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1——明成祖永乐十九年:中国发现美洲大陆,早于哥伦布70年;中国人发现澳洲,先于库克船长350年;中国人到达麦哲伦海峡,比麦哲伦的出生还早一个甲子;中国解决计算经度的问题,远远领先欧洲三个世纪。过去的历史课本都可以扔了,过去学的也可以遗忘,因为这本书可能会改写一切。爆炸性的内容,颠覆既有认知。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在总兵太监郑和的带领下,历宏伟壮观的船队从中国出发,其中不乏150米长的巨舰。中国船队如同海上仙山,阵容最浩大时各种船舰达100余艘,各类人员28000余名。其出航的目的为“宣德化而柔远人”,这次旅行历经两年,并环游地球一周。 当他们回航时,盛极一时的明成祖朱棣早已体衰势微,中国也走上锁国道路。巨船任其腐朽,远航的记载也遭到毁弃。从此再也没有人知道那段历史的真相。本书作者的
《暗香袭人:历史的吊诡与幽昧》内容分为四辑:历史的背影、历史不忍直面、历史的幽昧和历史不能假设。 读史的时候,时不时地会蹦出一些灵感。如果不把这些小精灵诉诸笔端,它们会闹得你无法安生。当然,它们不同于传统史学界那种常规的宏大叙事,更不像传统的标签史学那样脸谱化、简单化。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历史长廊中,有些篇幅被遮住了,由不得你说。有些篇幅虽然可说,但是由不得你随意说。总之,只能说能说的,只可说可说的。而且,读史的时候,既能听得见历史深处的叹息,还能体会出现实的辛酸;既能在历史中发现现实的源头,还能在现实中发现历史的阴影。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吊诡? 是应该给历史正名的时候了。历史不是政治的陪床丫头,而史家也不应是王婆。西哲言,历史经常被人错误的书写,所以历史需要不断地重新改写。此
《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作者以近代中国绅士资本家盛宣怀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局、华盛纺织厂、中国通商银行四家官督商办企业为主线,大量使用中文、日文和西文的可靠资料,详细阐述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经济成就和问题、人事和政策、社会和制度诸问题,并将中国的经验与日本和西方的经验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值得人们深刻反思的问题。《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所涉及到的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尚未解决的某些政策问题,为当今工业的现代化计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历史是怎样学好的》是“战神王金战”《怎样学好》系列中一本针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指导书。《历史是怎样学好的》一书中既有解决高中生学习兴趣和方法的问题的内容。同时,书中也着眼学生直奔学习效果的目标,即如何提高学习成绩的内容。书中的“魅力篇”告诉学生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方法篇”告诉学生学好历史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在考试时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实战篇”对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重难点进行突破讲解,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一本《历史是怎样学好的》在手,学好高中历史不用愁!
一个骨子里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商人,他结交商人朋友、买大房子、娶帕夏的女儿,却不敢有一丝偏离现状的想法。 一个在富裕家庭中成长的青年,他不愿庸庸碌碌、渴望梦想,却找不到方向、脱离实际,最终淹没在现实主义的洪流中。 一个用理想谋生的画家,他在艺术的道路上遂愿而行,却还要面对冗杂生活的纷扰,在现实中迷惘、犹疑。
《谈天说地》苏三研究中华文明的早期历史,迄今已经在这个方向出版过六本…,依出版的时间顺序是:《三星堆文化大猜想》、《向东向东,再向东:()与夏商周文明起源》、《历史也疯狂》、《锁定红海夏商周与红海、地中海的可疑联系》、《难以置信:殷商与腓尼基人》、《罗马有多远:探寻海上丝绸之路》。这些书被一些"正统"的历史学家所拒绝,他们认为苏三的学说是不可能成立的。不过在作出这种判断时,他们往往不愿意去读读苏三的书——他们对此嗤之以鼻。 中华文明的早期历史,是一块神奇的精神狩猎场。因为史料不足,给现今的研究者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可供驰骋想象,操练学术。正因为如此,这个精神狩猎场对研究者的诱惑力也是颇难抗拒的。当苏三策马来到这个狩猎场时,场上早已经有许多中外骑士,在那里扬鞭奋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甘肃的过去,把握甘肃的今天,展望甘肃美好的未来。 甘肃曾有过骄人的辉煌和繁荣。地处黄河中上游的甘肃,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以秦安大地湾为代表,遍布全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以及羲皇和女娲的故事,都是灿烂的远古文明的见证,辉映着先民智慧的光芒。有文字记载并给华夏文明以重大影响的人和事,更是不胜枚举。周王朝的先祖就发祥于泾河流域和陇东地区,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的先祖就崛起于天水一带。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曾孕育了一批杰出的人物,产生了李广、赵充国、金日禅、窦融、张芝等众多英雄豪杰。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甘肃
《明人笔记中的戏曲史料》围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年版)—书未收或失收的明人笔记开展整理工作,广泛搜集、辑录了明代72位作家、77部笔记中与戏曲有关的史料,加以考订注释,汇为一编。对研究明代戏曲的剧目、作者、演出形式、艺人活动、杂戏体制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提供了珍贵资料。
《图书馆经典文库: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图书馆经典文库:万历十五年》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图书馆经典文库:万历十五年》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图书馆经典文库: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
公元1096年,一群群骑士抛弃欧洲的家园,涌向东方。中古时代最灿烂的一段传奇就此开始。为了光复圣城耶路撒冷,这支十字军转战欧亚,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血战。胜利与惨败轮番上演,命运瞬息万变。最终他们被困在了孤城之中,马匹没有了,粮食没有了,外面的敌人却多如尘沙。十字军孤立无援,走投无路。但当他们一无所有的时候,还有希望。在最困苦的时候,他们也从没放弃过希望。凭借着那丝不灭的希望,他们捧着一片矛尖,骑着驴子,唱着圣歌,走向战场…… 250年后,一场旷世浩劫
徐达斯新着《上帝的基因:破译史前文明密码》,依据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神话学、历史学的成果,应用三重证据法,通过认真梳理论证,次在学术界提出了史前全球韦陀文明圈的假设。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徐达斯新着《上帝的基因:破译史前文明密码》,依据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神话学、历史学的成果,应用三重证据法,通过认真梳理论证,次在学术界提出了史前全球韦陀文明圈的假设。作者披开历史迷雾,将以恒河及娑拉斯瓦提河为发源地的雅利安文明上溯到数万年前。作者披开历史迷雾,将以恒河及娑拉斯瓦提河为发源地的雅利安文明上溯到数万年前。书中揭示,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在史前时代就扩张渗透到几乎世界各地,埃及、美洲、希腊、西亚文明都不过是这个超级文明连续体的组成部分而已。书中揭示,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在史前
《中国权谋大解码 这样读资治通鉴:帝国失范(从曹丕到司马炎父子)》是以鲜明的个性跃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使《资治通鉴》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令人忘而却步,与普通读者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使历史变得亲近了许多。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是该书的特点。《中国权谋大解码 这样读资治通鉴:帝国失范(从曹丕到司马炎父子)》在还原历史现场的同时,不失时机地以现代意识对当时制定政策的策略、用人的方法、战争中敌我双方的用兵战术和心理揣摩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尤其对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权力人格、政治斗争以及政治手段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具有以往所没有的另一种认识。该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解读历史反观当下,因为历史的经验也昭示着卓越的管理智慧。
《中国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孔飞力的力作,以大量的地方志和其他中文资料,用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侧重于中国晚清时期的团练、地方武装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从中部诸如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酝酿爆发等事件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来探究中国近代的开始。《中国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自问世后一再经孔飞和先生修订,此次出版的中译本为他修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