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就在研究云在水文循环中的作用。今天,科学家们了解到,云在调节地球能量平衡、气候和天气方面起着关键作用。WMO(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很少有像云一样的自然现象,激发出了如此众多的科学思想和艺术内涵。 天空中存在着形态变化万千的云,这些云看似毫无规则,但其实可大致分为十种类型,气象学称为 十云属 。《云图:云空景观大百科》依据最新的2017年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云分类标准,带我们透过云的行进方向、云量、云高等进行观测,进而了解气象学这门有趣的学问。 《云图:云空景观大百科》详细阐述了各种云的形状、高度等特征以及降雨关系,从传承数千年的二十四节气看一年四季的变化,并配以370张充满艺术气息的摄影家照片,图解云和大气现象,天气和气候,带领我们从云的分布与厚薄辨识、欣赏各种云空景
当前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正在加速凸显,国际社会围绕气候变化治理的博弈也日益加剧,全球气候治理步入系统性转型时代。基于埃莉诺 奥斯特罗姆(2011年)所提出的 治理 概念,营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也是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把握碳中和背景下全球绿色工业革命机遇的重点。本书首先回顾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讲述了其制度安排、运行与合作机制,以及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市场机制领域的进展、问题及挑战;之后介绍了主要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最后总结了我国对于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贡献。
从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的冰川,到加勒比海上空翻滚的积雨云,再到北大西洋变幻莫测的洋流,本书带领我们穿越150年的历史,聚焦一个至关重要却鲜为人知的理念:地球拥有一套由各部分相互关联而成的全球气候系统,其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各个时空尺度上发生动态变化。这一理念构成了发现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的基石,而该理念的孕育者,正是那些专注于大气、海洋和冰川研究的科学家们。本书,就是关于丁铎尔、斯托梅尔、丹斯加德等人的传奇篇章。 作者莎拉 德里巧妙地将地球的沧桑巨变与气候科学开拓者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引领我们追随这些卓越科学家的脚步:他们勇攀火山之巅,透过重重水汽观测大气;他们从厚达千米的冰盖钻取冰芯,抽丝剥茧般揭示地球气候历史的尘封过往;他们胆识过人,奋不顾身穿越飓风和云层,探寻微小能量波动如
本书是上世纪美国重要的地理学家亨廷顿的代表作,也是一本环境历史先锋著作,主要解释区域性的气候对人种体质和文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以充实的实地考察、调查数据为基础。他以宏大的视野探索环境与人类文明的互动,论证了世界上气候带的分布与文明中心的分布二者之间的联系。地理位置、土壤、植被、气候等环境要素对人类文化和基因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种观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占据地理学的主流,该书正是在当时学术环境下写成的。这种学术取向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只不过发生了量化研究的转向。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永恒的主题,这一点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淡化,亨廷顿的这一著作正是以大胆创新的思路研讨大尺度地理空间上人地关系的经典之作。
人类生活在一个 空气之海 的海底 确切地说,这个大海里的空气有520万亿吨重。这么多的大气被均匀涂抹在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上,而其中的99%又分布在地面以上18英里的范围内。这18英里的大气层就像一个巨大的 气象剧场 ,其中上演着既华丽又可怕的自然现象 从倾盆大雨到狂暴飓风,从电闪雷鸣到雪落荒原,反复无常,难以捉摸。 作者从小就对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十分着迷,他在书中将看似无关的各种气象事件联系起来,用诗意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变化万端的天气现象,带领我们漫游于这片人类时刻生活于其中却不甚了解的大气世界。
气象学,并不是一门需要伏案苦学的科目。孩提时代喜欢眺望天空的朋友,不妨回忆一下那段时光。观察眼前发生的各种天空中的现象,感到不可思议时就翻出图鉴兴致勃勃地解谜。学习气象,仅仅需要喜爱天空的 一颗童心 和 一本优秀的图鉴 而已。 本书一方面保留了图鉴的特征,可以从任意一个章节开始阅读,另一方面全书都是彩色印刷,嵌入了很多照片和模式图,让你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天空的乐趣。第1章会介绍天空中的雄壮天象和地面上的可爱现象,为大家讲解从空中飘落下来的故事。第2章会向你讲述一年间日本天空的美丽。第3章介绍理解天空中的现象所必须了解的气象学基础知识。虽然我们省略了方程式,并尽可能简单地进行了讲解,但是如果你仍然觉得难懂的话,跳过这一章也无妨。接下来的第4章里,我们聚焦气象学的主角 风 ,解说台风、龙卷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因此,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是关系国家强弱和民族兴衰的大事。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当今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自然灾害更加频发的复杂形势下,气象科技的发展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也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气象科普灯谜》一书的问世是一件值得高兴和祝贺的事。本部著作运用灯谜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和文艺形式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是气象科普工作新的探索和尝试。这种形式既以灯谜为载体普及了气象知识,又以气象为谜材丰富了灯谜的创作内容,可谓相映成趣,相
对 一带一路 沿线发展中国家而言,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也是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巡视员田成川 一带一路 合作会越来越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相结合。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 一带一路 战略,这或将成为解决国际气候问题的一个重要契机。 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杰里米 里夫金(Jeremy Rifkin) 一带一路 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开启了全新的国际合作,并将构筑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 一体两翼 。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了解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自然和人文风貌,本书以气候作为视角,运用翔实而丰富的数据,以独特的眼光审视历史沿革和资源禀赋,解析了 一带一路 沿线66个国家的气候特质、气候所造就的
《探寻雾霾之谜的重大发现》为西山智库研究报告。侧重于哲理性分析研究,主要从整体和规律上认知雾霾,既呈现了一种新思路和新理念,还提出了从根本上治理雾霾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性方案。 《探寻雾霾之谜的重大发现》以 水气循环系统 、 自循环 、 微循环 、 自净化 等系列新观念深解自然生态系统,认为水气循环系统是认识雾霾的根本,水汽微循环则是雾霾生灭的关键。华北平原大面积地下水深埋导致水气循环系统失能而灾害性雾霾频发;长期依靠大量透支地下水发展经济,是现代人类的饮鸩止渴。 严重雾霾灾难警示我们: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就是经济增长的极限,更是中华民族生存基础的底线。 人类追求物质利益的文明模式,已经达到或接近其境界尽头。从工业文明发展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在于我们文化哲学和精神境界的彻底转变提
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王修筑编著的《图说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用简洁语言,配以手绘插图,完整展现了二十四节气中每一节气、七十二物候中每一物候的具体特征。介绍了农业与气候、植物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如“春分初候时燕子飞回北方”,“处暑三候时庄家大面积成熟”,“冬至,民间除吃饺子,还会举办拜冬贺冬的各种活动”,“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浓缩精华农事知识,详细再现了农事、节令及物候的具体场景。传播了先民的智慧,展现了农耕文化的内涵。
地球的温度越来越高,冰原融化、海水上涨、已经威胁到了地球生灵的生存,北极熊和南极企鹅因为温度上升、冰层融化而缺少食物大量死亡,我们该怎么让地球降温呢?是什么导致了地球的温室效应?侦探团们开始冒险而刺激的调查
有一句古老的非洲谚语这么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阿尔戈尔继《难以忽视的真相》之后,*推出的世界重量级环保巨著——《我们的选择》以近300幅撼动人心的精美插图,集中展现了所有能找到的效的气候危机的解决之道,这些方法汇聚成一种合力,就能解决目前的危机。同时,他通过全面而理性的分析后指出:气候危机其实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许多痼疾般的痛苦的根源,曾遭到长期的忽略,可借此一劳永逸地予以解决。未来的世代借此可以拥有更健康、更繁荣的生活,而新的一代人也可以可以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来追求幸福。本书的用意就在于激励读者积极行动,发挥一己之力,更要参与各国、全世界的政治行动,作出我们无法回避的选择!
日本气象专家、忠实的云彩研究者、新海诚执导电影《天气之子》科学顾问 荒木健太郎献给普通人的观云入门指南。 通过这本书,你能获取这些丰富、有趣而且专业的知识: ①爱云的基础 ②各种各样的云 ③美丽的云和天空 ④读懂云的心 ⑤爱云爱得更深沉 作者利用大量的手绘卡通分解图和精美摄影,讲述云的产生、分类、意义,再现云的一生。全书用60幅手绘插画图表,300多张精美摄影图,把大气物理的硬核知识写得通俗易懂,普通人看了也能会心一笑。走近科学,解读云的内心。换个角度,鉴赏云彩气势磅礴的美。 本书由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王燕平审校推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张超、中国气象局工程师 天体物理学博士宋乔、译者杨秀艳倾情推荐。
......
......
作为《当代中国科普精品书系》的组成部分,本系列《应对自然灾害卷》包含了《当大地发怒的时候》《地球大气中的涡旋》《山崩地裂》《水多水少话祸福》和《地球气候的演变 过去、现在和未来》5 册,分别讲述有关地震和火山喷发、热带气旋(如台风)、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涝与干旱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科学内容。编者希望通过这些小册子向读者传递相关的知识,增强读者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
本书是上世纪美国重要的地理学家亨廷顿的代表作,也是一本环境历史先锋著作,主要解释区域性的气候对人种体质和文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以充实的实地考察、调查数据为基础。他以宏大的视野探索环境与人类文明的互动,论证了世界上气候带的分布与文明中心的分布二者之间的联系。地理位置、土壤、植被、气候等环境要素对人类文化和基因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种观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占据地理学的主流,该书正是在当时学术环境下写成的。这种学术取向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只不过发生了量化研究的转向。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永恒的主题,这一点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淡化,亨廷顿的这一著作正是以大胆创新的思路研讨大尺度地理空间上人地关系的经典之作。
古往今来,气象,从来就是一个变化的精灵,一个神秘的天使,它可以给人们带来阳光雨露,却也能给人类带来许多灾害。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气象知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我们生活在被大气包围的地球上,大气的无常运行,时序上的寒暑往来,形成了气象万千的自然现象。这些千姿百态的风云变幻,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产生活。 让我们回首近些年的气候特征,随着全球气候的日趋变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998年中国的特大洪水、2004年的印尼大海啸、2007年的南方大冰灾、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及地震后的恶劣气象,等等,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书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天气的来龙去脉,正确地指引你认识身边某一天气现象。首先从气象的介绍说起,陆续谈到了气象的分类、气
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部科学纪录片,它不仅仅是一部科普片,确切地说,这是一部科学伦理片。 本片并不简单地停留于对气候现象科学知识的解读或者对于气候变化危机的介绍,而是从气候变化角度,从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角度,从文明发展的角度重新梳理人类的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从而为今天处在困惑中的人们提供关于未来文明持续发展下去的有积极意义的思考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