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是对众多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一门科学,体系很完整,但需要记的知识点很多,需要有较好的记忆力。本书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以故事的形式书写采集历程,对每一位科学家的荣誉成就都一一列出,增强了可读性。同时,读者通过学习植物分类学家传记,了解各类植物的学名出处及命名人简历,植物的采集过程、采集标本的方法以及前人吃苦耐劳的治学精神。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一种治学精神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希望这本书也会点亮青少年智慧之明灯。
爱德华 威尔逊,他是当今世界美国蚂蚁研究翘楚, 社会生物学 理论之父,被誉为 达尔文之后博物学家的绝响 。在他的自传中,威尔逊用优雅风趣的文笔,将他跌宕曲折的人生经历,与科学家成长之路娓娓道来:他在大自然冒险中度过了孤独童年,天生对自然充满好奇心与亲近感;青年时代确定研究蚂蚁物种作为学术方向,首先要克服经济拮据的困境;与生物学同人一道探访西印度群岛,将岛屿上蚂蚁的生态分布尽数掌握;在哈佛教学期间,为进化生物学而与主流的分子生物学巨星们分庭抗礼 在威尔逊的人生故事中,他冒险奋进、不畏风雨、热情达观,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崇敬,和地球所有生命的深沉关怀。他也带我们畅游缤纷的自然世界,教给我们观察生物的知识、技巧和趣味,繁忙的家蚁、凶猛的毒蛇、斑斓的热带飞鸟,都与威尔逊有着亲密互动。 书中不仅
由戴维·乔治·哈斯凯尔著的《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自然文库》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在这本接近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很小的微生物和很大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戴维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看不见
这本《笺草释木六十年(王文采传)》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其中一册。 《笺草释木六十年(王文采传)》(作者胡宗刚)收录了《同庚三门生》;《改革开放与国外学术交流》;《湖南、广西考察》;《六十离休》;《私人访问瑞典》;《访问英法德三国》;《拉丁文在分类学上的使用》等内容。
彼得 渥雷本是德国 森林学家和科普作家,长年 力于环境 护事业。这本《树的呼吸》是他较新 作品。作者根据自己在德国从事林业工作的经验,介绍了树木的 些不为人知的 点,并揭露了现代林业经济的弊病和对森林生态造成的破坏,以及这些事实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全书分为 树的智慧 林业的无知 未来森林 三章。第 章 树的智慧 主要讲述的便是树木为了生存所发展出的 与智慧。树木面对自然环境不是束手无策的:它们将上万年来积累的经验存储在种子里,传递给自己的下 代,还会通过树根识别自己的 友,为彼此 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同时携手调节区域气候,以便整个族 的茁壮生长,哪怕是面对气候变暖,森林也展示了 定的应对之道。 第二章 林业的无知 主要以德国林业为对象,揭露了林业(人类)对森林(树木)的自主性的忽视与低估,人们或出于无
李约瑟先生是世界“化学胚胎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史专家。他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经全力以赴地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支持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性著作,完成了从一种文明向另一种文明的跨越。 本书生动地讲述了李约瑟传奇般的一生,他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经历,他的充满科学智慧的学术生涯,他为中国人民的科学事业和友谊而不懈工作的种种事迹。作者是李约瑟研究专家,成立了中国李约瑟文献中心,出版了一批关于李约瑟的各种著作和资料。本书是他的又一部力作。
《怎样看到鹿》通过佛农山——北京——里诺——瓦尔登湖这样一条叙述主线,详细地描写了作者在近10年间的自然观察和生活体验。 文中以作者在不同地方生活时每日的所见所闻为主,观察遍及身边的草木鸟兽以及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人情世故,例如佛农山的本地农场、美国国鸟白头海雕、不同时节所开的花、家中窗台上的红隼。在对自然观察的细致描写的基础上,作者深究这些自然对象背后蕴涵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乃至由人与环境关系而引发的深层思考。中美两种环境之间的自然和文化体验的比照也是本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