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合三先生(1881-1955年),男,满族黄旗人。早年随先人迁居河南开封,后废儒习医,以儒医两界名流誉满中州,尤擅长内、儿、妇科,常随手取效,名振中原,特别是在《伤寒论》方面,研究颇深,多有灼见。 本书在收集王合三先生遗作的基础上,结合先生生平讲稿及临证经验,进行整理而成。全面反映了王合三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精华,同时,结合现代研究以及典型病案,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挖掘先生的思想精髓,以启迪后学,供广大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本书包括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及年谱四部分。 书中“专病论治”收录了米伯让研究员有关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克山病、传染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大骨节病、、肾病综合征及疰夏9种病症,从病因病机、辩证论治、病案举例、预防护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这些诊治经验均来源于实践,在20世纪60~70年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体现了他对传染病、地方病和疑难病症采用中医药治疗的学术特色。“诊余漫话”介绍米伯让研究员医学论文16篇,涉及《内经》《伤寒杂病论》理论探讨及中药计量改革、文献医史整理、中医建议等方面,内容丰富,观点新颖。 本书力求客观地反映米伯让研究员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独特临床经验和学术见解,具有较高的临床、学术及文献价值,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重要的参阅书籍。
《血液肿瘤学》自从1991年第二版出版之后,人们对这一领域内研究成果和进展有了较深了解,更有理由认为第三版的出版对了解血液恶性肿瘤的本质及其治疗方面已有惊人的进展。第三版引用了的,近2年来的大量文献资料,并按照过去几版同样的设计,使其成为一本易懂的、内容渊博的书籍,既面对血液及肿瘤专家,也适用于内科领域中从事这方面专业的人员。本版还增添了新的5章,其余各章也进行了广泛改写。新增5章涉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多性骨髓瘤及其相关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骨髓采集、加工处理、贮存及移植;其他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及其应用;血液恶性肿瘤病办的心理治疗。大约有100位作者参加编写,其中新作者占30名以上,为本次出版贡献了他们的经验、智慧和提供了新鲜血液。本版和前几版一样分为5篇其包括:慢性白血病及相关疾
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这部文学传记以林巧稚的医学生涯为经,以她的成长背景为纬,真实地展现了她丰富多彩的人生,博爱的人文精神,以及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在对协和医院历史的梳理和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和发掘上的精雕细刻,使人们得以走近和了解这位“东方圣母”式的女性。 她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盛的爱;她没有子女,却是最富有的母亲。 她是东西方文化交融陶冶出的杰出女性;她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
医生中,一些可称为医匠,一些可称为医生,只有少数人可称为医家,而少而又少的人可称为大家。 大家中,一些是技术专家,一些是医学专家,一些是医学战略大家。作者洪昭光在《人生命运选》中首先介绍了如何掌握健康的金钥匙,随后又从自己的人生阅历出发,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和感悟。
本书共24章,系统阐述了心血管系统各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方法。内容包括常见心血管疾病及临床少见、复杂的心血管疾病,同时对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的心血管表现作了详细介绍。鉴别诊断与治疗为本书重点阐述部分,并有专门章节系统、详尽介绍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方法。全书内容新颖,贴近临床,注重实用,对于开拓临床医师特别是青年医师思路,提高诊治水平很有裨益。本书可供内科医师、医学院校师生及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白求恩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六十八年了,他的品德和精神教育、培养了几代人。在我国医疗卫生界,白求恩永远是一座丰碑,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面旗帜下,华益慰、乔淑萍、韦加宁、吴登云、钟南山、王忠诚、任继学等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不断涌现,显示了白求恩精神的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用白求恩精神培育起来的我国医疗卫生队伍,是一支可信赖、可尊重的队伍。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集中精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国卫生系统也正在进行职业道德和思想作风建设。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对于加强卫生系统的政治思想工作,调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
本书是一部微创外科手术专著,分上中下三篇,共19章。上篇阐述了微创外科的新概念、范畴、发展史、应用范围,微创外科的设备仪器和基本操作技术,并详尽地介绍了普外科、妇科、小儿科、胸心外科、泌尿科、骨科和颅脑外科的每一种微创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并发症的处理和术后管理等;中篇论述了各科微创外科麻醉的选择、实施、管理及其特点;下篇简介了腹部疾病微创介入性超声治疗。可供临床微创外科医师及医学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共分7个部分共24章,前两部分(1~6章)分别介绍了起搏器的发展史,起搏相关解剖、心脏电生理特性和起搏参数等基础知识,第3部分(7~11章)重点介绍了起搏器常用的起搏模式、临时起搏器和起搏器的植入技术、起搏器的更换技术以及儿童患者的起搏器植入,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第4部分(12~15章)和第5部分(16~18章)则分别就常规起搏适应证和新拓展的适应证,如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充血性心衰及神经介导性晕厥等进行系统论述;第6部分(19~22章)重点论述起搏器术后的随访以及起搏器的现代功能,为临床实际工作提供指导;最后一部分(23~24章)则系统论述了ICD的植入和随访等知识。本书以起搏治疗为重点,内容翔实,突出临床实用性,既有关于起搏器和ICD的基础知识、实用技术的详细论述,又有对起搏领域发展的介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