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之前,爱迪生的女儿马德琳曾经抱怨: 我至今没有看到一部令人满意的完整刻画父亲的传记。人们总是过分强调他做过什么事, 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本书由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传记作家埃德蒙 莫里斯基于托马斯 爱迪生国家历史公园中保存的约500万页原始文件,历经长达7年的阅读研究创作而成。他还得到爱迪生被托管的家庭文件访问特权,包括爱迪生曾外孙所藏的家族档案,甚至还有多年来被尘封的爱迪生给第二位妻子的情书。这本书首次详细讲述了爱迪生84年的人生和成就,首次摒弃了认为爱迪生和尼古拉 特斯拉之间存在敌意的阴谋论,并提出了他们互相欣赏的依据。全书既描绘出爱迪生的经典形象,也展现了他较少为人所知的其他面孔。他不仅是专注、勤奋的天才发明家,也是宠爱妻子的丈夫、严厉的父亲、无情的
本书多角度、深层次地记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带领中国航天人闯出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作者用准确、生动的笔触,描述了钱学森负笈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和导弹、火箭工程实践,冲破阻力回归祖国,引领中国航天技术创新发展,为 两弹一星 横空出世作出杰出贡献的故事,真实地还原了钱学森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流金岁月。 本书作者采访了一百多位与钱学森有直接接触的各级领导和专家,调阅了一百多万字的文献资料,在书中披露了许多尘封已久的档案和弥足珍贵的图片。这是一本史料详实、内容丰富、感人至深的钱学森传记,将指引新时代的人们继续在科学的道路上革故鼎新、开创未来。
林兰英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半导体材料学家物理学家,是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本书以林兰英院士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出发点,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主线,以纪实的笔法和尽可能翔实的内容,真实地记录林兰英走过的85年的风雨历程??艰辛的童年生活、大学里的欢声笑语、奋发进取的留学生涯,并再现了她对新中国的真挚眷恋和她为祖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真实情景,反映了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科学事业的痴恋之情和不畏困难的艰苦创业精神。 本书资料丰富,既有林兰英各个时期的照片,也有记者对她采访的文章和她本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撰写的文章。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林兰英的人生轨迹,也能感受到她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
书稿为20位中国核工业集团 功勋人物 获得者的故事,图文并茂,以自述或其家人、朋友的角度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求学背景以及对于核工业的选择和坚持,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新中国核工业事业奉献青春乃至生命及其中的高尚品质,通过了解这些功勋人物在生活中的点滴轶事,可以对我国核工业事业从无到有到强的发展过程有感性的认识,他们的精神是 两弹一星 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三强往来书信集注》收录与钱三强有关信件近300封,绝大多数为首次出版,信函往来对象包括小居里夫妇、鲍威尔、李约瑟、梅贻琦、郭沫若、胡适、林家翘、杨振宁、李政道等诸多科学、文化界名人,不少信函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发展,颇具史料价值。 钱三强(1913-1992)原名钱秉穹,生于浙江绍兴,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生阅历丰富,交往甚广,亲历过许多科学、政治、社会的重要事件,有的还身处一些关键性的历史节点。 钱三强祖父钱振常为清同治进士,曾在绍兴龙山书院教导蔡元培,父亲钱玄同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和健将。 本书编者葛能全曾长期担任钱三强的秘书,业余进行科技史和科技人物研究,与老一辈科学家多有交往,彼
本书以事实为基础,整体篇章布局以时间为纵轴,同时兼顾亲历者所处工作岗位,通过一系列深入而细致的口述访谈,从不同岗位亲历者视角讲述钱塘江防治故事,全面系统还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江过程和历史全貌。全书主要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章为 摸索中前行 多方案探寻 ,主要介绍20世纪 40 70 年代参与和主导治江工程开展的技术专家对工程建设规划的回忆与讲述;第二篇章为 防治结合 开拓创新 ,主要介绍20世纪80 90年代技术专家主导下的治江工程,及由此衍生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升;第三篇章为 技术应用始建 一线施工建设 ,主要介绍参与一线工程施工的技术专家亲历的治江故事;第四篇章为 探寻自然奥妙 解码自然涌潮 ,主要介绍21世纪以来钱塘江治理和科研工作的新进展;第五篇章为 科研与管理 继承与开拓 ,主要介绍浙江省水利厅、钱塘江海
本传记基于科学发展的视角去研究张钹院士追求科学,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大家的成长历程。本传记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以张钹院士人生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为节点进行创作,对从张钹院士出生一直到2023 年的各时间段都有所涉及。对不同的历史时期,重点描写了张钹院士的科研之路与任教生涯,并将家庭生活与之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张钹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客观呈现张钹院士的人生轨迹。意在表现与张钹院士同时代的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品质。借此希望张钹院士的精神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科学事业,共同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重任。
朱伯芳院士是水工结构和固体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从事水电设计、建设、科研工作,参与设计了我国*批三座混凝土坝--佛子岭、梅山、响洪甸拱坝,为我国掌握现代高坝设计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有重要创新。朱院士在世界上创立了四个新学科:混凝土坝温度应力理论体系,拱坝优化,混凝土坝仿真分析,混凝土坝数值监控,都已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根据国家发表的统计资料,朱院士是中国水利水电方面科技成果*多的一位专家。他在我国水电界有着重要影响。本书为朱院士的传记,通过走访和调研,收集了大量资料,用平实的手法和笔触,总结朱院士的一生。
王小谟——国防科技领域著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功主持研制国产预警机,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为中国预警机从无到有、形成作战能力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的人生经历跨越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多个历史阶段,其奋斗历程可以视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从一穷二白到自立自强的缩影。本书记述了王小谟院士矢志科技报国、潜心国防科学技术研制的奋斗历程,希望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我们能牢记过去筚路蓝缕创业之艰,勉励后来者自立自强接续奋斗之志。本书读者对象:在校大学生、中小学生,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著名航天技术专家、航天战略科学家,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开创者之一, 共和国勋章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总负责人、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开始,历任中国通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还是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卓越贡献。他作为最年轻的 两弹一星 元勋、最年长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亲历、践行、见证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辉煌的全过程。 2020年4月23日,在第5个 中国航天日 和 东方红一号 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是根据国务院批复,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集中展现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的学术脉络和人生经历的人物传记丛书,有助于进一步梳理和丰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厘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和学术传统,总结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为更好地制定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参考依据。本书为"采集工程丛书"中的一部。 胡思得为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亲历了从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到最后一次核试验的全程,领导了核武器科研集体在禁核试后的转型,是国内核军备控制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本书紧密围绕胡思得院士个人成长与学术成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本书为20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功勋人物”获得者的故事,图文并茂,以自述或其家人、朋友的角度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求学背景以及对于核工业的选择和坚持,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新中国核工业事业奉献青春乃至生命及其中的高尚品质,通过了解这些功勋人物在生活中的点滴轶事,可以对我国核工业事业从无到有到强的发展过程有感性的认识,他们的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冠兴院士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战略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是一位谦和且执着的学者,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智者,他的身上,体现了风度与才华的完美融合,也谱写了科学家与管理者的 双料 传奇。本书展示了这位腹内有乾坤、立马振山河的核科学家曲折感人而又辉煌励志的人生故事,真实记录了李冠兴院士为我国核材料及核燃料元件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再现了李冠兴院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以及心怀 国之大者 ,为核一生、忠诚奉献,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使命担当。他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现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无
1903年的一个冬日,在北卡罗来纳州偏远的外滩群岛上,来自俄亥俄州的名不见经传的兄弟俩,威尔伯 莱特和奥维尔 莱特改变了历史。随着*架比空气重的动力飞行器试飞成功,飞行的时代由此开始了。 当兄弟俩一起工作的时候,似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问题。哥哥威尔伯毫无疑问是个天才,而弟弟奥维尔在机械方面的创造天赋更是世间少有。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完成 使命 ,不管是失败,还是嘲笑,甚至是他们每次驾驶自己的飞行器起飞时,都很有可能就此丧命的残酷现实。 在这本扣人心弦的书中,历史学者戴维 麦卡洛利用莱特家族大量的文献材料,包括个人日记、笔记本和1 000多封私人书信,从人性的角度讲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追梦故事,并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日新月异的时代。
刘东生院士为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第四纪科学家、黄土科学家、环境科学家、科学探险家、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1987年连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第11届和第12届副主席,1991年当选为INQUA第13届主席。1996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2007年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章。刘东生为我国第四纪科学于黄土科学事业奋斗了大半个世纪,取得多项重大成就。包括:确立了从粉尘的搬运、沉积过程到后生演化的一套完整的新风成理论;建立了第四纪古环境的“多旋回理论”;他从事的对整个黄土剖面的系统研究,使之成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建立了全球变化的国际对比标准;提出了“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研究方向,将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研究结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