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
该书对《汉字部首表》的201个部首及其主要统属字做了详细的讲解,每个部首列出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古文字字形,以及一些部中字作为举例。 部首概述 中论述了汉字部首查字法的产生、发展及改革,指出了《说文》540部、《康熙字典》214部以及《汉字部首表》201部规范的成绩和不足,介绍了国家标准GB 18030-2005《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收7万字)汉字部首序的编排方案。可供广大师生和一般读者阅读使用,对部首查字法的研究与规范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书选收古今中外流传广、影响大的名言佳句2000多条,按内容可分为人生、理想、感情、信念、希望、事业、奋斗、成功、失败、品格、意志、坚强、勤奋、快乐、读书等19类。条目编排有序,每句名言后都注明作者或出处。所列选名言佳句内涵丰富,或喻事明理,或反映某一方面的知识、经验和教训;寓意深刻,可温润心灵,陶冶情操,催人奋发向上。文笔优美,语言凝炼,感染力强,能帮助读者提升文学素养,提高语言交际和写作能力。
百家姓词典参照《百家姓》中的排序和其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的排名,共选取了两百多个常见的姓氏。书中上溯到*初立姓时确立的文化图腾本貌,让读者从根上了解各个姓氏,追寻各个姓氏的源流。本书注重资料的翔实性和全面性。其中既有专家学者悉心研究的学术成果,又有文献典籍中的大量史实例证,还不乏民间的口头传说,妙趣横生。本书收录比较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郡望和堂号。在家族名人的介绍中,本书所选的主要是古代的名人,这是由于古人已有定论,且材料丰富。在繁衍变迁中,本书采取以此姓主流的迁徙和分布状况为主、兼具支流的方法进行探讨,为读者朋友展开一幅幅民族融合、变迁的画卷。
《巧记中考英语3000词》(口袋本)专为初中生编写,依据英语课程标准,针对初中生的实际需求,收录近3000词。除收入全部课标词汇外,还酌情收入学生课外阅读及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用到的词汇。该书打破传统的正序排列方式,以词根词缀为基础,结合相关词、同类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将相关词汇串联起来,组成一个个记忆词群,串联记忆,大大提高背单词的效率。所给义项丰富,释义精炼。书中还标注出课标词汇和拓展词汇,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暂无内容简介。。。。。。
书稿收录从先秦到清末,我国历代著名诗词曲400余篇,予以注释、赏析。 和目前通行的古诗词赏析工具书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 1.注意赏析点的提炼,让读者一目了然; 2.注意赏析文字的简洁短小,以适应当下快阅读、轻阅读的特点。 另外,本书注意作品和作者介绍相结合,条理清晰,查找方便,资料充实。
暂无内容简介。。。。。。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本字典中收录《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全部规范汉字8105个,严格贯彻《通用规范汉字表》关于字级、繁体字、异体字的规范标准,标注读音、笔画、部首、结构、笔顺等汉字属性,并收入规范汉字的常用音项和义项,列举了丰富而具有典型性的例词、例句,对《通用规范汉字表》进行了全面、规范、深入地解读。本书遵循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确定字形、字音等。释义准确,例证精当。特点如下:一是所收字主要依据现行有代表性的小学语文教材,又适当吸收了生活中常用的字和词语;二是对字义词义的解释不但力求准确,而且尽量符合学生学习的情况。
《新课标部编版小学生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字、生词和成语,具有注音、笔画、部首、结构、字级、释义、例证、组词、搭配、造句、同义、近义、反义、辨析、注意、成语接龙、典故、插图等18种功能。收词32000多条,收成语5000多条,组词32000多个,搭配8000多个,有例句15000多个,同义、近义词15000多条,反义词9000多条,辨析200多组,注意900多条,成语接龙500多条,典故100多个。配有精美插图,内容全面,能够满足小学生日常学习、阅读的需求。
《朗文当代英语学习辞典》APP(教APP备3101295号)是一款高质量的绿色查词及学词软件,为我国中小学生量身定制,同时也为家长伴学提供便利。APP分 词典 学习 两大模块。词典模块完整收录《朗文当代初级英语辞典》和《朗文当代中级英语辞典》内容,并搭载多维度智能检索、真人发音、跟读评测等智慧学习功能;学习模块包含AI背词、单词听写、图解词汇、视频微课、阅读挑战、听力进阶等专区,全方位助力英语学习。APP还引入趣味成就系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升语言学习兴趣。APP可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使用,满足不同学习场景。温馨提示:一个手机账号同一时间只能在一台设备上登录。
本词典收录常见的谚语,也兼收一些结构与谚语相似的、常用的、有代表性的描述语等,收条约10000条。条目按音序、笔画排列,分主条和副条。条目下设释义、注音、例句、副条、提示等栏目。释义通俗易懂,一般先释基本义,再释比喻义、引申义等。例句多出自史书及古今文学作品,生动典型,便于理解。本词典是适合大中学生和一般读者使用的工具书,有助于读者掌握谚语,对促进谚语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