写。居里夫人用真诚而坦率的语言,通过对两人共同追求的科学事业的记叙、两人的书信来往的回忆,及他人对皮埃尔居里的评价等,展现了皮埃尔 居里对科学的崇高追求和无私高尚的人格魅力。
本书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在传记的形成上,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考证,通过访谈补充和澄清已有文献资料中缺失或者模糊、有争论的细节,细致地还原陈庆云的家庭环境、求学经历与科研历程。传记的结构以时间为纵线,以陈庆云学术成长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阶段作为章节划分的标准,对陈庆云学术研究方面的思想脉络与代表性学术成果、在学术组织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主要贡献进行系统论述。
2018年2月18日,是严东生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严东生先生长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性能无机材料研究方面成就卓著,是中国当代无机材料科学的重要奠基人, 是上海硅酸盐所的主要创始人、名誉所长。他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执着献身科学的精神、平和谦逊的处事态度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为纪念严东生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纪念其持之以恒,推陈出新,宏才大略的科学人生,以弘扬严东生先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锐意进取、执着献身的科学精神,特编辑本书。
居里夫人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一切荣誉、金钱、灾难都在她科学之光的照耀下荡然无存。艾芙·居里说自己的母亲:“她终生拒绝财富,对于荣誉,也漠然视之。她生性严于律己,而且不露锋芒,因此,她始终不可能采取任何一种沽名钓誉的态度,既不表示亲昵,也不假装和蔼,不肯故示端严,也不肯矫饰谦逊。她根本不懂得显声扬名。玛丽·居里与生俱来的品质是:坚定不移的性格,智力方面锲而不舍的努力;只知贡献一切而不知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牺牲精神;尤其是成功不骄傲,灾祸不能屈的非常纯洁的灵魂。她的这一切,比她的工作或丰富多彩的生活更为难能可贵。” 《居里夫人传》一书回顾了居里夫人这位影响过世界进程的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主要描述的是居里夫人的品质、她的工作精神、她的处事态度。作者艾芙·居里向读者详介了她的母亲除了
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 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约1653年)而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O·鲁德贝克的后裔。他从父亲I·诺贝尔那里学习了工程学基础,也象父亲一样具有发明才能。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团聚。 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6岁就成为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语言。1850年离开俄国赴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为止。 重返瑞典以后,诺贝尔开始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在这种炸药投产后不久的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人被炸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大奖。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 诺贝尔。 诺贝尔是举世闻名的化学家及诺贝尔奖的创始人。本书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文笔,向读者介绍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生及其重要的科学成果等等。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文笔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再现了一代著名科学家兼实业家光辉的一生。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惟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她,聪明、不贪慕虚名、实事求是;她,刻苦坚强、意志纯洁、严于律己、公正不阿。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赞叹说: “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本书介绍了居里夫人,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出生于沙皇俄国占领区的一个波兰教师家庭。波兰在历史上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近现代,它先后遭受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占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长期遭受入侵者的凌辱。玛丽的家住在华沙,当时属于沙皇俄国占领区。父亲斯可罗多夫斯由于毕业于俄国的圣彼得堡大学,所以被统治者允许从事教师工作。
李远哲 (Yuan TsehLee),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Dudley R. Hechbach)及约翰·波兰伊(John C.Polanyi)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是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目前为“中央研究院”、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以及德国哥廷根科学院等之院士。于1994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李远哲》由朱丹、孟繁玲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李远哲》记述了李远哲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居里夫人自传》记录了并肩战斗的两位科学名人的一生,从中体现出来的致力于科学的精神和崇高品德至今仍值得世人学习,对于青少年读者更有教育意义。
作为大家期盼已久的西奥多?格雷的 化学三部曲 的第三本书,《视觉之旅:奇妙的化学反应》(彩色典藏版)艺术性地探索了分子之间是如何互相作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并让它变得生机勃勃的。 西奥多?格雷从《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和《视觉之旅:化学世界的分子奥秘》开始,并在《视觉之旅:奇妙的化学反应》中,完成了对化学世界的探索之旅。在《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之中,格雷先生给读者呈现了周期表中的 118 种元素,那是一幅你从未见过的、引人入胜的画卷。他向我们展示了元素如何连接起来,形成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各种物质 从食盐到肥皂等各种我们身边的东西,图书设计得五彩斑斓、精彩纷呈。接着,我们读到了《视觉之旅:化学世界的分子奥秘》,格雷和摄影师尼克?曼精心安排了惊艳的照片,格雷用他那广
瑞典化学家、发明家、企业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1896)一生共获得过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著名的发明是硝化甘油引爆器材、爆炸油、明胶炸药,并因此被誉为“达纳炸药大王”。诺贝尔发明爆炸油及其他新型爆炸材料的初衷只是用于道路和桥梁建设等民用领域,却未曾料到其军事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诺贝尔曾表示要发明一种威力足够巨大的武器,慑于它的威慑力,任何一方都将无法贸然发动战争,和平也终将得以维护。这与现代的核威慑理论异曲同工。 诺贝尔少年时期曾梦想成为诗人,但作为发明家及实业家的父亲却引导他弃文从商。诺贝尔还是一个善于管理的慈善的企业家,其管理的遍布全球的100多家工厂为他带来了巨额财富,他还先提出为企业终生工作的员工提供养老金。 诺贝尔终身未婚,但感情生活并非一片空白,尘封多年的私信解密了他的感
申泮文(1916 ),广东从化人,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翻译家。申泮文院士是我国著作和译作多的化学家之一。他著译多部教材和工具书,在*出版社的出版物达70 余卷册,3000 余万字。新中国成立初,申泮文院士编写了我国早的中文化学讲义,后又组织翻译了大量苏联、美国等国家的教材和参考书。其中1-20 卷《无机合成》的翻译是持续近30 年的工作,为我国无机化学发展打基础曾经起了很好的作用。申泮文院士倡议编著并作为副主编的《无机化学丛书》至2011 年共三次重印,为我国广大化学工作者提供了一部丰富的近现代化学的原始资料资源库,对我国化学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书是在申泮文院士的口述访谈稿的基础上整理而得的,主旨是对申泮文院士的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整理收集,采集成果比较丰富。因口述资料丰富,本课
《中国化学家与化学会》介绍50位已故著名化学家,他们是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先驱、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们都与各化学学术团体有密切关系,为我国近现代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化学家可贵的爱国情操、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道德风范,给人以感染和启迪,对科学、教育、学会建设和办刊思想的精辟论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中国化学家与化学会》可视为中国近现代化学史和化学化工学会史的一个缩影。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真实生动、开拓创新,从多角度介绍了化学家的人生轨迹,并附有107幅难得的照片和手迹,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广泛的阅读性。
潘毓刚是享誉世界的量子化学家,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梅县客家人。1978年获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1994年获全美华人协会颁发的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改革开放初由邓小平作出指示、中国科学院聘请的首批10名**科学家之一。潘毓刚为中美文化交流、中国留学生政策和中国教育改革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量子化学人才。他在全球35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兼任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足迹遍布美洲、欧洲和亚洲。《走出围龙屋的量子化学家——潘毓刚》简要叙述了潘毓刚一生的事功行宜和思想,收集整理了他的重要文章和演说,以及媒体的主要报道,帮助读者学习了解他作为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主要成就和丰富思想,启迪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