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安全可靠的血管通路直接关系到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因血管通路的建立、维护和并发症处理而住院是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重要原因,也耗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然而现阶段我国对血管通路的重视尚不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比例过高,内瘘失败率较高。同时也缺少血管通路方面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指南和规范。随着透析人群中高龄、合并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钙化等合并症的患者越来越多,以及透析龄的延长,血管通路已经成为制约血液透析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有必要系统地向血管通路医师、护士、工程技术人员普及和提高血管通路知识,规范血管通路的建立、维护、监测、护理以及并发症处理,做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为广大医务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鬻子校理》是对《鬻子》一书作的较全面的整理,包括对重新编排过的《鬻子》正文作的校注和今译,对《鬻子》佚文的辑校,对唐代逢行珪《鬻子》旧注的点校,还有收集历代的著录、序跋、版本、考辨等作为附录。“前言”则对《鬻子》的作者、内容、思想价值等作了深入系统的介绍与阐发。
《职工工伤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应用指南(2014版)》基于标准,源于实践,通过劳动能力鉴定实践中大量具体翔实的案例,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如何理解、掌握、运用标准作出客观公正的鉴定结论,作出了具体、形象、生动地阐述,可以作为学习贯彻新标准的培训,也可以作为指导各地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在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应用新标准的参考用书。
本书研究的是国际刑事法院与联合国安理会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关系问题,此问题的研究中可以折射出国际法的历史变迁与未来走向。从微观到宏观清晰地呈现出三个层面分析论述,即对具体法律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的微观层面,对安理会在向法院提交情势、推迟法院调查起诉、在法院管辖侵略罪、以及与法院进行合作这四个方面展现出的两者关系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的中观层面,以及全书结尾部分高度总结概括提出的整体结论的宏观层面。
知识产权在形式上表现为知识产品的权利人的私权,但实际上是制造者、传播者与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结果。利益平衡仅仅是一个手段,知识产权法还有更高的社会政策目的,这使得知识产权法也是鼓励创新、保护投资、维护竞争秩序等公共利益的一种社会治理手段。本书认为,探讨知识产权的法律属性,不可脱离政府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来孤立求解。知识产权中蕴含的政策之维包括但不限于产业政策、竞争政策与公共利益保护等内容。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而具有政策维度,政策的灵活性与时效性为知识产权法的频繁变迁提供了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图文精解肉丝瓜种植技术》介绍了肉丝瓜的生物学基础、保护设施、育苗及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科学实用,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菜农阅读。
吴江的文化底蕴深厚,是前人留给今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要让全社会认识它,就必须进行开发和挖掘,使之发扬光大。《道光吴江县志汇编》由《吴江县志续稿》、《震泽县志续稿》和《松陵见闻录》合辑而成。三志均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吴江市档案局将三本志稿点校合刊出版,是整理旧方志的成果,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继承。
50多年前,开展三线建设的决定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塑造了我国航天工业的格局。三线建设对我国航天事业意味着什么?对我国国防建设意味着什么?那句流传深远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对于三线建设者又有什么样的生命内涵?《重走三线路:我国航天三线基地建设秘辛》通过50年后重访三线的记录,以及三线建设者的真实回忆,全景式还原各大航天三线基地的历史风云,并试图走进三线建设者的内心。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理解三线建设者对航天事业所作出的历史贡献。而他们身上的奉献与创造精神,如果这些文字能表达十之一二,我们已经深感欣慰。
本书内容包括儿科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和各系统危急重症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及详细的治疗方法等。同时对诊疗中经常遇到的疑难点进行了专题讨论。本书适合儿科医师、基层医师和医学生参考阅读。
梁启超,曾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无论做哪门学问,总须以别伪求真为基本工作。因为所凭借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而虚伪,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中国旧学,十有九是书本上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可见考辨古书、古史、古说的真伪,是从事国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和步工作。中国对于伪书、伪史、伪说的考辨,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疑古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代从事古书、古史、古说考辨的学者很多,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辨伪学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总结中国历代辨伪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历代辨伪学家的辨伪思想和方法,对于指导青年学子研究国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对初唐、盛唐及中唐前期32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情况,作了详密的考证,或填补空白,或订正错误,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多发前人所未发。此外,本书还对所考诗人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以及当时的诗坛和诗歌流派,作了宏观的考察,力求总结出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其中特别是对大历时期南北不同诗人群体的分析,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文学研究中群体研究的新风气。本书初版于1980年,学术界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南开罗宗强教授《唐诗论学丛考》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