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文章巨擘,也是风流魁首,是才情横溢的诗文大家,造诣全面的书画家,放言谠论的清谈家,足迹遍布江南的旅行家,同时又是放荡不羁的浪荡子,牡丹花下死的风流鬼。风流韵事,漫传海内,惹得四百年来,议论蜂起。民间捧他为情圣,正史对他却保持着矜持。 本文从勾栏瓦舍的传奇弹唱、闾巷乐道的故事传说中钩稽一个活脱脱的风流才子唐伯虎。 用他画、他的文、他的传说、他即使身遭困苦坎坷,却依旧绽放的真正艺术家的微笑,展现给我们一个五百年前一个有趣的灵魂。 本书图文并茂,文采飞扬,学术价值与文学修养兼备,历史考据与个人心得并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时代格局与艺术天才人生的一次雅致的探索,更是对人应该怎样走过自己的一生的精彩诠释。
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简称金大,诞生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的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卫斯理会,Methodist Church)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同美国康奈尔大学为姊妹大学。当时社会评价为 中国*好的教会大学 ,享有 江东之雄 、 钟山之英 之美誉。金大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分布于海内外,在各个领域内发挥所长,使金大饮誉国内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建立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创、优秀人才的输送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以图片故事的形式,汇集了金陵大学早期的珍贵图片,以及部分毕业生们的人生故事。
他个性鲜明,是一个疯疯癫癫的怪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有傲癖的穷书生、大才子、佛教信徒,一个狗肉饕餮家、爱神的幸运儿,一个学历过硬的七品 父母官 、酒徒,一个创新的篆刻家、 假画 制造者,一个不讨上司欢心的 糊涂 人、诗人,一个民间曲艺作家、大书法家、大画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与当局不合作的狂人,一个兰、竹、石的苦恋者。一个多面性天才的人物,一个永远魅力四射的灵魂。 皓首穷经为一人,三百年前旧板桥。本书作者花费三十多年时间对郑板桥进行研究,将郑板桥行踪的考证探讨和对诗、书、画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从他的生平活动中探索其作品的寓意,同时又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剖析来钩稽他的踪迹。 本书图文并茂,文采飞扬,学术价值与文学修养兼备,历史考据与个人心得并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时代格局
1915年秋季,一切准备工作就绪,金女大正式开学,成为中国长江流域*所女子大学。从此在20世纪上半叶,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德,智、美全面发展的女界精英。成就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一段辉煌。金女大虽然在19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消失了,但此前从金女大走出的一届届毕业生,却以自己的风采和奉献继续向社会展示着母校的风范。《金陵女儿图片故事》一书的图片系编著者从遍布海内外的校友中征集而来,绝大部分为首次披露,而编著者以其 金陵女儿 的特殊身份,更赋予了画册以特殊的意蕴。
本书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全部著述中影响优选的一部,主要描写了明清易代之际秦淮名妓柳如是的跌宕一生。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主要内容包括缘起、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
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学林留声录——姜亮夫画传(图文珍藏本)》是一部国学大师治学、育人的教科书,是一部忠贞不渝爱情的史诗,是一部姜、陶二氏书画艺术的集锦。三百余幅珍贵私家图片,揭秘国学大师传奇人生!
43年前,切·格瓦拉——这个神话般的自我流放的赤色战士,被视为所有帝国主义者的不共戴天之敌——被枪杀了。然而,他的灵魂却得到宗教般的祭奠,他被一切怀揣着革命理想的青年奉为偶像,成为一个介于神话和童话之间的英雄。他甚至被奇妙地艺术化了,成为20世纪象征某种纯粹力量的波普符号,一个性感的圣徒。 这个现代闻名于世的叛逆者,拥有世界上*的崇拜者俱乐部。即使在他去世43年后的今天,还为每次反战运动尽力尽责:没有哪个反战集会上没有印有格瓦拉头像的T恤,没有哪一次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上没有切·格瓦拉的旗帜。切·格瓦拉身上浓重的宗教色彩正使其成为各种理想主义的代表。他是20世纪*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死后更成为伏特加酒和雪茄的代言人,并且不情愿地被用作手表、手袋等商品的模特。古巴认为自己的英雄是用来缅怀
马连良8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15岁唱响《借东风》。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马派艺术。其代表作有《四进士》、《甘露寺》、《赵氏孤儿》等,享誉半个世纪,盛名不衰直至今日。他与梅兰芳合演《游龙戏凤》、《四郎探母》,合灌《打渔杀家》等唱片,被誉为“中国剧坛二巨头”;与杨小楼合演《八大锤》,被誉为“艺坛双绝”;与周信芳合演《一捧雪》,被誉为“南麒北马”。1948年赴香港演出休养,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心下返回大陆。1955年任北京市政协委员,1964年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是民国、新中国叱咤风云风云的舞台艺术大家。“文革”期间马连良饱受迫害,1966年含冤去世。斯人离去已四十余年,但大师的艺术生命却在不断地延续。
乔托·迪·邦多纳(GiottodiBondone1266-1337)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创者、“欧洲绘画之父”。 乔托性格开朗、活泼、机智、幽默,他在绘画中不仅从占今名人的优秀作品中汲取养分,而且突破了中世纪绘画缺乏生命力的缺陷,创作了许多具有生活气息的宗教画。他曾在佛罗伦萨、罗马、帕多瓦,那不勒斯,米兰、阿西西等地制作壁画。他的作品富有立体感,并以自然景物代替中世纪绘画贯用的金色及蓝色背景。 乔托的代表作品有《金门相会》、《犹大之哋、倾悼耶稣》和《逃亡埃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