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1929-2021)江西九江人,生于北平。1953年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安江农校任教。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 杂交水稻学,发明 三系法 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 两系法 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曾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被授予 共和国勋章 ,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 本书全面深度追述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近百年的浩荡人生。一面叙写袁隆平的家庭生活、求学过程、专业选择等,一面则以袁隆平取得的研究成果为节点,步步推进,详细介绍袁隆平如何攻克一道道世界性难题,成长为世界顶级科学家的艰辛经历。从小我的追求到大我的实现,从吃饱饭到以农报国,最终走出中国独创之路,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
本书系 南繁科学家传记丛书 (海南省南海管理局 主编)开篇之作。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南繁,强调要继承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优秀品质。本书主创团队,特别是作者刘颖经过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访谈与实地调研, 抢救性 挖掘了大量珍贵首发的日记、书信、批示手迹及照片,深情讲述吴明珠为祖国西甜瓜育种事业艰苦耕耘奉献一生,构建起世界领先育种技术平台的传奇人生,真实再现以其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学家科技报国、服务 三农 ,筚路蓝缕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本书既是为吴明珠个人作传,也是为以她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学家画像,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格调,是一部体现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和南繁精神的生动教材。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力奋斗的结果。我国科学家不仅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也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众多的老一辈科学家中,吴征镒在植物学领域潜心科研、矢志报国的精神,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历程,就是科学家精神最朴实的表达。 吴征镒( 1916 2013年),江苏扬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研究,被称为中国植物的 活词典 。1959年,我国启动《中国植物志》编撰,他从编委到第四任主编,完成了《中国植物志》 2/3的编撰任务;他定名和参与定
本书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点滴片段,如求学之路、科研教育事业、美国农业部的任职经历,以及在促进中美技术交流过程中发生的趣事等。部分讲述作者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及其求学生涯,即作者的性格及人生观如何塑造的过程;第二部分讲述作者在海外适应异国生活、艰难创业、持续奋斗并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故事;第三部分讲述作者如何成为位也可能是迄今为止一位生于中国大陆的美国联邦政府内阁成员及如何成就几件不寻常而有意义的项目;第四部分讲述作者退休后致力于中国及全球食品安全的工作,以期造福于社会。 本书以故事的方式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作者的人生观、生平事迹、做事方式等。作者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可以激励读者在人生路上坚守自己的原则,走好自己的路,像作者一样以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的做事方式面对成
无
本书为 老科学家资料长编丛书 之一,采集了包括档案、手稿、传记、口述记录等参考资料,记述了我国小麦育种学家金善宝一生的学术成长经历。按照年代为序,从家庭启蒙、学校教育、师承脉络、科研成就、学术思想以及对于中国小麦育种学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对金善宝的成长事迹进行了综合性考述。本书首次详尽记录了金善宝年谱,不仅梳理了他自身的学术成长轨迹,也通过他不同的学习工作阶段透视了中国小麦育种学科从弱到强、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本书全方位展示了一位农学工作者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追求,适合热爱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感动于老科学家钻研精神与爱国情怀的不同年龄人群阅读,也可以作为农学工作人员与爱好者的参考书。
《2012中国农垦统计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综合性资料刊。全书内容分为专载和10个部分,即综合、农场组织、人口、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商品量、出口、物资、科研、教育、卫生、附录,并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反映了2012年全国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非国有经济资料的主要统计数据、内蒙古大兴安岭、内蒙古海拉尔、西藏国有农场情况及部分企业的经济指标资料。
本传略作为史实性文献,以人物为主线,力求做到权威性、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及可读性的统一。每篇传记由生平简介、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道德风范三部分组成,记录了人传人的成长道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克服种种艰难困苦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深入细致的探索精神以及他们在相关学科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及其意义和影响。他们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们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勇于探索、敢于坚持的奋斗精神,对于广大读者,特别是作物科学领域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具有现实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2012)》汇集了饲料研究所饲料营养应用技术团队近年来的部分研究成果和论著。总结取得的成就,作为“十二五”工作的起点,为提高今后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奠定基础。
本书为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原所长胡含的学术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的成果之一。该书通过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胡含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内容。 书中行文严谨,引用资料真实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大中学生及青年学者可以从书中获取学术成长的经验和启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从本书获取大量独有的历史资料。
本书为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原所长胡含的学术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的成果之一。该书通过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胡含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内容。 书中行文严谨,引用资料真实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大中学生及青年学者可以从书中获取学术成长的经验和启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从本书获取大量独有的历史资料。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在“四化同步”的历史背景下,开展农业全程信息化建设研究,对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农业信息化为主题。首先,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我国农业全程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和技术体系;其次,定量分析了我国农业全程信息化水平,简要介绍了物联牧场、农业展望、信息服务的研究进展; ,系统研判了农业全程信息化的未来趋势、问题挑战与政策建议。 孔繁涛、张建华、吴建寨编著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建设研究》既有理论探索也有实践检验、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既有规范研究也有实证研究。因此,读者群比较广泛,适合行政、科研以及相关人群阅读。
朱英国,有名植物遗传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政府参事,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期从事植物小孢子发育、植物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的研究。他研究的红莲型与袁隆平研究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靠前水稻育种界认可为三系杂交水稻的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黄世猛著的《朱英国传》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研究杂交水稻的经历,再现了他追求梦想孜孜不倦、坚忍不拔的超人意志;记录了他淳朴善良、忠厚执着、睿智低调、充满情趣、爱恨分明的情感世界。本书文风朴实,不施玉琢,自见精彩,具有较强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