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学是研究植物、动物和环境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本书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定律、观测方法和观测记录,我国古代丰富的物候记载,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和我国发展物候学的展望等。 本书初版于1963年,1973年修订再版,1980年再次修订增补,是一本了解中国和世界气候变迁与物候变化发展的好书。
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飓风、龙卷风、暴风雨等等都是自然灾害。它们频频发生,给人类制造了数不清的灾难和损失。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生成、发展和表现的吗?《飓风 龙卷风 超级风暴》就以动漫的形式向青少年读者们讲述了有关它们的真实的故事,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大自然。
一位浮夸的文艺復兴义大利人,发现空气出乎意料地沉重:好比卡内基音乐厅内所含空气,重达三万两千公斤。 一位独眼特技飞行家,发现空中有一股颶风般强劲的空气洪流,在八公里高空汹涌奔腾。 一位贫困美国农夫,用乾草叉在穀仓门板上刻写方程式,构思出暴风迴旋绕行的原因。 一位用意良善却命运多舛的发明家,製造出奇妙的化学物质,结果险些把臭氧层给毁掉(他还构思出一个点子,把铅摆进汽油)。 一位隐居乡间,偏爱把脚趾甲涂成樱桃红色的数学奇才,设想出一项科技成果,让铁达尼号的乘客获救生还。 《大气:万物的起源》是颂扬地球大气的精彩著述,也是读来不忍释手的科普力作。
本书是上世纪美国重要的地理学家亨廷顿的代表作,也是一本环境历史先锋著作,主要解释区域性的气候对人种体质和文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以充实的实地考察、调查数据为基础。他以宏大的视野探索环境与人类文明的互动,论证了世界上气候带的分布与文明中心的分布二者之间的联系。地理位置、土壤、植被、气候等环境要素对人类文化和基因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种观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占据地理学的主流,该书正是在当时学术环境下写成的。这种学术取向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只不过发生了量化研究的转向。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永恒的主题,这一点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淡化,亨廷顿的这一著作正是以大胆创新的思路研讨大尺度地理空间上人地关系的经典之作。
《巴黎协定》期望集合全球各国之力,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2℃之内。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目标吗?气候灾难是不可避免的吗? 不平等、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极端天气频发 在这个碳排放不断增加的世界里,未来的前景似乎有些暗淡。然而, 生态现代主义者 依然对未来抱持着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技术创新和人类的普遍发展是一个生态充满活力的未来的关键,主张用所有可用的技术 包括核能、生物合成乃至其他尚未被发明的技术 来对抗气候变化。他们也认为, 田园牧歌 式的环保观念并不符合人类追求生活质量提升的现实需求,而通过集体乃至国际合作力量实现光伏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才更有益于人类的共同繁荣。 这一观点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它与绿色运动主张的传统环保理念相左。乔纳森 西蒙斯解释说,这是因为绿色运动
人类生活在一个 空气之海 的海底 确切地说,这个大海里的空气有520万亿吨重。这么多的大气被均匀涂抹在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上,而其中的99%又分布在地面以上18英里的范围内。这18英里的大气层就像一个巨大的 气象剧场 ,其中上演着既华丽又可怕的自然现象 从倾盆大雨到狂暴飓风,从电闪雷鸣到雪落荒原,反复无常,难以捉摸。 作者从小就对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十分着迷,他在书中将看似无关的各种气象事件联系起来,用诗意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变化万端的天气现象,带领我们漫游于这片人类时刻生活于其中却不甚了解的大气世界。
针对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模开发的现状,在国内城市化快速发展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跟踪国内外城市规划及城市问题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及交叉学科发展前沿 城市规划、建筑科学以及城市气候学的研究成果,将城市热环境问题引入到地下空间学科领域,提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研究课题,以城市热环境指标作为量化指标和突破点,完成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影响因素以及量化评价的系统研究,进而指导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指标和策略的制定,促进地下空间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可作为相关专业人员参考用书。
本书主要是将多年来在黑龙江省公众气象服务方面积累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和展示,为黑龙江省各级气象服务部门在日常气象服务提供参考和业务指导,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专业、科学、优质的气象服务。 本书共分为七章,从对天气现象及系统的解读、特色服务、数据应用、二十四节气解读、四季更迭、可视化产品到节假日天气服务,既有对天气的文字解读,也有在全媒体气象服务中应用效果很好的可视化图形图表产品。
本书为《现代气候变化概论》第三版,反映了目前政治环境中关于气候变化的 新发现,以及前沿的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与以前的版本一样,本书密切关注人为气候变化。本书的 部分集中讨论现代气候变化的科学性,包括地球正在变暖的证据和气候物理的基本描述,使用了基本的物理学和代数学并解释了辐射强迫、气候反馈和碳循环等概念。本书的第二部分 了科学的范畴,集中关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和政策选择。本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 要的知识,准备好参与关于气候危机的公共政策辩论。 安德鲁·E.德斯勒(Andrew E. Dessler)是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Texas A M University)大气科学教授和气候科学家,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会士。他的研究方向包括大气化学、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化政策等多个领域。本书的 版获得了美国气象
上古神话、王朝兴衰、时令习俗、日常饮食…… 穿越千载时光,游历星空帝国,解锁实用又有趣的天文学知识! 孔子竟然终身没有见过北极星! 南宫朱雀的原型竟然是毫不起眼的鹌鹑! 在古人眼中为什么荧惑守心比水逆更可怕? 为什么说在古代天文学家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禳星续命为何点的是七星灯? 逐日的夸父和射日的后羿,真实身份竟然是天文学家! 玄幻小说中的“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历史上真的出现过吗? ——你想知道的古代星空的秘密,都藏在这本书里。
天气预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气象卫星为天气预报提供初始的观测数据,是气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共5章,第1章介绍了人类气象观测的发展历程,气象卫星的探测原理及技术特点;第2章阐述气象遥感的原理,气象卫星的观测数据及在各行业中的应用;第3章介绍气象卫星组成、研制、运输、发射和在轨运行全过程;第4章讲述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及产生的社会效益;第5章描绘象卫星未来观测需求和发展前景。 全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性讲述了气象卫星相关科普知识,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适合对气象和航天感兴趣的中学生、大学生和大众读者阅读,有益于视野开阔、知识面扩展及科学兴趣培养。
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以及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发展生物质能源已成为各国保证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然而,粮食作物用于生产生物质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大,将导致 与粮争地 的矛盾日趋激烈。利用边际土地种植非粮能源作物是缓解 粮油矛盾 的一个重要途径。本书以加拿大为例,评估了边际土地开发潜力,研究了在不同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组合情景下,利用边际土地种植能源作物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经济可行性及其对农业土地供给、生物质能源生产、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本书使用的模型方法和研究思路对我国更好地利用边际土地发展生物质能源以及探索制定相关政策的作用效果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王修筑编著的《图说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用简洁语言,配以手绘插图,完整展现了二十四节气中每一节气、七十二物候中每一物候的具体特征。介绍了农业与气候、植物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如“春分初候时燕子飞回北方”,“处暑三候时庄家大面积成熟”,“冬至,民间除吃饺子,还会举办拜冬贺冬的各种活动”,“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浓缩精华农事知识,详细再现了农事、节令及物候的具体场景。传播了先民的智慧,展现了农耕文化的内涵。
从赤道到两极地区,从雨雪到飓风,从彩虹到闪电,从海洋到陆地再到天空,不同的天气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景象。这本书带你走进你想知道的有关天气的一切真相。风是怎样形成的?云层为什么能决定天气?什么导致了急流?是否存在两片一样的雪花?球状闪电是什么?为什么沙漠如此干燥,热带雨林如此潮湿?植物和动物是怎样预报天气的?这本书带你了解闪电,理解雷雨,告诉你彩虹并没有尽头,用超过3000个关于天气的知识,为你揭开种种天气现象的神秘面纱。
天气预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气象卫星为天气预报提供初始的观测数据,是气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共5章,第1章介绍了人类气象观测的发展历程,气象卫星的探测原理及技术特点;第2章阐述气象遥感的原理,气象卫星的观测数据及在各行业中的应用;第3章介绍气象卫星组成、研制、运输、发射和在轨运行全过程;第4章讲述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及产生的社会效益;第5章描绘象卫星未来观测需求和发展前景。 全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性讲述了气象卫星相关科普知识,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适合对气象和航天感兴趣的中学生、大学生和大众读者阅读,有益于视野开阔、知识面扩展及科学兴趣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