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回忆录》是哲学家金岳霖晚年亲自撰写的一部回忆录,是颠覆世人印象的人生传奇之作。金先生一眼望去便是哲学家,他 浑身散发着哲学家的味道 ,然而他的内在却流淌着名士风流,一生笼罩在传奇中。它回忆了自己在人生、情趣、交友三方面的经历,彻底颠覆了这位哲学家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还原了他真实的人生-----一位游离于学问之外忘情于山水之间却成就了一番大业的人。它叙述了自己学术及学术之外的生活细节,以小见大,以情感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生活中的大师级学者的人格与情趣。《金岳霖回忆录》情趣盎然,可读性极强,吸引力很大。读者如沐春风,如同和一位极具生活情趣的老人聊天,可以得到与读其学术著作天壤之别的感受。这部回忆录,让人得到生活的感悟,人生的喟叹,回归人类本性的呼唤。通过这部书的传奇回忆,能给
鲍鹏山经典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自出版后每年加印。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其优选宗旨,是为非专业人士,即普通读者,提供一部精当、博约、生动活泼、有价值的孔子传,叙述其一生行迹、事迹、心迹的同时,阐发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本书32开精装本,设计独特。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授权,首次独家连载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17幅。这是目前近期新发现的、中国最早描绘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长卷。
章太炎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卓有影响的人物,素有 革命先驱,国学泰斗 之称,本书以宏畅老成的笔调,紧扣主线,不枝不蔓,概述了章太炎曲折跌宕的人生历程,凸显了章太炎作为一位极具使命感的爱国主义革命家令人钦仰的形象,对其思想、功业、学问等亦有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是一本向一般读者介绍先哲章太炎的优秀读物。
林散之的书法之所以每一笔都动人心魄、沉郁勃发,秘密全在一颗诗的心里,在一个每天都沉吟和沉思的人心里。这便是林散之成为林散之的秘密,或一个平常人成为草圣的秘密。 《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是一部研究和评论林散之的传记性作品,它深入林散之鲜为人知的精神生活,深度解读林散之的诗书画,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时代印记深刻、内心历程丰富的林散之。作者依据严格梳理、筛选的林散之生活的各种可靠史料,从日常生活到艺术追求,充分打开了林散之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深入阐释了林散之各阶段艺术意识的微妙转变。 林散之的特别之处并不在所谓 当代草圣 的称号,而在于他自觉地置身于真正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中,华夏文明之所以向来如此壮丽,如此充满不竭的创造力,秘密也在这里。这部 评传 是空前的,这是一个诗人为另一个诗人写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反映了梁漱溟先生入学读书、任教北大、参与乡村建设运动、参加抗战、为民主建国奔走等经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梁漱溟先生在 中国问题 和 人生问题 两者支配下的人生。从梁先生为中国、为人生而思考和活动的实践中,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读者应也是有较大帮助的。全书共九个部分,前七个部分是各个阶段人生经历的记述;后两个部分分别是梁漱溟先生对于自己思想历程的总结以及在接受采访时对自己的个人评价。
本书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正阳先生的个人传记。本书从孙正阳先生从艺之路上的一个个小故事、所扮演的一个个角色开始讲述,彰显了孙正阳先生 丑中见美 的艺术特点,值得后辈学习和研究。
刘永济(1887一1966),字弘度,号诵帚,晚号知秋翁,室名易简斋,晚年更名微睇室、诵帚庵,湖南省新宁县人。他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国家一级教授,也是20世纪著名的词人,其在古典文学有关 屈赋 、《文心雕龙》以及词学等研究领域成果卓著。该书稿从详细从刘永济的家世渊源、求学经历、教职经历,与学衡派关系以及对武大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先生在政治变动时期在思想及人身上受到的变化与冲击,以及其著作《诵帚盦词》《文学论》《十四朝文学要略》《屈赋通笺》《文心雕龙校释》《唐人绝句精华》的学术价值和先生对词学研究、 说部 研究、曲学研究所作的贡献等几个方面阐述出刘永济先生对现代中国学术不可磨灭的贡献。总体而言是一部有关刘永济先生评传的权威书稿。
鲍鹏山*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其*宗旨,是为非专业人士,即普通读者,提供一部精当、博约、生动活泼、有价值的孔子传,叙述其一生行迹、事迹、心迹的同时,阐发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 本书32开精装本,设计独特。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授权,首次独家连载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17幅。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早描绘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长卷。 本书附赠张楷手绘原本内容藏书票一枚。该藏书票一套全五枚。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光明日报》开辟《国学》专栏,新浪网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百度网联合举办“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网上评选活动……在人文精神缺失和民族文化亟待复兴的当下,“国学热”方兴未艾。《学苑春秋: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述及38位国学大师的行状与事功,尤重提炼和概括大师的治学理念、方法以及独特的思想价值观。旨在向大众普及国学有关知识,传承大师的精神和思想,弘扬大师的道德和文章,唤起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对文化的温情和敬意。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家洲教授认为,“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网上评选和《学苑春秋: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的编写,一为网络世界的开放式讨论,一为传统出版物,两者相得益彰,并列为2006年国学普及教育的两件盛事。
本书稿在充分把握有关梁漱溟及其相关资料,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现代政治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十分复杂的政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真切地还原了梁漱溟探索中国政治现代化之路的心路历程,客观地评价了他的实践努力。 本书稿将时代与个人,历史与逻辑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既真实地反映了梁漱溟个人的政治变革追求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纵向历程,也深入而较系统地对他每一阶段的思想和活动进行了专业性(政治、文化和教育)的评析,展现了一定的历史发展的动态。
钱穆自18岁时初登杏坛,先在苏南一带做了18年的中小学教师,然后走上大学讲台,作者于南北各大学,直到92岁在台北素书楼告别讲坛,从事教育工作长达七十多年,真正践行了他“上堂教书,是我正业”的诺言。特别是1949年南走香港,在“手空空,无一物”的艰难困境中创办新亚书院,为香港地区培养了大批弘扬中国文化的学术人才。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由学者出任大学校长,兴办教育卓有成就者不乏其人,但是像钱穆这样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白手起家来创办新亚书院,并使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却鲜有其人。就此而言,钱穆不仅是中国现代的杰出学者,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在20世纪的中国教育史上也写了辉煌的篇章。
在中国现代史上,胡适是一个说不尽的人物,他的自由思想和宽容情怀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社会,本书以胡适的成长经历、爱情婚姻、学术成就等为出发点,详述其作为一代大师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风范。胡适不仅自己在文史哲领域开风气之先,更培养出一批传承其现代学术方法的得意弟子,并形成了一个独特流派。本书另一条主线,即试图挖掘胡适和其弟子的学术交往生态,还原弟子们之间恩怨纠葛的历史现场,呈现民国时代人文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精神,以让我们重新认识胡适一生为学为师的成败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