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叶成群涌现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以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institutional legacy),在学术界有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 陈先后留洋十六载,通晓二十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海外留学七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四年时光。二人学成归国,陈氏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 四大导师 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 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而 教授的教授 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随着时局
《辜鸿铭全传: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在中国近代史上,辜鸿铭是以喜剧脸谱活跃于舞台上的悲剧角色,他的传奇人生以及亲历的事件是一段很值得表述的历史,也是一段不易表述的历史。辜鸿铭是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一位幽默大师、怪诞情种,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该书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奇人怪杰辜鸿铭的一生,将他幽默、睿智、怪诞的言行举止一一展现给了读者,并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在非凡的年代特立独行中,成为中国和南洋、西洋、东洋外交史上绕不过至今仍发生影响的怪杰的精神所在。
自1987年9月始的十年里,叶礼庭定期拜访伯林,同他一起回忆人生,重新经历他在俄国度过的童年、牛津的求学岁月、美国的外交生涯、对苏联的访问,以及不曾远离思想前线的学术生活。这不是一部用文献堆砌而成的人物评述,而是用伯林自己的回忆写成的思想传记。在本书中,你会看到伯林如何经历暴风骤雨的20世纪,度过诚实且负责任的一生,并且从这个世纪的灾难和成就中提炼出他回响至今的原创思想。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在上编 我与斐德 中,魏斐德的夫人梁禾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回忆了与魏斐德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的人生经历,向读者讲述了学术光环之外有血有肉的魏斐德,其情真意切与坚守令人动容。下编 怀念斐德 ,汇集了魏斐德生前好友、学界同仁及弟子满含追忆的文章。欧立德、周锡瑞、杜维明、马内阿、熊月之、刘东等诸多名家,用平实又生动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魏斐德的思想轮廓。在这些文字背后,一个鲜活的、极富才情与个人魅力的汉学大师跃然纸上。
蒋廷黻作为一个有着特殊经历和身份的“重要人物”,其回忆录有着较为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本书系作者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1979年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曾引起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蒋廷黻一生经历复杂,亲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以学者的眼光与头脑进行观察思考,有人所未道之处。加之长期身处高位,回忆录中披露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史事,更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珍贵资料。这是该书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我们出版该书的着眼点。
姚雪垠(1910—1999),河南邓州人。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理事、创作部副部长,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副教育长,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李自成》《长夜》,中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牛全德与红萝卜》《戎马恋》《春暖花开的时候》等。1957年被错划为“极右派”,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历时40余年完成,曾获首届矛盾文学奖,有英文、法文、日文等译本。在《李自成》的创作中,毛泽东曾两次指示保护姚雪垠,这在当代中国文坛上是极其罕见的,具有传奇色彩。本书作者是姚雪垠的生前助手,为写此传与姚雪垠签订过“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的“君子协定”。本书就姚雪垠的独特经历、思想形成、创作成就及其作品的价值取向、美学追求、民族风格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探讨,是
本书为人物传记,讲述主人公王舜的励志人生。全书以时间为序,讲述主人公从童年到暮年,通过不懈追求最终羽化成蝶的经历。少年时期,他饱经生活的苦痛和艰辛,依旧创造条件坚持读书;青年时期,他在农村接受时代风雨的洗礼,后他从农村走向城市,任教、从政。他热爱文学、热爱摄影、热爱文史研究,热心文化事业。他在每一个岗位都留下奋斗的足迹,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丰硕的成绩。作者走访主人公的家乡,采访主人公的亲人、同事、朋友,查阅主人公的工作笔记、日记、简报等,对这些真实的资料进行筛选梳理,将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事件融入书中。通读全书,主人公沉着踏实、坚定自信的性格,不屈不挠、锐意求索的精神跃然纸上。
《仰观与俯察:孙机先生的治学之道》是一本全面展现著名考古学家孙机先生学术生涯的文集。书中通过多位学者的文章和回忆,系统回顾了孙机先生在古器物鉴定、科技史、服饰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卓越贡献。孙先生以 致广大,尽精微 的治学态度,将文物研究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强调实物与文献的互证,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不仅总结了孙先生的学术成就与方法论,还传递了他为学严谨、无私奉献的学者精神,对后世学者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顾颉刚先生是享誉中外的一代史学大家,他是古史辨派创始人,开创了一代史学新风;他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他也是 中国史现代化的*人 。 本书系顾颉刚之女顾潮所写的顾颉刚传记。作者通过系统整理顾颉刚遗存珍贵史料,如著述、读书笔记、日记及与胡适、傅斯年、俞平伯等人的书信,以客观平实的笔法叙述了父亲顾颉刚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同时也折射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经历。
20位北大学者访谈故事集 | 超越自我、改变世界的20个人生指路牌 5h 阅读 = 听 200h北大教授 的讲座 =20 种 人生指南 从青年学子到北大教授,从普通人到引领时代的大家,路到底有多长? 这是一本卓越人生的真情书, 20位北大著名教授的深度访谈合集,细听他们真情讲述人生的起落、治学的心得、教育的理念、情感的际遇等,其中不仅有各学科的前沿知识,更有满满的正能量和奋斗精神。这些值得钦佩的卓越学者,有的张扬进取,有的低调温和,有的只是在幕后做事情,有的则愿意大包大揽。但是,他们在从普通学子锻造为卓越学者的路途上,无一不是孤独又热烈,艰苦却无悔。无论你正在追逐梦想、砥砺前行,还是在迷茫、焦虑中徘徊,本书中北大教授们的回忆与思考都将令你终身受益!
这是一本关于孙中山、宋庆龄研究资深专家尚明轩先生的学术自传。传主生于1921年,先后经历了民国北京政府、民国南京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以至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本人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并结合自身的求学、治学历程,既反映了个人的成长道路,也同时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苦难与辉煌。
周国治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冶金物理化学家。他在熔体物理化学性质、冶金热力学理论和过程动力学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他提出的新一代几何模型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周模型”(Chou Model);他系统研究了氧离子迁移的规律,并提出了“无污染脱氧”“无污染提取”等冶金新概念和新工艺;他建立了基于真实物理图像的气?固相反应动力学模型(RPP模型),全面描述了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周模型”“周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同时也被编入多部教材,引领并推动了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周国治还是一位冶金教育家,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冶金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校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周国治传》以周国治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真实记录了其学习、生活和工作
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所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余光中誉为“翻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游学于欧洲,与瓦雷里、罗曼 罗兰相识。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大学。后随中山大学外语系转至广东外语学院,任法语教授。著有《诗与真》、《风》、《晚祷》。 《梁宗岱传(插图本)》是国内外迄今为止一部系统反映梁宗岱教授生平事迹的传记作品,依靠档案文献、与梁氏同时代人的回忆文字等资料全面地描述了梁宗岱教授精彩的人生,展现了老一辈学人的学养和人文情怀,立场客观,资料性强,为读者深入了解梁宗岱教授提供参考。本书作者之一的黄建华是梁宗岱教授的学生和同事,以亲历者的身份写作此书,一定程度上是对记述梁宗岱教授生平的各类文献修正或补充,附录中的
《我的精神自传》既是一部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深度之作。思考透彻,激情飞扬,充满了敏锐的发现与深刻的思索。黄钟大吕之声,世所少见;沧海桑田之辨,令人回味。是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读者不能不读的当代启示录。 《我的精神自传》是钱理群先生近年来较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较为看重的作品。钱先生在该书后记中说,“最后成书,已经耗费了五年时光,更是倾注了退休前后的主要心血”,“这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确实占据了相当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我的自传,学术自传与精神自传,又是一部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
本书按年排比,以人相系,大致勾勒了唐文治的生平事迹,也简约描摹了自晚清到新中国之初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为我们还原那段历史、探究唐文治在某些历史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清晰的资料,这其间有许多资料系首次向社会公众披露。这是我国又一部研究唐文治生平史,以及研究近现代政治史、教育史的可资传世的长篇力作。
本书是陶侃为纪念其曾祖父陶行知所编写,在陶行知诞辰130周年之际,通过回顾陶行知的一生,表达对其的崇敬与怀念之情,以期在新时代进一步传播陶行知先生留下的教育思想。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章叙述了新时代的陶行知精神与作者的教育实践;第二章到第五章记述了陶行知在上海、南京、重庆等地的教育活动和爱国事迹;第六章,呈现了陶家的族谱,并以此为线索,为读者介绍了陶行知的一家;第七章写了陶行知去世后,友人对其的悼念与追思,并收录了许多名人为其写下的珍贵的追思信。
本书系统表现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他坚持国家至上、人民至上为主线,呈现他 五四 青年、人民诗人、青年师友、民主斗士不同人生阶段的光辉形象。全书共十个部分: 五四 情怀、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同情劳苦大众、人民至上、何妨一下楼、青年的师友、为民请命、 一二 一 运动始末记、后的讲演、不灭的红烛。通过缅怀先贤,以此激励新时代广大知识分子坚守正道、追求真理,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陈寅恪,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享有“三百年来靠前人”之美誉。近年来,“陈寅恪现象”成为文化界一大热点。陈寅恪的思想和精神,亦深刻地影响了作者的治学与处世。本书可作为《陈寅恪的学说》的姊妹篇。如果说《学说》是对陈氏学说体系内部构造的疏解,本书则是对陈氏学说体系的外部学术触点的著论,主要内容涉及陈寅恪的家学渊源与晚清胜流、陈寅恪的“家国旧情”与“兴亡遗恨”、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精神义谛、陈寅恪对儒释道三家的“判教”、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陈寅恪与《红楼梦》、陈寅恪与王国维和吴宓。
《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系李先生回忆录。从中可窥见先生幼年生活、学习情况,尤其有关先生英语、文学方面,缕述甚详。先生回顾了中学时期、清华时期、西南联大时期、留学美国时期、回国任教于清华、北大时期的种种经历。文笔清新,感情真挚,妙语轶事,综贯全书。字里行间,处处见先生人品之高尚坦荡,学述造诣之精深,爱国热情之执着,对学生、对同事、对家人、对亲友之真诚关照与呵护。文如其人,书如其人,此书确为先生生活、工作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