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主要选取李白、杜甫、白居易、晏殊、欧阳修、苏轼、李清照等唐宋诗人和词人的传世名作,以轻松诙谐的笔调,用讲故事的方式,全面解读作品背后的深层意蕴,品味诗人从鲜衣怒马到乱世飘零的跌宕人生,词人从儿女情长到金戈铁马的风华人生,领略他们的恣肆与昂扬、孤 与落寞,多情与豪迈、怅惘与无奈。全书融词、史、人于 体,既有诗酒人生,也有家国天下,可以说是 套有料有趣、 彩好看的 诗词小说 。
清人李辅耀在浙江期间,担任过杭嘉湖道、宁绍台道、省防军局总办等职,谋事达30余年,留下62册(其中在浙53册,在湘8本,在京1册),日记中记载了作者在三地期间的各类历史事件、湘浙名人交往、风土人情等记载,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具有整理和出版价值。 李辅燿在浙江30余年,参与和浙江文化名人的交往,和西泠印社交往,参与海宁钱塘大潮大坝建设,台州教案等等浙江近代大事经过,与同类日记相比,更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价值。 本书为其诗文集的影印出版。
《袖珍元明清诗鉴赏辞典》选收元、明、清187位诗人的诗作324首,收诗分三个朝代按作者生年先后排列。原则上采用一首诗一篇赏析文章,也有数篇作品合在一起讲析。本书使用简化字,在可能产生歧义时,酌用繁体字或是异体字。诗中疑难词句,一般在赏析文章中串讲,个别在文末酌加注释。涉及古代史部分的历史纪年,一般用旧纪年,夹注公元纪年。括注内的公元纪年,一般省略“年”字。
《唐诗三百首鉴赏词典》告诉我们: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万千瑰宝中的亮点,炫彩夺目;诗,是在历史尘埃中绽放的奇葩,惊艳而傲然;诗,是流传于华夏干百年而不衰的神话,永远不朽。而唐诗,则更是中国历代诗歌中较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诗情画意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追寻的一种至高至雅的境界.唐人即喜欢依诗配画,或把诗题在画面上,从而使诗画交融,以便收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歌中充满了画意,而一幅画则往往是一首无声的诗。纪伯伦在《花之歌》中曾说:“花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花为自然之语,而画与诗则可以说是互为“心语”。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尼底斯(公元前556一前496)曾这样说过;“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中国画与诗有着一种共通的追求,即形
新诗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以来的新体诗歌,它采用与现代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并在形式、格律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本书共收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以来的新诗作品530篇,其中也包括台湾、香港诗人的作品。
暂无内容简介。。。。。。
《现代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刘渡舟医书7种(0辑):伤寒论诠解》主要根据刘渡舟教授给北京中医学院1978届研究生讲授《伤寒论》录音整理而成。取金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蓝本,除对《辨脉法》、《平脉法》、《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等内容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保留,并按原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解释。全书共10篇,414条,113方(佚1方)。《现代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刘渡舟医书7种(0辑):伤寒论诠解》在保持作者的学术观点及临床体会的同时,适当介绍历代注家观点。着重于理法药的分析、病机的探讨、病证的鉴别比较等。《现代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刘渡舟医书7种(0辑):伤寒论诠解》文字通俗易懂,在阐发理论的同时联系临床病例,对《伤寒论》学习者有较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