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基本精神是毛主席所说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再加上“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中国农村破产的根本原因,实在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太厚,民族思想太薄。 从人类生殖的活动上,我们可以确立人类递嬗进化的程序;从人类生产的活动上,我们可以把握人类生活水准发展的动向。 郭沫若:你这个马寅初啊,可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的一枚“铜豌豆”。 他完成了从耶鲁大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成为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他从浙江大学校长到北京大学校长,成为“桃李满天下”的一代教育名师,解放战争期间的舆论界认为,今日马寅初先生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声望与地位,可与过去文学界的巨人鲁迅先生相比。
今年是王锺翰先生的百岁诞辰,为了纪念,特约请先生的亲友、同事、学生和弟子撰文予以回忆和介绍。这些文章不仅如实地记述了先生的求学经历和奋斗历程,特别是通过大量的事例回顾了先生在历史等研究领域投入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取得的巨大的成就,作者还结合自身经历,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介绍了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和待人接物方面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事,突出反映了先生的性格特点。文中还配有珍贵的照片和手迹,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认识一代学术大师提供了一部真实、可信的读本。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济,号菊生,浙江海监人,学者,中国近代出处文化事业的奠基人。《张元济评传》以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背景,依据张元济学术生涯的几个主要阶段,评述他确立思想宗旨后,在二十世纪新文明事业中的广泛开拓与造就,着重探索张氏在烘托近代知识分子自由精神与独立理想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及其清理民族文化遗产,为学术研究承先启后的非凡贡献,从中展示近代诸子春秋中独具特色的一章。 张元济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应夏瑞芳的邀请,张元济报着“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他主张教育救国,启迪民智,苦心孤诣,矢志不移。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印刷所
《难以道别的曾容》由黄玉峰主编,是一本为纪念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杰出数学特级教师曾容逝世一周年而编写的纪念文集。曾容老师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难以道别的曾容》通过序言、悼念诗歌、挽联,以及曾容老师的亲友、同事、学生等以真挚之情所撰写的文章,介绍了曾容老师平凡而高尚的一生及其教育思想与实践,谷超豪院士为《难以道别的曾容》作序。这些纪念文章记录了曾容老师生前的点点滴滴,读来十分感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和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在《难以道别的曾容》中看到值得自己尊敬和效仿的榜样。
他们是一群传统文人,他们的旧学根底深厚,诗、文、书、画是他们的拿手绝活,而其时科举既废,仕宦之途已断,就在此之际,报业勃兴,于是他们纷纷在报纸的副刊上,骋其不羁之才,或写小说,或写笔记,或写诗词,或谈掌故,一时之间,蔚成风潮。这批所谓“洋场才子”及“小报文人”,他们曾经“繁华”过,曾经“缤纷”过,似不该这样无声无息地“落尽”,在“花果飘零”之际,是否也留下了许多让我们深思的。
本书是民国有名律师刘崇佑先生的长孙刘广定对其先祖事迹的记述。 作者为免青史成灰,乃依据可信之书报记载,劫余图文,择其先祖重要事迹并若干稀见照片、文牍,汇编成册,以飨读者。
《民国人物系列·舆论领袖:民国报人出版人小传》介绍了民国时期10位有信仰的报人出版人,他们相信书籍的力量可以改变中国,所以才有张元济投身商务印书馆,才有陆费逵成立中华书局。他们相信言论可以推动中国,所以才有张季鸾办出蒋介石、毛泽东都要看的《大公报》;才有邹韬奋接连创办刊物,虽身染恶疾而不顾。 他们用书籍、用报纸将自己和公众、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是民国当之无愧的舆论领袖。他们首先是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怀抱着改造社会理想的、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在他们跌宕起伏、悲欣交集的人生阅历中,我们也可以看见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受的磨难和蕴含的希望。
马寅初教授毕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稳定物价、控制人口等重大问题献计献策,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科学、人口科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书记录了我国经济学泰斗马寅初的生平事迹,让人感动! 错批了一个人,多增了三个亿。 一个人,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所欲言者难,而言人之所不敢言者,就更难了。 民国以来的监察院,也算是言官衙门了,可是却没有听见他们的声音。 仔细一看,原来言官的嘴巴给堵住了,只顾了吃饭,就顾不上说话了。马先生不是言官,可是他那张嘴巴实在令人钦佩。因为不管吃饭不吃饭,他都一定要说话的! 重庆《新华日报》为马寅初六十岁辰送去的寿联是:“不屈不淫征气性,敢言敢怒见精神。” 耄耋之年,马志在报上写文章说:“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
《含章文库·季羡林经典文集:季羡林自传(图文修订典藏版)》内容简介:季羡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艰辛又丰富多彩,本书真实而完整地体现了季老对自己一生的记录,帮助读者了解季老从一个农村的苦孩子成长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所走过的路。 海报:
在胡适看来,传记文学绝不可以小觑,它不仅可以使人看到活的历史,还“可以帮助人格教育”。本书就是胡适先生为自己写下的一部“自传性前传”。 本书颇具可读性。除了它是出自二十多岁即“暴得大名”的胡适之手,本身就是深为人们关注的理由外,我们还可以从书中见识到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童年生活的真实片段,特别是感受胡适先生与自己的过去“对话”时所独具的文化眼光。 另一方面,本书力行了胡适对传记文学最根本的主张,没有忌讳,更没有掩饰,交予同辈及后世一个血真的“活”胡适。因此本书不但能让人了解胡适对传记文学的一贯倡导,从而也以史学兼文学的眼光审视他的躬身实践。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一本由复旦的学生和老师共同写的真实的书,全书共收录了34位老师的事迹,对复旦更多导师的风采予以展呈。在书中,学生根据他们的真切感受描摹着老师的形象,而老师又在学生的提问面前袒露心迹。复旦,正因所有导师的存在和努力,复旦的精神才薪火相继,复旦的星空才璀璨生辉。巍巍学府承传世纪风雨,昭昭之心奉献百年复旦。
泥马度编写的这本《梦回汉唐(李梦阳传)》讲述了明朝传奇诗人李梦阳的传奇人生。 这是一出文戏和武戏齐出的历史大剧。和李梦阳一样有着戏剧性人生的,是他的皇帝。那少年皇帝朱厚照比他 戏剧。皇帝之外还有一个状元康海,那个在野的梨园教主。 这是一部情节生动,大气磅礴的明中期历史画卷,通过主人公的牢狱人生,以把牢底一坐即穿的传奇“锁链”为线索,奇妙构思全书情节内容。
傅斯年是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新文化的播种者,五四运动的学生 。在大故迭起、风云激荡的年代,他像头雄狮和他的师友们奔突、嗥啸在黑暗的旷野.他是人类精神的敲门者。“九一八”事变后,他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呐喊、咆哮、呼魂唤魄,重铸民族之魂:在八年离乱中,他率领一批学人,为学术、为文化、为赓续中华民族血脉而日夜奋战,被誉为“李庄精神”:他又是反腐败斗士,冒着生命危险,一连扳倒两届行政院院长,完成历史的担当! 傅斯年大才槃槃,学识渊博,是大气磅礴的谔谔国士;他的道德情操,他的澡雪精神,渊浮岳峙的人格,至今仍有标本价值。 郭保林著的《谔谔国士傅斯年》以优关的语言,丰富细腻的笔触和饱满的 ,展开历史的大幕,写出了傅斯年风雷激荡的人生, 地塑造一代国士的风
作者陈计中以十分扎实的学术功力,力图根据传主马致远的词曲、小令、散曲、戏曲作品及其他方面的历史、文学知识,来还原当时的历史风貌、历史环境和人物,乃至传主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作者旁征博引,将自己诸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关于诗词、词曲等鉴赏方面的感受融入其中,使《西风瘦马(马致远传)》这部作品显得丰富、生动,可读性也较强。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坚持人类的大脑与生俱来具有语言功能,这一部分生物学禀赋是“普遍语法”,即一个对所有语言的都适用的基本原理。因此,人类的所有语言以及儿童学习它们的方法都相当类似。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是20世纪语言学的转折点,本书挑战了许多领域的诸多假定,比如在哲学,心理学以及智识 的种种假定。乔姆斯基继承了启蒙运动的传统,介绍了有关语言,创造性的个体以及社会中人类自由之本质的新观点。本书记述了乔姆斯基对认知事实与语言应用关系,以及用以再现它的技术装置的解释。本书描述了乔姆斯基对权力机构的激烈批评,以及他对自由和公正的热情投入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清初三大儒。他早年多磨难,父亲作为东林党人被魏忠贤等“阉党”迫害致死,青年时期逢明末离乱,身为复社成员又遭吴大铖迫害。明亡后他投身抗清活动,一度以“游侠”形象往来于各抗清组织。终于在抗清一次次失败、清朝统治日趋巩固之后,他开始以孔孟为楷模,一边著书立说,一边坐馆授徒,立倡文明救世,质疑帝制法权,从朝代 迭的历史教训中,生发出积极进步的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本土生长的思想启蒙先驱。 《天崩地解(黄宗羲传)》作者李洁非长期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对黄宗羲思想有深切的理解认同。本书将黄宗羲的身世、生平重要活动和其学术思想,融会在相关历史资料的梳理之中,条分缕析,夹叙夹议,使传主的形象渐渐凸现、清晰,在阐述其思想时,对照现
《稻盛和夫自传》自2015年出版以来,发行量已突破12万册,深受 读者好评和追捧。为了让 多读者了解和走进稻盛和夫思想,东方出版社特邀长期研究稻盛哲学的曹寓刚倾情翻译新版《稻盛和夫自传》,并由《活法》译者曹岫云审校和撰写 序。 《稻盛和夫自传》不仅向读者呈现稻盛和夫创立世界500强京瓷、建立第二电电以及重建濒临破产的日航等高光时刻,还经由稻盛和夫自己讲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例,详尽记录了一个曾经倒霉透顶的青年如何克服困难、追逐梦想,实现从利己哲学转变为利他哲学的心路历程。 现在,很多人不安于当下、迷惘于未来,对工作、对生活都有诸多困惑之处,找寻不到人生的光亮。阅读《稻盛和夫自传》 的意义,就在于能够让人沉潜下来,用心感受稻盛和夫的成功之道——原来成功如稻盛和夫者,也和普通的你我一样经历挫折
《我的父亲萨空了》是一本人物传记。 萨空了(1907—1988),原名萨音泰,笔名了了、艾秋飙,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出版家、报刊主编、新闻学家,也是出色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27年开始在北京从事新闻工作,曾供职于北京的《北京晚报》、《世界日报》,上海的《立报》,新疆的《新疆日报》,重庆的《新蜀报》、《华商报》等报社。抗战时期,与梁漱溟在香港创办民盟机关报《光明报》;建国后,筹建《光明日报》、《民族画报》和《人民政协报》。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是新中国民族文化工作的开拓者。同时他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 领导人之一,曾任第四届、五届民盟中央副 。 《我的父亲萨空了》由萨空了长女萨沄执笔撰写,主要取材于萨空了日记、书信等一手资料,以及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
本书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主题项目,由杭州市 联合人民网、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策划实施。本书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节点,以教育为切入点,通过采访报道杭州从教三十年以上的名校长、名师的教育成就, 展现四十年来杭州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