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的世界》既是李飞飞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这本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为尖科学家的非凡之路。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不断激励着她持续追寻人生的 北极星 ,并终走进科学的殿堂。 当李飞飞和家人努力适应在美国的生活时,恰逢现代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她不断开启新的科学征程,并确立了自己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科学使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她详细记录了这些重大时刻的关键细节。同时,李飞飞也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警醒,核心就是 以人为本 ,让人工智能真正推动人类的发展,而不是成为威胁。 这本书既是对重大科学突破幕后的精彩窥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气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仅证明了即使
18世纪的人类以 进步 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 如何理解自然 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 生命之网 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 冯 洪堡。 亚历山大 冯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四世盛赞为 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 。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的火山 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
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 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 2004年,这封信和其他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歇尔手中。米歇尔说: 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 米歇尔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 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 1988年,费曼与世长辞。死前*后一句话是: 死亡太无聊了,我可不愿死两次。 伟大喜剧演员的幕后,往往是一段历尽沧桑的人生;科学顽童的心底
本书作为 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 的 院士风采录 系列丛书之一,《院士书房与书情》的作者花了十几年心血,走访了一百多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聆听他们讲述读书与成才的故事,记下他们与书的真情实感。作者逐一拍摄了他们各具特色的书房与环境,恳请他们留下各自对 学以致用、不断创新 等多视角的人生感悟之墨宝。因此,本书也成了让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 不可多得的宝贵素材。相信本书所呈现的几百幅鲜为人知的精美图片与百篇采访记录,无论是院士风采大特写,还是充满哲理的寄语以及娓娓道来的故事,都会令青少年读者引发思考,获得读书成才的启示。全书为全彩色精装本,典雅大气。一册在手,值得反复品味与思考。
18世纪的人类以 进步 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 如何理解自然 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 生命之网 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 冯 洪堡。 亚历山大 冯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四世盛赞为 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 。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的火山 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
刘东生院士为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第四纪科学家、黄土科学家、环境科学家、科学探险家、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1987年连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第11届和第12届副主席,1991年当选为INQUA第13届主席。1996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2007年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章。刘东生为我国第四纪科学于黄土科学事业奋斗了大半个世纪,取得多项重大成就。包括:确立了从粉尘的搬运、沉积过程到后生演化的一套完整的新风成理论;建立了第四纪古环境的“多旋回理论”;他从事的对整个黄土剖面的系统研究,使之成为迄今全球**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建立了全球变化的国际对比标准;提出了“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研究方向,将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研究结合起来
冯端院士为 凝聚态物理学家和教育家。198 当选为 科学院学 委员(院士),1933年当选为第三世 科学院院士,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 席 。其科学成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 等奖。其科学工作,跨越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两大学科,开 了功能材料的人工微结构化这 有重大科学与技术意义的领域;其科学 ,建立了新的学科体系,引导着 代学子的成长;其科学实践,对人工微结构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学术思想,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派奠定了基础;对 科学发展做出了 越贡献,是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 ,以金属物理、材料科学与凝聚态物理的科学 闻名于世。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对冯端院士的成长、学术贡献以及研
《国器》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航空工业英模罗阳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作品。罗阳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他树立了当代军工人献身国防建设事业的榜样.罗阳的一生是航空报国的一生,他将自己30多年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奉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践行了航空报国的伟大宗旨,直至生命后一刻.本书以翔实的史料、感人肺腑的情感描绘了罗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矢志不渝、航空报国,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恪尽职守、忘我奉献,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事迹。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罗阳同志先进事迹的一本难得的读物。
2004年,为庆祝《中国科学报》创刊45周年,由李浩鸣先生主持组织编出《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一书。此书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各方好评。有关专家建议出版简装本,以利于普及发行。为此,主编者到湖南大学任教后,和他的学生进一步收集材料,共汇集了80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科研体会、治学心得和育人经验条目,还选录了多篇小故事,辑成《院士心语》一书。主编者邀请笔者写一篇序言。笔者感到荣幸而责任重大,从头阅读学习本书原稿,读后受到教益和启发良多。这本《院士心语》由李浩鸣和蒋晶丽主编。
150年前,李文斯顿深入非洲这块被称为蛮荒之地的“黑暗大陆”,面对异教文化、从林猛兽的强势围攻,李文斯顿满怀敬畏、热忱与信心。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其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探险奇遇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读之兴味盎然不忍释手。除了险象丛生的惊奇之旅外,非洲的山川河流之美,动物植物之奇,风土人情之,莫不跃然纸上,作者娓娓道来,令人感动莫名。本书配有多幅珍贵的图片、插画与地图,更助人享受身临其境的阅读印象。
唐敖庆院士是国际学术界遐迩闻名的科学家,是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唐敖庆先生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惊人的毅力献身于国家教育与科学事业。他把自己坚实的数理基础有机地应用于理论化学的研究工作中,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研究风格,被国际上誉为“中国学派”。他始终及时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动向,开拓新课题,赶超国际学术先进水平,取得了一系列的卓越成就,先后5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他还获得了陈嘉庚化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殊荣。唐敖庆先生所开创的诸多研究领域奠基了中国理论化学研究的基础框架,成为中国理论化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石。本书是唐敖庆院士的纪念文集。
吴大观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我国航空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本书是他的口述自传,全面回顾了他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从热血青年到党员专家,毕生献身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光辉历程,总结了我国航空动力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教训,从中反映出吴大观同志爱国爱党、无私奉献、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殚精竭虑的赤诚情怀和高贵品质。 本次单独出版,特请中航工业林左鸣总经理作序,编者又增加了部分补记,使内容更加充实、生动,是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重要读物和生动教材。
“极客”,美国俚语geek的音译,这个词代表着智慧超群,又代表着独特专行,从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google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到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的创始人马云,以及我们即将要推出的linux系统的创始人林纳斯以及andriod系统的创始人安迪·鲁宾。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编写的《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内容介绍: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一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一大批掌握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兴企强国的“生力军”,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钱穆先生占有着独立不倚的特殊位置。钱先生不仅以著作名世,而且以教龄之长,善于识拔、奖掖和培养青年学人而蜚声士林;他自身虽谈不上师承,但他培养了一大批的弟子,这批弟子遍布学林,又各自培养了自己的学生,他们继而活跃于当今的史坛——这就是现代学术的薪火传承。严耕望先生、余英时先生、李埏先生等都是钱穆先生的弟子。 本书回顾了钱穆先生的一生以及他的几位学生,是一本学术传承专著。钱先生不仅是一位史学巨擘,一位通儒,更是一位教育巨匠,他“年十八抗颜为人师”,直至92岁告别文坛,虽双目失明,仍讲学不辍。著名学者严耕望先生、余英时先生、李埏先生等都是钱穆先生的弟子。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1451-1506),中世纪热那亚共和国航海家,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 哥伦布1451年8月10日出生在意大利,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次航海。10月12日,哥伦布到达并命名了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10月28日,船队到达古巴岛,哥伦布误认为这就是亚洲大陆。 随后哥伦布来到西印度群岛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即今海地岛,在岛的北岸进行了考察。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返回西班牙。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开创了在新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纪元。 当时欧洲人口正在膨胀,有了这一发现,欧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新大陆,就有
杨振宁,1957年获物理学奖,当时35岁。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从现在算起,20年足够。 丁肇中,1976年获物理学奖,当时40岁。在21世纪,中国人在科学上会有许多重要贡献。 李远哲,1986年获化学奖,获奖时50岁。目前惟一在国内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了面对21世纪带给我们的挑战,好好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将是重要的议题。 朱棣文,1997年获物理学奖,当时49岁。中国科学家要想有所突破,要选择较新学科中有带领性、人家会跟着走的前沿课题,第二要瞄准代表新趋势、再向前走一步就渴望会有突破性进展的新技术。 崔琦,1998年获物理学奖,当时59岁。21世纪的物理学也会有革命性的突破,不仅在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学方面,在凝聚态物理学方面也是一样。 李政道,1957年获物理学奖,当时31岁。中国已经具
《钱学森的航天岁月》多角度、深层次地记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享誉世界的历史性贡献和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 作者用准确、生动的笔触,叙述了钱学森负笈美国从事空气动力理论研究和火箭工程实践、冲破阻力回归祖国、引领中国航天技术创新发展、为“两弹一星”横空出世作出杰出贡献的故事,真实地还原了钱学森一生中为辉煌的流金岁月。书中首次披露了许多尘封档案和珍贵图片,更加彰显出钱学森伟大的爱国情怀、创新思想和A格魅力。 解读钱学森的航天岁月,方知中国航天走上成功之路的历史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