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教材是根据医学院校医学类专科起点本科学历教育(专升本)专业基础课程而撰写的,在 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教材的编写目的在于:①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病理生理知识有概 括的了解;②传授一些在临床上能学以致用的内容;③为部分有志于临床医学探索的学生打下初 步的西医理论基础。总的来说,要以开拓学生思路,在方法上予以启迪,充分展示现代医学基础 研究的新进展、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本书是黄侃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辞章学和中国文学史的讲义,对《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很重要的文学理论专著作了细致入微的深入剖析,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一般研究者多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作为现代学科的确立,即是以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课程并很终写成《文心雕龙札记》为标志的。
“论说文和抒情文一样,都来自生活,都是作者心灵的自鸣。生活中有情有理,即使是从来没进过课堂的人,天天也在抒情说理,现在要做的练习是,如何把这种能力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上来……我觉得学写论说文和学习数学有某种相通之处,可以设下定理程式,一步一步推进,由简及繁,由浅入深。” ——王鼎钧 本书从一个国文老师的作文课开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层层推进,给出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步骤:建立是非论断的骨架 —— 为论断找到有力的证据—— 配合启发思想的小故事、的话、诗句,必要的时候使用描写、比喻,偶尔用反问和感叹的语气等 —— 使议论文写作有章可循,不啻为研习者的路标。而书中丰富的事例,也是台湾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诗境浅说》乃俞樾之孙、俞平伯之父、光绪朝探花俞陛云家中课孙的启蒙读物,专论唐人五七言律绝,凡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剖析言之,务使读者知晓作诗的方法径途。俞陛云身为诗词家,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深谙诗词创作的三昧,故其探索诗境往往能深入浅出,体察入微,一语中的,还原诗境之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读者学诗的法门,同时还是一部欣赏诗境之美的不错读本。本书正续编分别首版于上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部分条目疑有误,编辑以按语出之,以备读者索查。
“论说文和抒情文一样,都来自生活,都是作者心灵的自鸣。生活中有情有理,即使是从来没进过课堂的人,天天也在抒情说理,现在要做的练习是,如何把这种能力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上来……我觉得学写论说文和学习数学有某种相通之处,可以设下定理程式,一步一步推进,由简及繁,由浅入深。” ——王鼎钧 本书从一个国文老师的作文课开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层层推进,给出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步骤:建立是非论断的骨架 —— 为论断找到有力的证据—— 配合启发思想的小故事、的话、诗句,必要的时候使用描写、比喻,偶尔用反问和感叹的语气等 —— 使议论文写作有章可循,不啻为研习者的路标。而书中丰富的事例,也是台湾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本书是“一代词宗”夏承焘的词学欣赏之作。作者深入分析历代名家名词,贯串词义或意象,连缀内在的关联和感情的逻辑,诠释全篇宗旨和作者意图,从而引导读者充分感知词的艺术。
中国在校的大学本科生已经超过两千万人,如何改善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以“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为题,着重讨论如何转变我国大学数十年来形成的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从以往那种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许多学者提出,本科教育和大学人文教育应该改变“概论、原理加通史”的模式,使之转变为研读古今中西原著经典的方式。为了改变时下我国大学不重视原著经典的现状,应精心设计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最基本的必修课,以经典(包括人文经典和现代社会科学经典)阅读为中心,建设大学本科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作为全校本科生必修的“共同核心课程”。这些意见和建议无疑有利于开阔探索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路。
《文学史微观察》是李洁非的近期新力作。作者有感于几十年来的文学史写作只是作家的优劣评定,几成“光荣榜”,这一现象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尤其突出;而在王国维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层面上,则很少能把握文学的特质,无法“深细地考察文学史的各种情状”,很终难以帮助读者了解时代与文学的关系。因此作者有意转换思路,从“收入”、“宗派”、“口号”、“会议”、“斗争”、“批示”这六大要素着手,看似从外部进入,但针对的恰是20世纪中国文学很重要的特征、触及的也是文学生产机制中的核心机理,方法微观,实则视野与怀抱却甚为宏伟,由小见大,打开了一片更广大的天地,所谈所论,远远超出文学史与文学研究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文化史意味。
用现代心理学窥探文学写作心理奥秘;从作家的心灵中寻觅审美心理与世俗心理的冲突;从文学名著中获取文学写作的成功诀窍;从大师的心灵中得到鲜活的生命体验…… 让文学写作从精英走向大众,让作者的心灵与读者的心灵息息相通…… 作者毕生教写作,潜心研究写作心理。耗十年心血,给广大文学写作者献上一本应读而又好读的文学写作心理学专著。
《形式的表象与深意:20世纪末中国小说艺术形式研究》探讨的是20世纪80、90年代小说艺术形式问题。“形式”概念上,吸收西方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和中国古典文论的成果,视为艺术本体;“形式批评”上,从对文本语言的细节式解读扩展为对作品形式美的整体式探寻。从而以20世纪末小说艺术演变史为坐标纵轴,辨析其间小说形式要素的变化,并将形式作为进入艺术精神世界的桥梁,探索变化的要素以及小说传达人类情感的能力。认为,80年代的小说艺术形式体现了从叙述技巧到叙述策略变化的过程,90年代既有明显受80年代影响的要素,又在市场经济活跃的大环境中,受影视、网络等新媒介的影响,出现了大众审美取向的新要素。
《小而全系列:歇后语 谚语 俗语 惯用语词典》收选8000余条脍炙人口、广泛使用的短语。所收词条既反映汉语歇后语、谚语、俗语和惯用语的基本面貌,又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每个词条下附有例句,相应词条下分别设“小知识”“故事链接”“积累卡”等板块,另附有精美插图,图文并茂,趣味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