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房屋倒塌,在目前地震短期预报尚无法令人满意的情况下,人们自然寄希望于将居住的房屋建造得足够结实,以减少地震发生时房屋的倒塌伤人。本书为《防震减灾科普丛书》的第3册,主要介绍了建筑抗震的基本知识,共含6章内容:建筑抗震的概念设计、建筑场地的选择、各类房屋结构的抗震措施、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措施,后给出了房屋建筑的抗震鉴定与加固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本书可作为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学生及教学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土木工程施工和设计人员的参考用书。
面对突如其来的核突发事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如何正确避难?如何展开自救和等待救援?这些常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面对核灾难时,避险逃生的基本方法。故此,刘励军精心编写了《图说核与辐射事故》图册,目的就是让公众学习了解核突发事件相关知识,掌握逃生避险、自救互救的知识与方法。
《火灾》针对不同灾难发生时的具体生活与工作场景,如何开展逃生与救助,现场感与针对性强;本书采用看图说话、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形式,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本书通过对以往灾难救援经验的总结,宣介逃生、救助常识与技巧,实用性强;本书介绍正确的逃生原则与常识的同时纠正公众的一些错误的逃生观念与方法,正反结合;本书便于集中宣介,并根据灾难高发的地区和人群进行宣介。
全球气候在变暖,每年夏季我们都要面对*高温的考验。*高温是指环境温度持续高于35℃的状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所导致的高温中暑或热射病对工农业生产活动、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及时有效地防治高温中暑、热射病,对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和建设平安社区十分重要。可是,对于如何防暑降温、如何预防或急救中暑患者的常识,老百姓往往了解不多或者说很不全面。 《图说灾难逃生自救丛书:*高温》介绍了*高温灾害的发生原因;中暑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常用预防治疗方法。希望它的发行能对高温中暑的预防治疗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或化学反应,瞬时变化成另一种状态,并急剧释放能量的过程,伴有强烈的冲击波、高温高压和地震效应。合理地利用爆炸可巩固国防,开采矿藏,造福人民。然而,意外的突发性爆炸则成为爆炸事故,会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物品破坏或人身伤亡,对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 爆炸事故通常由于各种人为因素或环境因素导致,也可因不认识物质的危险性或生产中的不当操作引发,具有不可预知性、突发性和强破坏性。 爆炸来临,如何迅速脱离险境,如何积极、快速、有效地开展自救互救等,这些防灾避灾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技巧可*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探索自然丛书-灾害浩劫》,本书内容提要:人类对自然灾害了解多少?每年我们都要经历地震、泥石流、干旱、霜冻、冰雹、暴雨、沙尘暴、龙卷风、海啸、风暴潮、海冰、病毒、生物入侵、大气污染、赤潮、酸雨、土地沙漠化、星球碰撞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该书对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分为:1.地质灾害,2.气象灾害,3.海洋灾害,4.生物灾害,5.环境灾害,6.来自太空的灾害。该书对人们了解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有很大的帮助。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5)归口。
本书内容包括全球地震、火山、海啸灾害的起因和地理分布;世界各地重大地震灾害事件;世界各地重大火山灾害事件;世界各地重大海啸灾害事件;地震、火山、海啸灾害的特点等。本书将较为简要的介绍它们的成因、分布、预测预报现状和防范知识与经验。
《雪暴防范百科》是国内迄今为止较为全面的介 绍雪暴识别防范与自救互救的普及性图文书,主要内 容包含认识雪暴、雪暴的预防、雪暴发生时的防范和 救助技巧等。《雪暴防范百科》内容翔实,全面系统 ,观点新颖,趣味性、可操作性强,既适合广大青少 年课外阅读,也可作为教师的参考资料,相信通过本 书的阅读,读者朋友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更加轻松 地掌握雪暴的防范与自救知识。
地球灾难——一个听起来很大、很沉重的话题!这些年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 大地震过后留下遍地“残骸”,大海啸过后四处遗留着“人类垃圾”,大干旱、大洪水过后…… 本书的创作初衷源于我和编辑的一次聊天,聊天的内容就是前一段时间发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的“陨石雨”,我们探讨这种事情会经常发生吗?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危害吗?“陨石雨”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能够对它们进行监测甚至控制吗?就我所知,人类监测着运行在地球轨道附近的大约10万颗小天体,怎么这一次这么大的一颗陨石冲入地球轨道就没有预测预报呢?!我和编辑谈了自己的想法,我俩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向公众解释、阐述这一类足以造成人类恐慌的、来自大自然的或者是来源于人类本身的地球灾难事件的想法。开始时给出的提纲很大,涉及了地球上的种种灾难
《小谚语大道理:地震***》围绕着“地震现象小谚语,避险自救大道理”的思路而编写。地震谚语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其时,随着群测群防工作的兴起,地震谚语以其简练朴素的体裁,深入浅出的语言深受群众欢迎。“小的闹,大的到”“响声一报告,地震就来到”“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地震没地震,抬头看吊灯”等一大批地震谚语随即广泛流传于民间,并在随后数十年的地震科普宣传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小谚语大道理:地震***》所涉及到的谚语仅仅是地震谚语中的一部分,涉及的知识点和应用也很有限,但涵盖了地震知识的基本科普点和应急避险救助常识,上口好记,通俗易懂,便于应用。
自然灾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能力阻止它的发生和带来的损害。大多数人在突然遭遇自然灾难时会彻底崩溃,他们或哭泣、或尖叫,却不知此时是需要迅速行动的关键时刻。只有少数人能保持冷静,利用自己所学的灾害自救知识,并迅速采取行动脱离险境、减小损害。因此,如果幸运的你还没有亲身经历过自然灾难,请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我们谁也无法预料自己会在何时遇到何种灾难。 真心希望你能够在闲暇时多读一读关于危急时刻如何避险自救的书,或许有一天它将帮助你及时发现险情,找到逃生之路,我们无法改变和拯救世界,至少要学会保护和拯救自己。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手册》由徐汉云主编,全书共分为四章,介绍了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预报和监测、地震宏观异常、地震应急救援等内容,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翔实、是一本大家学习防震科普的教学手册,并配有简易的图片,可供读者阅读学习。
l 社会生物学之父 、两届普利策奖得主、进化生物学先驱、殿堂级的科学巨星爱德华 威尔逊,深情讲述全球的物种灭绝故事,探索生物多样性的未来出路与方法。 l 阅读《半个地球》,就如同威尔逊在带领我们领略地球多种多样的生物多样性。整个地球生命的进化史,也是一部精彩绝伦的生物多样性发展史。但随着人类足迹的扩展,我们也逐渐将众多物种带向了濒危与灭绝的不归路。只有将半个地球交还给大自然,我们才能保护地球上众多的生命形式,拯救现存的有生力量,实现人类生存所需的稳定与发展。
自然灾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能力阻止它的发生和带来的损害。大多数人在突然遭遇自然灾难时会彻底崩溃,他们或哭泣、或尖叫。却不知此时是需要迅速行动的关键时刻。只有少数人能保持冷静,利用自己所学的灾害自救知识,并迅速采取行动脱离险境、减小损害。因此,如果幸运的你还没有亲身经历过自然灾难。请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我们谁也无法预料自己会在何时遇到何种灾难。 真心希望你能够在闲暇时多读一读关于危急时刻如何避险自救的书,或许有一天它将帮助你及时发现险情,找到逃生之路。我们无法改变和拯救世界,至少要学会保护和拯救自己。
构建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即建立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在乡镇、街道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是新形势下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总结各地“三网一员”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福建省地震局组织人员编写了这本《地震群测群防手册》。本手册简要介绍了地震基本知识,讲解了“三网一员”的任务、工作程序以及相关的业务知识。内容简明通俗,针对性强,切合“三网一员”建设工作实际,可以作为“三网一员”建设和工作的培训教材,也适合广大群众学习,了解地震灾害防御知识。
《视觉天下·百科知识丛书:愤怒的地球》以精炼的篇幅、准确的文字,从真实的角度向广大青少年阐述了灾难的起源、发展以及危害过程。《视觉天下·百科知识丛书:愤怒的地球》运用了简单易懂,生动详细的科普知识,同时还配有多付灾难发生时的现场图片加以描述、记录,帮助广大青少年读者更好地认识,了解自然灾难带来的伤痛,并以期给世人留下警策。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什么是地光、地声、地气?为什么要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指标有哪些?地震成灾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地震发生了海啸?…… 《地震与防震减灾知识200问答》以问答形式简明扼要地解答了群众关心的地震常识,介绍了地震预报、防震减灾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等系统知识。《地震与防震减灾知识200问答》是一本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科普读物,可作为防震减灾知识教材,适合政府机构、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参考和引用。
该书是一本科学严谨、通俗易懂,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图书。 从表现形式上既有深入浅的文字描述,又有生动活泼的卡通漫画,集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知识体系设计上,既讲授了地震以及地震灾害的基本概念,又介绍了地震监测、震灾预防、应急救援方面的基础知识,并针对不同的读者各有侧重,结合近些年国内外几次大地震的经验,增加了震前的应急演练、震后的心理治疗等内容。 该书以*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为宗旨,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扩展防震减灾公共文化服务,使科学减灾、全面预防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