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惯用语词典》共选收常用惯用语15,000余条,比较全面地收录了在近代和现代广泛流传、使用的各类惯用语。对于一些源于方言而义被广泛使用的惯用语,如:“摆龙门阵”、“捣浆糊”、“现开销”等,因为其已经突破了地域限制,成为个社会的通用语言,因此,我们也适当予以收录。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惯用语也在不断出现,如:“打游击”、“点鬼火”、“穿小鞋”等,这些新惯用语已经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对此,我们亦加以辑录。在释义方面,我们尤为注重根据惯用语的语义特点,透过字面意义,揭示其深层的惯用意义,以帮助读者准确掌握和恰当使用汉语惯用语。全书的示例大部分来自人们的口头或嵌入于笔端的典籍、报刊等,既典型,同时又富有生活气息。
《一学就会的儿童英语单词图典》和主流英语教材紧密结合,符合学校课堂英语教学的进度和中国孩子的英语水平。促进孩子语言水平与认知水平的协调发展。*后强调一下,这绝不是一本让孩子背英语单词的字典:有双语环境的孩子,家长可以同时用两种语言和孩子共读这本书;以中文为母语的孩子,0?4起步阶段宜先学好中文,家长可纯粹用中文和孩子共读,有条件的让孩子感受一下英语单词的发音即可;4?6岁以后,可以侧重英语,建议和孩子一起一边看图,一边说说英语单词。
《新华成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原创成语词典,于2004年做资料准备工作,2005年开始编写,历时八年终于编成出版。 本词典十分注重梳理成语的源流演变及发展。首先是溯源,然后由源及流,这项工作是根据大量资料来进行的,利用古代文献资料来追溯成语的源头,利用近现代文献来探索成语的流变。其次是厘清成语在结构形式上的变异,慎重处理成语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变体。成语的运用很灵活,本词典根据成语的规范化和运用的灵活性,确定主副条的亲疏关系,删繁就简,做到重点突出,脉络清楚。 本词典主要特点如下: ?大型成语词典,收录成语26000余条; ?释义精当准确,说明褒贬色彩,指出特定用法; ?语料翔实,梳理成语的源流演变和历史发展; 例证丰富,体现成语的使用特点和时代气息。
一个词的古义、今义是相对而言的。本词典所说的古义,是指一个词在古代和近代语言环境中所体现的意义。实际上,这中间的时间跨度是很长的,上古语言和中古语言会有差异,中古和近古也有不同,我们不拟详加区别,而是一概冠以“古义”。这是要加以说明的。至于今义,指的是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所显示的意义,这一点是明确的,无需加以解释。为了保证释义的全面,古义以现行《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所释为据,兼取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王力的《同源字典》、杨树达的《词诠》和徐仁甫的《广释词》等书的一些释义。今义一般以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所释为准,有些义项作了必要的调整和改写。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繁体横排注音本)》初版於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是历史上部由新式学校所编纂出的语文识字课本。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商业钜子叶澄衷深感於自己“幼年未曾识字”之苦,於临终前倾钜资在上海虹口创建了澄衷蒙学堂。1900年至1901年,澄衷蒙学堂教员在校长刘树屏的带领下编纂完成了这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繁体横排注音本)》。全书共四卷八册,收录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插图七百六十二幅。全书把汉字按天文、地理、人事、物性、词性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凡名字、动字等非图不能显者,均配以插图。时人评价此书“延聘通儒,精心考订,选字注句斟酌,完善缮楷绘图,皆出名手”。《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繁体横排注音本)》的出版,对後来的近代教科书的编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俗语语料的计算机处理与相关的语言学问题研究”(02BYYO17)的成果--"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为依托,补充了许多新的语料,广泛搜集各类歇后语共约7000余条(含副条)。本书释义严谨,引例丰赡,编写者均为多年从事语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既有专业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词典编纂实践经验,很好地保证了本书的专业水准。全书体例谨严,适合中等文化水平以上读者阅读。
成语和俗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文辞基本固定,被人们广泛应用,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正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所以,要将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是比较困难的。目前,书市上一些成语词典和俗语词典,无一例外地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如此,成语和俗语之别还是可以界定的。一般说来,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而俗语则不限四字,大多在四字以上,且较松散自由,这在学术界已成定论。基于这种观点,本词典立目时,成语只收四字结构的,俗语只收四字以上的,且取其广义,即俗语包括谚语、格言、惯用语等。所收俗语都是古代经典、宋元话本拟话本、元明戏曲、明清小说、现当代小说戏剧中有用例的。那些只在口头流传,有很强地域性,又无用例的,一律不收。 本词典收成语3000多条,俗语近5000条,分成230
本词典共分27个大类,包罗了译学与语言学、心理学、信息论、交际学、机器翻译等范围内的内容,并收集了中外翻译史上的人物与史实条目。
本辞典按照成语出处把古籍分为儒家经典、道教经典、佛教经典、历史著作等十二大类,可以使读者透视汉语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紧密关系,从而得到文化和汉语成语的较为系统的知识;将外来文化列为汉语成语出处的第十三类,揭示汉语成语从古至今与外来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还设立了辨证栏……
本书以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朱筠刻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影印)为排印基础,并用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以及同治12年(1873)陈昌治刻本进行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