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绘本以亲子同行的视角,带着读者走进身边的自然界,用温暖可爱的绘画记录一路所见的动植物。作者所绘全为日常能见到的小生物,她把脚边不起眼的野花野草介绍给读者认识,把一闪而过的鸟儿与昆虫通过画面定格下来。本书一套四册,分别表现了华东地区四季的景色和动物,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知识和玩法,非常适合父母带着孩子进行自然学习,开展亲子阅读。
全球95%的粮食产量依赖于土壤,然而土壤正在以不可持续的速度被侵蚀。21世纪内,美国、中国和印度的大部分农田将失去表层土壤。气候变化造成的侵蚀加剧,加上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对粮食的需求与日俱增,迫切需要解决这场危机。 当代著名微生物学家汉德尔斯曼面向非专业读者,颂扬土壤的能力,揭示气候变化、土壤侵蚀、粮食和水安全以及药物发现之间的复杂联系。她讲述了土壤的起源故事,解释了土壤如何被侵蚀以及随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她从几千年来持续耕种同一土地的原住民那里吸取经验,为大规模农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本书是一部令人振奋的作品,它将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现代化农业,并告诉我们该如何走出正面临的土壤困境。
本书原则上以收录教材《树木学(南方本)》(第2版)所记载的树种为主,最终共计88科348属636种5亚种20变种7**及1品种。 以物种为基本条目进行编排,不记载科属的条目,并基本按照上述教材顺序进行排列,以方便和教材相互参照,但同属的物种则按照拉丁名字母顺序进行排列。
50年前,在喜马拉雅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到底有多艰辛?那里的野生动物生活的怎么样?那里的人们当时过着怎样的生活?本书的大部分篇幅描述了乔治 夏勒博士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科考活动,包括山、人、日常的行程。每一次旅程都会遇到问题:有的是政治上的,因为喜马拉雅处于多个国家边界的敏感区域;有的是后勤保障方面的,顽固的背夫、不愿动弹的驮畜,还有踪迹难寻的小径 山地旅行永恒的难题;还有一些气候问题,比如沙漠地区汹涌的热浪、青藏高原刺骨的寒风。 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自己的科考经历,而是想用自己的笔和相机记录下生活在寂静荒山中的各种生灵,向人们展现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唤起人们对正在逝去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关注。
《共生关系》内容介绍: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若互相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约翰 布兰德施泰特和约瑟夫 H.莱希霍夫共同撰写的这部著作,从生态学、人类历史、生物学史及古生物学等角度阐述了自然界中的共生关系与人类发展之间的联系,在这个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时代,这本书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思考将带来别具一格的价值。全书各章均有有实地生境采风为基础的,全面表现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人类之间复杂共生关系的精彩插图。
在199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后,法国著名摄影师扬 阿尔蒂斯-贝特朗走遍全球,于十多年间乘坐直升机飞行数百万公里,在超过100个国家拍摄了30余万张航拍照片,精选出有意义的200多幅,汇成这部极具分量的大型摄影画册。 在本书的所有图片中,几乎每一张都有人类的身影。即使图片上没有出现具体的人,也会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记。这是一本与人类紧密相关的摄影图集,引导人们思考我们应该给未来留下什么样的地球。 每一张大图都在章节中以缩略图附上图片说明的形式,讲述图片背后有关历史、地理、生态和人文特性的故事。内文收录尼古拉斯 斯特恩、珍 古道尔、西尔维娅 厄尔等13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环保人士的文章,用实例丰富的文字,为读者讲述有关气候、农业、水、能源等地球上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事物所面临的境况,阐述他们如何看待人类
本书是 中国世界遗产全记录丛书 之一。湿地,被称为 地球之肾 物种基因库 ,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在自然界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本书全面深入介绍了我国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64块湿地,并对其价值、特色予以详细阐释:有的湿地以自然风光、物种丰富取胜,有的以珍贵动植物闻名,有的是以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并存为特色。本书采用图文结合、深入浅出的形式,向社会公众介绍了64块湿地的内涵、外延、价值、意义,是一本具有较高科学文化内涵的高品位通俗化的佳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本丛书包括《垃圾分类》《生活节水》《低碳生活》《生态文明》《节能减排》和《远离雾霾》6个分册,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和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环保常识和小妙招,旨在传达新鲜有趣的环保科普理念,让读者行动起来,从身边点滴做起,轻松养成更低碳,更绿色,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珍爱地球母亲,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绿色生活,环保从我做起。
本书记录了中国热带海岛主要的植被类型,包括热带大陆性岛屿、热带珊瑚岛和热带火山岛上的主要植物群系和群丛,并对其做了详细描述,附以大量植被及生境照片。中国热带海岛的主要植被有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珊瑚岛常绿林、红树林、灌丛和灌草丛7种植被型,共64群系,89群丛。本书可为海岛及植被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提供参考,也可作为中国热带海岛地区植被生态研究与海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书。
人类自从400万年前出现之后,便不断改变着地球环境。到了20世纪,在这世界环境史上相当挥霍而奇特的100年里,我们改变生态系统的程度、规模与速度均为人类史上首见。许多足以造成生态变迁的现象以惊人的速度出现:丰沛的廉价能源与水源、人口大幅增加、经济快速增长,与之相伴的,当然还有亚马孙雨林的退化、印度尼西亚的森林砍伐、伦敦的空气污染以及愈演愈烈的全球变暖 20世纪环境变迁的规模与强度之大,使得许多在过去1000年里仅限于地方性的问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使得未来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成为人类再也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圣经》有云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在巨变的20世纪,这句话早已过时,太阳底下发生了太多新鲜事。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是综观20世纪世界环境变迁的史学力作,荣获美国世界
《爸妈必修的100堂自然课》:父母如何带领都市中长大的孩子亲近自然? 不论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在生活周遭体验小小的自然乐趣,从而发觉 自然就在我身边 。 《爸妈必修的100堂自然课》从读者身边入手,用100节课引导父母和孩子一起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保护环境的理念。 本书前半部分带领读者领略各季的自然美景:春天草地冒出的紫色通泉草,透露了大地回暖的信息;街道骑楼里家燕忙进忙出,忙着筑巢和哺喂雏鸟;台湾拟啄木鸟一声声敲木鱼的嘹亮鸣声揭开夏天的序幕;震耳欲聋的蝉鸣是炎夏的背景音乐;秋风起,带来一拨拨候鸟飞临台湾,*的鹰群迁徙至此,*大驾光临;冬天是自然沉睡的季节,也是捡拾落叶、松果的好时机,更可以去欣赏欣赏树木本身的千姿百态。后半部分从日常生活和人生发展着眼,关注亲子互动,
本书主要介绍了流域水污染环境风险SARM分区时空管理模式、流域水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方法构建及流域水污染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并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例展开水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及SARMIS的应用研究,用以验证管理模式的科学性、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及平台的实用性,旨在依托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技术和理念,构建符合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的流域水污染环境风险管理方法和综合评价体系。 本书具有科学的水环境风险管理方法,完整的风险动态分区、峰值分区和区域风险综合评价体系, 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可供水污染环境风险管理人员、信息平台构建人员及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等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海南岛的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热带珍惜物种集中保存地。但另一方面,海南又具有岛屿生态环境普遍存在的脆弱性。姜恩宇所著的《海南岛原野生态考察记》便是通过照片以及文字的形式将作者在热带雨林中日常工作的所见所闻传递给读者,将读者带到海南岛,带到海南热带雨林中去,用美丽多样的生物,瑰丽壮阔的风景激发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敬畏,同时也激起人们保护自然的欲望。
《中国水利水电科普视听读丛书》是一套全面覆盖水利水电专业、集视听读于一体的立体化科普图书,共14分册。本分册内容主要包括:为什么要节水、我国的节水工作、农业怎么节水、工业怎么节水、生活怎么节水、 变废为宝 的非常规水源利用、未来的节水技术。全书简明系统地讲述了节约用水的知识和意义,并为读者精炼讲解了节水工作的内容和目标,以促进社会大众深入参与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中国水利水电科普视听读丛书)》可供社会大众、水利水电从业人员及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是目前及今后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书阐述了生活垃圾特性与焚烧历程,生活垃圾的焚烧工程技术、接收存储系统、锅炉类型与构造、焚烧过程,烟气与废水处理、噪声与恶臭防治、焚烧灰渣处理利用、热能利用与发电系统、垃圾焚烧厂的建设、运行维护与管理体系。《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卫生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以及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籍。
由世界著名高空摄影大师、著名导演雅安阿瑟斯-伯特兰和著名海洋摄影师布莱恩斯凯利的摄影作品,加上世界著名环保专家的12 篇有关海洋的文章组成的大型环保科普图书《人与海》,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带给读者一组取自纪录片《海洋宇宙》的丰富、全面的海洋照片,其中既包括了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又不缺乏对人文话题的探讨,在向世人呈现出海底世界的美丽与神秘的同时,真实展现了人类对海洋造成的破坏,警示人们去关注正在受到威胁的海洋环境,呼吁全人类善待海洋。
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是德国学者伊林.费切尔。此概念的提出,为反思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提供了 县综合性的思想框架。工业文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暴露了它的深重危机。如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土意识到,大量使用矿物能源的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必须走向生态文明才可能谋求可持续发展。指导工业文明建设的意识形态是现代性。现代性有其合理之处,也包含严重错误。在现代性的视野中, 实在消失了,人挺立为 具有内在价值、尊严和权利的主体,非人的一切不是可供人类开发的资源,就是可供人类使用的工具,文明的发展被归结为经济增长和征服自然力量的增强,人生的意义被归结为创造、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量子物理学、复杂性科学(蕴含生态学)和生态哲学正在凝练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时代精神。根据这种新精神,人类
当我年轻时,有一本很棒的刊物叫《全球概览》,它被我们那一代人奉为至上宝典。它的创办人叫斯图尔特 布兰德,凭一己才华塑就了刊物。它就像纸上的Google,却又比Google早了35年。 这本被乔布斯盛赞的刊物《全球概览》曾在1970年代名满美国,总销量达2500万份,并赢得了国家图书奖。它的创办人斯图尔特 布兰德,还是 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的提出者,还创办了 全球电子目录 ,好比Facebook;创办了WELL,相当于Twitter;积极宣扬黑客精神,呼吁信息免费和移民太空 他的种种壮举深刻影响了苹果创始人乔布斯、Amazon创始人杰夫 贝佐斯、Wiki创始人吉姆 威尔斯、Ted创始人克里斯 安德森、《失控》作者凯文 凯利等一代先锋人物,为后来的硅谷和整个美国科技界注入了原始的反叛精神。 如今,他又致力于气候变化、全球城市化和生命科技三个领域,《地球
本书力图全面呈现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生态思维对于我国发展模式转变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从时间跨度上来看,纵横几千年;从创作理念来看,着重学术与政治、研究与宣传、宏观与微观、历史与逻辑、严谨与通俗的有机统一;从写作风格来看,紧紧围绕人类文明发展理念与模式的重大变迁铺陈展开。概言之,本书着重学术与政治、研究与宣传、普及与提高、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较为圆满地实现了选题论证时确立的预定目标,是一部较为成功的生态文明普及读本。全书结构清晰,语言通俗,可读性强,案例丰富,具有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