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的世界》既是李飞飞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这本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为尖科学家的非凡之路。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不断激励着她持续追寻人生的 北极星 ,并终走进科学的殿堂。 当李飞飞和家人努力适应在美国的生活时,恰逢现代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她不断开启新的科学征程,并确立了自己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科学使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她详细记录了这些重大时刻的关键细节。同时,李飞飞也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警醒,核心就是 以人为本 ,让人工智能真正推动人类的发展,而不是成为威胁。 这本书既是对重大科学突破幕后的精彩窥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气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仅证明了即使
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 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 2004年,这封信和其他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歇尔手中。米歇尔说: 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 米歇尔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 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 1988年,费曼与世长辞。死前*后一句话是: 死亡太无聊了,我可不愿死两次。 伟大喜剧演员的幕后,往往是一段历尽沧桑的人生;科学顽童的心底
本书作为 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 的 院士风采录 系列丛书之一,《院士书房与书情》的作者花了十几年心血,走访了一百多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聆听他们讲述读书与成才的故事,记下他们与书的真情实感。作者逐一拍摄了他们各具特色的书房与环境,恳请他们留下各自对 学以致用、不断创新 等多视角的人生感悟之墨宝。因此,本书也成了让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 不可多得的宝贵素材。相信本书所呈现的几百幅鲜为人知的精美图片与百篇采访记录,无论是院士风采大特写,还是充满哲理的寄语以及娓娓道来的故事,都会令青少年读者引发思考,获得读书成才的启示。全书为全彩色精装本,典雅大气。一册在手,值得反复品味与思考。
18世纪的人类以 进步 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 如何理解自然 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 生命之网 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 冯 洪堡。 亚历山大 冯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四世盛赞为 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 。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的火山 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
刘东生院士为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第四纪科学家、黄土科学家、环境科学家、科学探险家、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1987年连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第11届和第12届副主席,1991年当选为INQUA第13届主席。1996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2007年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章。刘东生为我国第四纪科学于黄土科学事业奋斗了大半个世纪,取得多项重大成就。包括:确立了从粉尘的搬运、沉积过程到后生演化的一套完整的新风成理论;建立了第四纪古环境的“多旋回理论”;他从事的对整个黄土剖面的系统研究,使之成为迄今全球**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建立了全球变化的国际对比标准;提出了“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研究方向,将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研究结合起来
“院士”,一个崇高的称号;“院士”,一个践行着这份崇高的人群。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执着科研,是他们共同的选择;百折不饶、求真务实、锐意创新,是他们共同的轨迹。 《院士风采》是对经济日报“院士生涯”系列报道的整理和集结。从2009年2月19日到2011年12月30日,经济日报的“院士生涯”完整刊登了95位院士的故事。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研究的大家,到农业、建筑、装备等工程科学的大师,95位院士的故事生动、丰满、厚重,为我们呈现了独具魅力的科学世界。 衷心希望希望这场与大师的对话,能让您有所启迪和感悟。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哥伦布——新航路开辟先驱,在迈向成功的途中所发生的故事,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榜样,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
《图灵和ACM图灵奖(第4版) 纪念图灵百年诞辰》介绍了图灵及自1966年至今图灵奖的获得者的工作和事迹。通过对20世纪下半叶及21世纪初有代表性计算机科学家的介绍,多方位、多视角地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半个多世纪来的发展历程。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程序设计语言、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和编译程序、数据库技术、计算复杂性理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分支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概况。通过追寻成功者的足迹,给人以必要的启迪,读者可以从阅读本书中吸取成长和成功所必需的养分。
“科学大师”是一套8卷本的系列丛书。收录了不同科学领域、不同国家的80位在科学领域有开创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 凯瑟琳·库伦著的《打捞深海机密(10位海洋学领域的科学家)》介绍了对海洋科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1O位著名科学家,每一章都叙述了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和对社会的贡献。 本书附有30余幅珍贵的黑白图片,这些图片都配有精准的说明;书中还介绍了相关出版物和网络资源的信息,为读者提供了拓展阅读的可能性。 “科学大师”适合于学生、教师以及想了解科学家的广大读者阅读。
王世杰在中国20世纪的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人物。人称蔡元培以后学人从政人,观察20世纪30年代自由知识分子从政的一个标本。他在大陆和台湾连续担任重要公职长达60多年,经历并参与了20世纪中国很多重大事件,其中一些活动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政治、外交、法律、文博事业,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关系等参与极深,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书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梳理,论述了王世杰走出乡村,参加辛亥革命,到欧洲留学的历程,论述了他任教北京大学,担任武汉大学首任校长,担任*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等的经历,论述了他1949年到台湾后担任总统府秘书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的晚年岁月。
“随园大家丛书”定位在学术和生活传记之间,力求反映每位大家的学术人生与心路历程,并且要避免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能够适合一般大众阅读。同时要求插入60至100幅图片。《心理学史一代宗师(高觉敷传)》为“随园大家丛书”之一。郭本禹、魏宏波所著的《心理学史一代宗师(高觉敷传)》在写作方式上,力图贯彻撰写人物传记的特殊要求,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叙述为主,以点评为辅;以高老的生平为主线,将其学术成就穿插其中,尽量发掘其生平事迹和趣闻佚事,特别是影响其学术成长和创造过程中的一些偶发事件。
《梁钊韬先生评传》是梁钊韬先生的纪念文集,以此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三十周年献礼。全书分为两部分,“人类赤子,杏坛名儒——梁钊韬先生小传”运用优美的文学笔法,对梁钊韬先生的学术和人生轨迹进行了回顾。“缅怀梁钊韬先生回忆集”包括了已故地理学家曾昭璇先生、人类学家张寿祺先生,梁先生的弟子黄崇岳、杨鹤书、练铭志、杨耀林、乔晓勤,以及当时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进行学术交流的美国人类学家顾定国(GregoryE.Guldin)所写的纪念文章。各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梁先生的学术研究、性格品质、社会贡献、师恩师德等用饱含真挚感情的笔触进行了追忆。附录中周大鸣所撰写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发展和研究的概述文章,有助于读者了解该系发展和研究的历史。这些不但是我们研究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及其复办者梁钊韬先生的珍贵资料,
《中西文化会通的先驱:“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即是“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的论文集。全书共分“科学思想鸟瞰”、“中西会通模式探微”、“天文学思想评价”、“数学思想新证”、“占验思想初探”、“研究进展述评”和“附录”等七部分。需要说明的是,附录中著名中国科学史家郭书春先生的文章曾在“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作为主题报告简要介绍过,只不过由于不是关于薛凤祚的专题论文,只好放在附录部分;附录中的其他几篇短文分别在会前发表于有关报刊,放在这里,意在反应一下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发起和组织的薛凤祚研究的社会影响。
王德民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石油工程科学家。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提高采收率基础理论,采油采气工程技术研究,为我国油田开发技术居于国际** 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宫柯*的这本《王德民传》写作特色鲜明,涉及内容丰富。书中记述了王德民的人生轨迹,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实现了中国石油基本自给这一天的来临,同时告诉读者这位醉心油田开发事业的学者,怎样传承中国石油不断进取的精髓,炼成了驰名世界的一代名家。 本书对从事油气田开发,采油采气工程技术人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在校学生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本书作为科普报告文学,从1917年发现长兴 五通山石英岩 的丁文江开始,详细叙述了一代代地质学与地层古生物学家,包括黄汲清、赵金科、盛金章、杨遵仪、金玉玕、陈旭、张克信、殷鸿福、沈树忠,长达百年的研究之路,真实记录了百年中国的科学觉醒、自强、开放与逐步走向强大的历史背景,全面描绘了一幅科学精神传承与弘扬的世纪画卷,从地质考古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斯坦利 .胡克先生的这本自传,用带有英式幽默的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他生命中与航空发动机有关的种种故事。以他从一个数学专业学生,成长为世界知名航空发动机公司工程掌门人的成功职业生涯为主线,详细描绘了其亲身经历的一系列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过程和诸多细节,其中有着丰富的、真实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讨论和经验教训的总结。这些内容涵盖了影响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工程技术、项目管理、企业运营,甚至国家战略的各个方面,是在大学课本和一般技术文献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也是今天的航空发动机行业可遇而不可求的宝贵经验。同时,作者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清晰介绍了航空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演进历程,让普通读者也能够建立起航空发动机的完整认识。从事制造业、尤其是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行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有志于成为优秀工程师
这里,我们以缅怀一代宗师的深情,向建筑界后人展示吴景祥先生的为人和他为事业奋斗终生的历程,以及其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