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系列:白瑜先生访问纪录》回顾了白瑜先生的政治经历,其中涉及湖南省学生运动、驱张运动,苏俄留学期间国共两党的斗争与合作,国共早期重要政治人物追忆等内容,对苏俄初期政局与建设、国共两党早期政治活动及重要历史事件都有深入的分析。 白瑜 (1898-1989), 湖南华容县人, 1915年考入湖南省立师范就读,与蔡和森、萧瑜、*先后有同窗之谊。五四运动爆发后,参加湖南学生运动。1920 年加入国民党,1925年考取莫斯科中山大学留俄,回国后担任中央军校教官并先后兼任吴淞中国公学、国立上海商学院、国立暨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教授。迁台后,任政治大学教授,晚年移居美国。
《钟南山的故事》以时间发展为线索,讲述了钟南山如何从一个懵懂顽童成长为有志少年,如何在历经艰辛后从田径场上的耀眼新星转变成妙手仁心的医者,如何通过不懈努力从一名临床医学新人蜕变为成就斐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何在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直面疫情、敢言敢医、力挽狂澜。图书涵盖了钟南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以及他在而立之年之后的奋斗历程,从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多个方面予以人物立体呈现,展现了钟南山全心全意为病人、 顶天立地 做科研的医者形象和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者形象,引导、激励广大青少年以奋斗书写青春华章。
伍连德是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现人科学家中位为世界所推崇者。自1907年从南洋归国服务,30年间始终为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其一生丰富多彩、曲折坎坷,是从晚清到民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尤其是在1911年东三省大鼠疫流行时,伍连德临危受命,领导了一场由中国人主导的国际防疫行动,成功地扑灭了数百年不遇的大瘟疫。 本书试图从大历史的角度,通过伍连德这个人物来展现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奇进程。
南丁格尔女士对于近代护理专业的创立有莫大的贡献已是既成的事实。然而她所追求的各项理想不一定都实现,有些重要的理念甚至被搁置在一边,或有意无意地被遗忘,例如誓词里所提的追求终身纯洁的理想,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实施全人教育的理想,以专业团体的立场关怀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或受苦者的照顾问题等。这些问题岂不也是现代的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吗?探讨历史的史据可明白地提示我们前面应走的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曾经不无骄傲地表示:在现代史中,有三次对人类自尊心的重大打击。次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打击了人类把自己居住的地球看做是宇宙的中心的错觉。第二次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打击了以为人类天生就比其它动物高一等的观念。第三次是弗洛伊德本人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这个学说有两个信条足以触怒全人类:一是人常常处于非理性状态,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决定的,潜意识不受意识支配,这就向推崇理性的人类提出挑战;二是把引发人类精神和神经疾病的潜意识原因归结为人的性冲动,把性冲动作为人类获得文明的动力。这样,人类既有与其它动物一样的动物本质,同时也具有远远高于其它动物的社会本质。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第三次革命”。
南丁格尔自幼就怀有崇高的理想,她认为生活的真谛在于为人类做出有益的事情。做一个好护士,是她生平的愿望。为了这个夙愿,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护理事业。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她在前线医院健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竭尽全力排除各种困难,仅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使伤病员的死亡率由原来的42010降至2.2%,她的功绩得到了大家认可。由于每个夜晚她都手执风灯巡视病房,因此被战地士兵称为“提灯女神”。 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所正规护士学校,这就是南丁格尔护士学校。随后,她又创办了助产士及经济贫困的医院护士培训班,大量培训现代护士,为护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07年,南丁格尔获得英王颁发的功绩勋章,随后她发起组织了国际红十字会。1908
本书以温润的笔触、生动的语言、鲜活翔实的史料,以一位20世纪初女作家独到的视角,从社会、文化、历史、宗教、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再现了佛罗伦萨·南丁格尔辉煌厚重的一生。 本书让我们的心灵在阅读中再次沐浴那圣洁的光辉,荡涤内心凡俗的尘垢,让生命多一分清亮,少一分戾气,更让我们憬悟何谓生命之真正高贵。
《为人之医》作者杨秉辉是上海中山医院原院长 杨秉辉先生,书中的钢笔画亦出自杨先生亲笔。杨先 生是我国著名的健康教育专家,年少时因为患上了中 耳炎,继而在检查的过程红发现患有肺结核,在医生 的治疗下,很快恢复了健康,因此便于医学结了缘, 并终走上了医学的道路,当了44年的临床医生,成 为我国著名的肝病专家。后来,他还将工作的中心转 移到对社会大众的健康教育方面。本书就是讲述作者 这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
《一个好医生的成长--吴阶平生平》是作者应吴阶平院士邀请,为其所做的一个终生评价。作者董炳琨先生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二人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间一直携手管理院校工作,是工作和生活中的挚友。 《一个好医生的成长--吴阶平生平》以吴阶平院士的一生为主线,简要、实在、深刻地描述了吴老所经历的一个在新旧社会交替、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逐渐成为一名好医生、好领导的生存成长史,真实再现了吴老的家庭生活、学习成才、协和学习、在中央保健局工作等。尤其适合青年医务工作者和从事医疗行政工作的管理干部作励志类读物。
本书主要讲述屠呦呦自北大医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医研究院担任药物研究所所长后,承担国家 523 研发任务,为治疗疟疾寻找救命药,在团队的帮助下,终发现了青蒿的特效,研制出青蒿素,从而有效治疗疟疾,挽救人类数百万生命,屠呦呦也由此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故事。本书文字精炼,言简意赅,故事感人,是青少年理想的爱国科普读物。
医生中,一些可称为医匠,一些可称为医生,只有少数人可称为医家,而少而又少的人可称为大家。 大家中,一些是技术专家,一些是医学专家,一些是医学战略大家。作者洪昭光在《人生命运选》中首先介绍了如何掌握健康的金钥匙,随后又从自己的人生阅历出发,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和感悟。
本书包括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及年谱四部分。 书中 专病论治 收录了米伯让研究员有关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克山病、传染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大骨节病、肾炎、肾病综合征及疰夏9种病症,从病因病机、辩证论治、病案举例、预防护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这些诊治经验均来源于实践,在20世纪60~70年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体现了他对传染病、地方病和疑难病症采用中医药治疗的学术特色。 诊余漫话 介绍米伯让研究员医学论文16篇,涉及《内经》《伤寒杂病论》理论探讨及中药计量改革、文献医史整理、中医建议等方面,内容丰富,观点新颖。 本书力求客观地反映米伯让研究员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独特临床经验和学术见解,具有较高的临床、学术及文献价值,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重要的参阅书籍。
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医著,影响了中国医学近1800年,至今未衰。本评传作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近几年研究所得基础上,着重从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层次,分析了仲景学术思想赖于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具体评述了《伤寒杂病论》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医学学术、职业伦理等内容及其近1800年广泛流传、衍变与影响,以至成为中国医学之魂的漫漫历程。《张仲景评传》以中国医学发展的特定阶段为背景,系统评述了仲景学术思想概貌及其内在蕴意,对其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厘定,对仲景学术思想的成就与局限提出了一些见解。
《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与微创术治疗》由陈海启等主编
王合三先生(1881-1955年),男,满族黄旗人。早年随先人迁居河南开封,后废儒习医,以儒医两界名流誉满中州,尤擅长内、儿、妇科,常随手取效,名振中原,特别是在《伤寒论》方面,研究颇深,多有灼见。 本书在收集王合三先生遗作的基础上,结合先生生平讲稿及临证经验,进行整理而成。全面反映了王合三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精华,同时,结合现代研究以及典型病案,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挖掘先生的思想精髓,以启迪后学,供广大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圣贤”是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但英雄人物不是神话人物,而是和芸芸众生一样,由平凡人物从人民大众中成长起来的。还历史本来面目,有助于圣贤人物走向人民大众,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圣贤人物。这套图书遵循历史真实,以通俗文学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历代中国圣贤人物的成长、家世、功业、文章和思想,既是以文学创作形式把历史圣贤人物推向社会大众的一次有益探索,又是挖掘整合历史圣贤人物财富的生动实践。 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了“南阳五圣”之一科圣张衡的生平事迹。 张衡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巨子,谓之泰山北斗。由于他设计制造了大量精巧美观的木工机械,被世人称之为木圣。鉴于他在天文、数学、地理、机械制造、诗赋创作、音乐美术诸多方面的巨大成就,
本套丛书有两个特点是值得一提的:其一是文前部分,我们尽*可能的收集了医家的照片,包括一些珍贵的生活照、诊疗照以及医家手迹、名家题字等,这些材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其二,本套丛书始终强调,必须把笔墨的重点放在医药、用方上的特点予以详尽淋漓地展示,务求写出临床真正有效的内容,也就是说,不是医家擅长的病种大可不写,而且要写出“干货”来,不要让人感觉什么都能治,什么都治不好。 六十余载临证经验 妇内脾胃案窥一斑。
干祖望先生——中医耳鼻喉科创业者。 本书按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其中,医家小传简要介绍了医家的生平及成才之路;专病论治意在以病统论、以论统案、以案统话,即将与某病相关的精彩医论、医案、医话加以系统整理,便于临床学习与借鉴;诊余漫话则系读书体会、札记,也可以是习医心得,等等;年谱部分则反映了名医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或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