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人类将经历的第四次革命将是什么?神经革命!在TheNeuroRevolution一书中,作者ZackLynch预言神经革命将再次颠覆人类生活、工作和娱乐。神经科技作为新的技术(如用于探究我们大脑的脑成像技术),正逐渐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金融、法律、政治、艺术、战争甚至宗教信仰。通过讲述引领这场神经革命的杰出人才背后的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即将到来的、让人吃惊的未来。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惊叹、是讨论,可能还有些许的惊慌失措,但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因为神经革命将改变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是整个人类的世界。
蕾切尔 卡森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著名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威廉 苏德在这部描述卡森生平的全新传记中,以详实的研究和优雅的文字展示了为何这位伟大的女性应该被人们永远铭记。 卡森钟情于大海,曾经写了3本书讲述海洋的奥秘,每一本都畅销世界。《寂静的春天》是她的第四本书,而正是用这本书,这位低调恬淡的生物学者唤醒了无数人的环保意识,开启了人类的环保时代,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遥远的海岸》考据精细,行文优雅,凸现出一位性格腼腆又激情满怀的女性形象:在大自然中徜徉的卡森比在文学天地里更加洒脱自在。威廉 苏德还以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卡森与多萝西 弗里曼的浪漫友情,以及1964年卡森因癌症去世的情景。这本书真正写出了20世纪一位杰出改革者的
《基因论》是现代遗传学之父摩尔根的代表作,本书的出版标志了“基因学说”的创立。作者提出基因是组成染色体的遗传单位,是一个有机的化学实体。它能控制遗传性状的发育,也是突变、重组、交换的基本单位。《基因论》全面阐述了摩尔根的染色体遗传理论,包括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遗传的机制、突变的起源、染色体畸变、基因和染色体在性别决定方面的作用等。本书总结了作者及其团队以果蝇为主要实验材料的遗传研究成果,其理论是遗传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真菌长什么样?有些形容猥琐,有些娇艳欲滴;有的出血,有的长毛,有的流墨,有的发光;像柠檬糖,像果冻,像舌头,像死人手指……真菌吃什么?钟乳石、核辐射物质、蟑螂触角、大便、麋鹿尿过的树叶……真菌怎么用?酿酒,做染料,保护法老古墓,修复土壤和水质,还能让你哈哈大笑(字面意思);有的致病,有的治病;有的每年都能吃,有的一生只能吃一次。 这本通俗有趣的小书告诉我们,真菌王国妙不可言,可食用性居然是真菌学中最无聊的一面! 小心,你可能会像许多真菌爱好者一样越陷越深。
1543年,安德烈·维萨里用解剖刀划开了现代医学史。1675年,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通过显微镜观察到雨水中的微生物,开启了微生物学。200年后,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为放射诊断奠定了基础。1953年,DNA的结构被破译,生命的奥秘之一得以解开…… 人体解剖、血液循环、微生物学、疫苗、麻醉剂、X射线、组织培养、胆固醇、抗生素和DNA结构,10项对医学影响最为深远的发现,纵览500年医学发展脉络,还原天才科学家的真实人生。
本书通过实物采集、口述访谈、录音录像等方法获得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后, 全面、真实、详细地讲述了杨院士一生经历的点点滴滴, 也真实而客观地向读者展示了杨院士的科研成就。杨福愉, 生物化学家, 浙江镇海人, 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历任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 北京生物化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线粒体和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在电离辐射对线粒体膜的损伤及线粒体膨胀和收缩依赖于内膜能量转换过程方面的研究, 取得了重要成果。本系列书的成稿, 把反映老科学家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环节、师承关系等各方面的资料都保存了下来, 对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宣传优秀科技人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类时常忘记自己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而又时常想要亲近更加自然的环境,被其他缤纷的生命所深深吸引。 威尔逊认为,我们对生命的天然亲近感是人性的本质,正是这种亲近生命的倾向,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编织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威尔逊从切身经历出发,记录了他对自然的核心探索。从游荡在亚拉巴马州的森林,到深入苏里南和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从儿时对巨蛇的幻想到确立研究蚂蚁和其他社会性昆虫,这些奇妙的经历和知识积累极大丰富了他对自然的领悟,也激发了人们对一个正在迅速消失的自然世界的惊奇和热爱。 这本富有诗意、发人深省的关于“亲近生命”的著作,不仅是一位野外生物学家对自然的深切回应,也是对保护伦理的雄辩陈述。威尔逊指出,我们对其他有机体的理解越深刻,就越重视它们的价值。人类与其他生命的特殊关系,让
本书带领我们认识那些以挖掘、咀嚼和钻孔等方式重塑地球的生命体。的科普作家、古生物学家安东尼·马丁通过追踪地衣、海绵、蠕虫、蛤蜊、螺、章鱼、藤壶、海胆、白蚁、甲虫、鱼类、恐龙、鳄鱼、鸟类、大象乃至人类留下的痕迹,揭示了生物侵蚀如何随着生命之树的演化而扩展,成为生态系统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重塑地球的面貌。凭借广博的学识和不乏奇思妙想的幽默感,作者利用古生物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知识解释了生物侵蚀的惊人力量,促使我们深入思考生物侵蚀的过去和现在,并探讨对这种生物行为的深入了解如何帮助我们应对地球未来的气候变化。
20世纪,博物馆、动物园和水族馆里的动物标本制作者是最早意识到人类与自然世界粗心互动所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人群之一。他们目睹了由兽皮猎人、商业羽毛收藏家、捕鲸者、大型狩猎动物猎手和偷猎者造成的大量灭绝,认识到极度濒危物种的生存威胁和迫切需要保护它们。他们所创造的令人信服的展品以及他们所从事的科学实地工作、通俗写作和游说,在美国博物馆持续至今的早期保护运动中奠定了至关重要的领导地位。对于一代又一代的博物馆参观者来说,他们把展柜的玻璃变成了一扇了解自然的窗户,以及一面反映我们保护自然的责任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