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安全健康科普丛书 是北京市财政资助的市民科普项目之一,丛书共5种,分别是《居民突发事件应对手册》《室内环境与健康手册》《噪声污染防护手册》《电磁应用与防护手册》和《PM2.5防护手册》。每册图书都是现阶段市民*关注的安全与健康常识,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介绍、危害防护和防护用品注意事项等。本套丛书以问答的形式展开内容,配以原创图片或漫画,彩色印刷,知识普及性、可读性很强。
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房屋倒塌,在目前地震短期预报尚无法令人满意的情况下,人们自然寄希望于将居住的房屋建造得足够结实,以减少地震发生时房屋的倒塌伤人。本书为《防震减灾科普丛书》的第3册,主要介绍了建筑抗震的基本知识,共含6章内容:建筑抗震的概念设计、建筑场地的选择、各类房屋结构的抗震措施、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措施,后给出了房屋建筑的抗震鉴定与加固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本书可作为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学生及教学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土木工程施工和设计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35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有四章,包括天灾之成因、中国天灾之深广度、天灾流行对于农村经济之影响、天灾之预防及其救济等部分策,详细分析了气候变迁便器与旱灾、蝗灾、风灾、霜雹等天灾的关系,以及地理环境与水灾的关系、地质条件与地震的关系等,梳理了历史上水旱灾荒的深度与广度,并提出天灾的根本预防方法和灾后赈济,强调在应对天灾时要破除迷信。
日本福岛核危机让人们在短短的几天里经历了一场核“知识匮乏”与核“信任危机”事件。那什么是核电站、反应堆安全结构与基本工作原理、核泄漏事故发生原因与主要特点、事故中会释放哪些放射性污染物、核辐射通过哪些途径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以及核泄漏事故时公众应采取的防护措施是什么……我们一无所知。为满足广大公众读者对普及核安全防护知识的需求,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吴锦海和顾乃谷研究员在短期内完成了《“核”来不怕(正确应对核辐射)》的编写。本书编写的目的在于用通俗的语言、简洁的描述向大众宣讲有关核能、核辐射及核安全防护的科普知识,希望读者从中学到知识,获得收益,理性科学地应对核辐射,避免不必要的对核(放射)的误解与恐慌。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手册》由徐汉云主编,全书共分为四章,介绍了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预报和监测、地震宏观异常、地震应急救援等内容,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翔实、是一本大家学习防震科普的教学手册,并配有简易的图片,可供读者阅读学习。
生活中的核与辐射时常可见,而这次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规模达到了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相同的等级,这一事件就像一颗石子投进百姓们平静生活的波心,激起串串涟漪。由于人们以往对核与辐射的相关知识不够了解,除了害怕和恐慌之外,几乎是束手无策。我们编写此书正是为了多让老百姓多掌握一点知识,少受一点伤害。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即核与辐射的基本常识、核与辐射的防护方法、核与辐射的心理疏导、核与辐射的系统检测、核与辐射的医学处理等。本书内容科学,篇幅简明,通俗易懂,操作性强,是一部关注民生、传播知识的良好读物。
构建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即建立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在乡镇、街道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是新形势下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总结各地“三网一员”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福建省地震局组织人员编写了这本《地震群测群防手册》。本手册简要介绍了地震基本知识,讲解了“三网一员”的任务、工作程序以及相关的业务知识。内容简明通俗,针对性强,切合“三网一员”建设工作实际,可以作为“三网一员”建设和工作的培训教材,也适合广大群众学习,了解地震灾害防御知识。
为做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秦皇岛市地震局组织有关专家在四县三区开展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状况的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这个常识读本。本书共分五章,主要介绍了地震灾害与民居,农村民居的特征,新建房屋的场地选择,现有房屋的加固改造等。本书图文并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相信农民朋友一定看得懂、学得来、用得上。 本常识读本即对农村民居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普及农村民居抗震科普知识的有效工具,相信它也能使广大农村居民、建设工程技术人员和地震工作者、乡镇相关管理人员从中受益。
人们常说 水火无情 。火灾,一个可怕的词语,一支香烟、一根蜡烛、一段蚊香,不小心都可能引发火灾,在生活中对火的运用不当,随时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火灾已成为一种多发性灾难,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火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火灾的发生?怎样才能将火灾带来的损失降到 低,避免悲剧的不断重演?这些都是亟须向公众普及的问题。本书聚焦人们的日常生活,用饶有趣味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漫画,全景式普及了火灾小常识,不但通俗易懂,而且便于查阅。
我国和周边地震地质情况目前处于较活跃期,民众的地震安全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书特别搜集了这几年群众对地震安全经常进行问询的热门问题进行设问解答,还提供了直观生动的事例,带来*的防震观点、社会信息,内容深入浅出,准确精练。内容分为认识篇和应急篇,上篇介绍地震科学观、建筑安全、地震谣言等主题,下篇介绍地震应急知识。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成为分布较广泛的地质灾害。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常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等,甚至可能导致水坝、山塘溃决。灾害固然可怕,但只要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就可以减少伤亡。什么是滑坡、泥石流?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前兆是什么?如何识别防范滑坡、泥石流事故?滑坡、泥石流爆发后如何逃生?滑坡、泥石流来临时有哪些避险措施?针对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有哪些简易的监测方法?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揭开了滑坡和泥石流深藏的 秘密 ,旨在普及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常识和预防措施,强化人们的减灾防灾意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日益多样化。因为饮食安全知识不够,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什么是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有哪些特点?有什么误区?如何防治食物中毒?发生食物中毒时如何自救?本书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了这些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型活动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在有限的大型公共空间中人群流动的频度和密度大幅度增长,从而使人群大量聚集导致的拥挤踩踏事故风险也显著提高。尤其是在校园、体育场所、娱乐场所等大型的公众集会场所,极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因此,分析拥挤踩踏事件发生的伤亡情况和事件发生的原因,对预防事故发生、避免重大影响有重要的意义。什么是踩踏事故?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踩踏事故频发的场所有哪些?如何防范踩踏事故?发生踩踏事故时如何自救与互救?本书通过回顾国内外典型踩踏案例,进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了上述问题,既普及了踩踏事故常识,又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的自然资源。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增加了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的强度、广度和盲目性,许多地区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导致了严重的土地退化。本书以土地退化的类型为主线,对土地退化所造成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作了详细介绍。全书内容共五章、三部分:部分(章):对土地退化的历史、原因、现状作了概括性地介绍;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分别对土地退化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作了详细介绍;第三部分(第五章):介绍了全球及中国对土地退化的认识及治理对策。
中小学校一直是气象科普的重要领域。为更好地实现气象科普与校园课程需求的有效对接,让中小学生掌握更多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我们组织编写了《中小学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读本》,从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入手,力求以简单有趣的语言,让气象这门既熟悉又神秘的科学通俗化。 本书以中小学生为阅读对象,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画面解释天气现象、天气预报制作、气象灾害防御能气象知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知性,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很适合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和教育。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对灾害虽然有了一定的预知能力,但是技术条件毕竟还是有限的。灾害的无情“光顾”,有时令人防不胜防,让人措手不及。地震、海啸、龙卷风、暴雨、洪水、疫情、大火、严寒、飓风、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在灾害面前,有的人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有的人焦虑、沮丧,甚至自杀;有的人行为异常,做出令人无法理解的事,给自己和亲人带来无尽的痛苦,给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与此相反,有的人沉着冷静、机智果敢、坚忍不拔、处置得当、化险为夷,保护了自己与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令人敬佩,更是我们所推崇的。 随着环境与气候的日益恶化,大自然已经给人类的生存环境亮起了“红灯”。目前,在世界的范围内,灾害频发,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全社会都在关注灾害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努力研
《自然灾害小常识》主要包括概述、气象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森林灾害、海洋灾害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