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的世界》既是李飞飞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这本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为尖科学家的非凡之路。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不断激励着她持续追寻人生的 北极星 ,并终走进科学的殿堂。 当李飞飞和家人努力适应在美国的生活时,恰逢现代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她不断开启新的科学征程,并确立了自己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科学使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她详细记录了这些重大时刻的关键细节。同时,李飞飞也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警醒,核心就是 以人为本 ,让人工智能真正推动人类的发展,而不是成为威胁。 这本书既是对重大科学突破幕后的精彩窥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气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仅证明了即使
18世纪的人类以 进步 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 如何理解自然 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 生命之网 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 冯 洪堡。 亚历山大 冯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四世盛赞为 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 。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的火山 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
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 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 2004年,这封信和其他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歇尔手中。米歇尔说: 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 米歇尔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 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 1988年,费曼与世长辞。死前*后一句话是: 死亡太无聊了,我可不愿死两次。 伟大喜剧演员的幕后,往往是一段历尽沧桑的人生;科学顽童的心底
本书作为 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 的 院士风采录 系列丛书之一,《院士书房与书情》的作者花了十几年心血,走访了一百多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聆听他们讲述读书与成才的故事,记下他们与书的真情实感。作者逐一拍摄了他们各具特色的书房与环境,恳请他们留下各自对 学以致用、不断创新 等多视角的人生感悟之墨宝。因此,本书也成了让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 不可多得的宝贵素材。相信本书所呈现的几百幅鲜为人知的精美图片与百篇采访记录,无论是院士风采大特写,还是充满哲理的寄语以及娓娓道来的故事,都会令青少年读者引发思考,获得读书成才的启示。全书为全彩色精装本,典雅大气。一册在手,值得反复品味与思考。
18世纪的人类以 进步 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 如何理解自然 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 生命之网 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 冯 洪堡。 亚历山大 冯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四世盛赞为 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 。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的火山 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
刘东生院士为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第四纪科学家、黄土科学家、环境科学家、科学探险家、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1987年连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第11届和第12届副主席,1991年当选为INQUA第13届主席。1996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2007年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章。刘东生为我国第四纪科学于黄土科学事业奋斗了大半个世纪,取得多项重大成就。包括:确立了从粉尘的搬运、沉积过程到后生演化的一套完整的新风成理论;建立了第四纪古环境的“多旋回理论”;他从事的对整个黄土剖面的系统研究,使之成为迄今全球**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建立了全球变化的国际对比标准;提出了“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研究方向,将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研究结合起来
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钱穆先生占有着独立不倚的特殊位置。钱先生不仅以著作名世,而且以教龄之长,善于识拔、奖掖和培养青年学人而蜚声士林;他自身虽谈不上师承,但他培养了一大批的弟子,这批弟子遍布学林,又各自培养了自己的学生,他们继而活跃于当今的史坛——这就是现代学术的薪火传承。严耕望先生、余英时先生、李埏先生等都是钱穆先生的弟子。 本书回顾了钱穆先生的一生以及他的几位学生,是一本学术传承专著。钱先生不仅是一位史学巨擘,一位通儒,更是一位教育巨匠,他“年十八抗颜为人师”,直至92岁告别文坛,虽双目失明,仍讲学不辍。著名学者严耕望先生、余英时先生、李埏先生等都是钱穆先生的弟子。
沈宗翰自述(全3册)全书由上中下三册组成: 《沈宗瀚自述(上)-克难苦学记》。《克难苦学记》是作者自述其由艰困的环境中,一路奋发苦学,终于卓然有成的经历。近五十年来,在台湾已再版超过二十刷次,鼓舞数以万计的青少年,是一本历久弥新、能激动人心的励志书籍。《沈宗瀚自述(中)-中年自述》和《沈宗瀚自述(下)-晚年自述》叙述了他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治学有道、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忘我工作的精神。这部自述一生的文学传记,几乎可以当做“二十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读。
本书以充沛、翔实的手资料,将一个伟大而平凡的朱棣文介绍给广大的读者。朱棣文是美国新任能源部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生动再现了朱棣文的工作和生活。朱棣文不是老观念中那种“冷漠呆板,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究。他虽然迷恋于物理学的研究,但他一如常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同时他把他的幽默,他的好奇心,他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对艺术的欣赏,对人类进步的责任心,带进了他的整个世界。
王德民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石油工程科学家。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提高采收率基础理论,采油采气工程技术研究,为我国油田开发技术居于国际** 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宫柯*的这本《王德民传》写作特色鲜明,涉及内容丰富。书中记述了王德民的人生轨迹,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实现了中国石油基本自给这一天的来临,同时告诉读者这位醉心油田开发事业的学者,怎样传承中国石油不断进取的精髓,炼成了驰名世界的一代名家。 本书对从事油气田开发,采油采气工程技术人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在校学生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图灵和ACM图灵奖(第4版) 纪念图灵百年诞辰》介绍了图灵及自1966年至今图灵奖的获得者的工作和事迹。通过对20世纪下半叶及21世纪初有代表性计算机科学家的介绍,多方位、多视角地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半个多世纪来的发展历程。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程序设计语言、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和编译程序、数据库技术、计算复杂性理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分支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概况。通过追寻成功者的足迹,给人以必要的启迪,读者可以从阅读本书中吸取成长和成功所必需的养分。
玻恩的科学思想是20世纪科学思想史宝贵财富的重要内容、重要环节,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玻恩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选择研究课题的视角以及其独特的攻克难题的方法等,对今天中国的教育界、科学界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与借鉴意义,也都应该予以充分的关注。玻恩一生对于政治十分敏感,尤其晚年投入大量精力关注、探讨并呼吁科学家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关注人类的现状和未来。他这方面的思考也构成了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厚宇德编写的《玻恩研究》的目标是对玻恩的物理贡献、科学思想等进行比较详尽的分析研究,以期对玻恩的科学贡献以及其科学思想得到全面、客观而深刻的认识;而探讨玻恩为什么在物理界、在学术界会受到严重的不公平待遇,也是本书竭力要解决的发生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选录了20世纪以来中国高层次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工程科学家百余人,每人一传,以生平为线索,侧重反映科学家的科学生涯和奋斗历程,重点介绍科学家突出的科研成就,充分表现科学家们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 本书系是一套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通俗性读物,也是一套能够充分展现20 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群体全貌的工具书。本书为系列之一,介绍了中国著名物理有机化学家蒋锡夔的人生传奇。
列维—斯特劳斯的学术思想在战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其独特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专业人类学家和作为结构主义哲学家所具有的双重身份上。在人类学界,作为理论人类学家,50年来其专业影响力几乎无人可及。作为“结构主义哲学家”,其声势在结构主义运动兴盛期间竟可直逼萨特,甚至曾一度取而代之。实际上,他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结构主义思潮的创始人,其后结构主义影响了法国甚至西方整整一代文化和学术的方向。比萨特更为重要之处则表现在,其影响不限于社会文化思潮方面,而是同时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专业领域,并已成为许多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论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在诸相关学科领域内促成了各种多学科理论运作之交汇点,以至于以其人类学学科为中心可将其结构理论放射到许多其他
科学家是人还是神?科学发展是波澜不惊还是跌宕起伏?“科学文化丛书”向您打开了了解科学家和科学发展的另一扇窗户,描述了科学发展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离散地还原了科学家的生动形象。本书可以供中学生、大学生、科学史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本书讲述了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故事,令人感动和震撼。
涂光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青少年时代曾就读于南开中学、抗日军政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后留学美国和苏联,分别获得博士和副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地学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任教授。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贵州省科学技术奖等20余项重大奖励。 本书记述了涂光炽院士充满传奇、坎坷和奋斗的一生,展示了他超人的智慧、求实创新的科研作风和正直高尚的人格魅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触摸到共和国地学发展的脉搏,感受到中国科学家为祖国繁荣昌盛所担负的历史使命,重忆起生命和精神力量的感动。
*称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的胡先骕(1894-1968),江西新建人,出身世家,自幼聪颖,读京师大学堂后两度留学美国,获加州伯克利大学学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教于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北大、北师大、清华等高校,为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员,领导和参与创办中国个大学生物系、生物研究所,推动静生生物调查所、庐山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创建和发展以及植物学教材、图谱、专著的编撰和出版。他是中国植物分类学之父和中国植物学会任会长。1948年与郑万钧联合发布“活化石”*新种,轰动国际。 在新文化思潮的激荡中,胡先骕坚守传统理念,作为《学衡》主将,与胡适展开论战。平生广结文友,能诗擅词,获大师专家高度评价。《忏庵诗稿》由钱钟书代为编订,《*歌》长韵得陈毅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