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是Internet和Intranet中计算机或相关设备之间进行“交流”的协议,Winsock是应用为广泛的,基于TCP/IP的网络程序的编程接口。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了TCP/IP及其工作原理,以简单明了的编程实例全面介绍了基于Winsock的网络程序设计技术。具体内容主要包含TCP/IP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网络接口层基本知识、网络层技术及其协议、传输层技术及其协议、应用层常用协议、TCP/IP的实现技术、网络程序设计基本知识、TCP编程、UDP编程、网络综合程序设计、Winsock常用函数介绍及其应用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网络协议及其网络编程”课程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网络相关工作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或作为IT培训机构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教程使用。
本书在介绍云计算的一些核心概念和云安全的基础知识上,重点讲述云数据的安全和云环境下隐私性的保护技术。同时结合不同厂商的云服务平台详细介绍IaaS、PaaS、SaaS三种云服务平台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提供的安全防护技术。随后结合我们已有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云服务风险的管理和评测方法。并对目前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云安全标准进行概述。本书可作为云计算行业从业人员、云服务提供商、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融合与开放的下一代网络丛书》系统地描述了作者在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中,对下一代网络原理的分析和理解以及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本书在前几册的介绍基础之上,力争从下一代网络通信协议角度对下一代网络进行深入的阐述。为此,本书对通信网络,特别是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及相关的通信协议位置与作用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选取SIP、MGCP/H.248、BICC、SIGTRAN四类下一代网络中的核心信令协议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信令协议的历史发展(设计目的与目标)、信令协议的核心设计思想(结构模型与功能模型)、信令协议的处理过程(基本语义与处理规则)、信令协议的具体内容(基本语法规则)、信令协议在网络中的协作流程(基本时序规则)的研究,对各个信令协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本书从大量的E-mail和BBS中精心筛选了1000个问题,针对网络设计、组建和管理的具体故障,重点介绍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排除故障的思路,彻底摒弃了枯燥的理论和简单的操作,着力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力求使读者读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本书集实用性、思想性、可读性为一体,是一本适合广大计算机编程爱好者的优秀读物。 本书适合网络维护工程师、网络工程技术人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以及所有已经或正准备从事网络管理的网络爱好者。
Internet的核心技术是TCP/IP协议,由于当前Internet的普及,TCP/IP程序设计已经成为当前热门和应用广泛的程序设计技术。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试图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读者快速掌握TCP/IP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本书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首先介绍了进行TCP/IP程序设计所必须掌握的TCP/IP协议的有关知识,然后就网络程序设计的API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讲解,并且每一章都有一些简单易懂的实例,后通过几种典型的TCP/IP程序设计实例的介绍和分析,使没有TCP/IP知识或对TCP/IP知识了解较少的读者通过本书的学习,也能在短期内掌握TCP/IP知识,并能进行一些简单实用的TCP/IP程序的开发工作。因此,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网络程序设计初学者和中级读者使用的书籍。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TCP/IP网络运作原理和网络建设相关技术的教材。本书以TCP/IP主要协议为主线,详细介绍了TCP/IP协议和TCP/IP网络基本概念,以及网络接口层、网络互联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协议,并给出了TCP/IP网络实现的相关技术,包括地址解析与分发、路由算法和实现、域名和目录管理、TCP/IP网络管理和TCP/IP网络安全等。本书内容丰富,并注重原理、技术和工程的有机结合。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信息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对于从事网络研究、网络工程、网络技术服务等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本书也是一本很好的基础性参考读物。
本书全面介绍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理论知识与方案实例。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概述,系统集成环境,广域组网技术,各类网络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等。 本书取材新颖,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反映了当前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方面的新技术。适合从事计算机网络集成的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是“TCP/IP详解系列”的延续。主要内容包括:TCP事务协议,即T/TCP,这是对TCP的扩展,使客户-服务器事务更快、更高效和更可靠;TCP/IP应用,主要是HTTP和NNTP;UNIX域协议,这些协议提供了进程之间通信的一种手段。当客户与服务器进程在同一台主机上时,UNIX域协议通常要比TCP/IP快一倍。本书同样采用了大量的实例和实现细节,并参考引用了卷2中的大量源程序。适用于希望理解TCP/IP如何工作的人,包括编写网络应用程序的程序员以及利用TCP/IP维护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管理员。
本书是一本关于TCP/IP协议原理及编程技术的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系统地介绍了TCP/IP协议族的体系结构,并分别介绍了IP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中各种协议的具体原理和工作机制;第2部分介绍了基于socket编程接口的网络编程技术,重点讲述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编程应注意的问题、可用的模式和技术。 作为一本TCP/IP协议理论基础和编程技术的教材,本书既注重清晰地描述概念和理论,又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能有效提高读者对TCP/IP的理解和网络开发能力。它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通信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供从事相关开发工作和网络管理的人员参考。
本书通过梳理网络教育的研究范围、体系构成、学科价值,论述了在我国发展网络教育的基本特征、实践基础、发展规律和管理经验,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网络教育发展和实施的框架与模式。
现代IT技术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十分快捷。在这知识爆炸的年代,再也不能从二进制开始讲起了。因此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结构化教授/学习方法(structural teaching/learning)。其基本要点是:对于一门学科,首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的体系结构,建立其基本框架。这个框架一般可以表示为树型结构,我们称之为“知识树”。 本书的编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现代教学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通过建立知识的体系结构来学习。本书编写时参阅大量国内外有关书籍和认证培训教材,除此之外还参考了许多单位和公司的招、投标方案。从国内外各专业网站也获取了许多好的养料和素材。
本书是在2000年第1版的基础上改编而成。重点介绍以Internet为背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软硬件核心技术与*发展动态。 全书共分六篇18章,按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第1章简介一般概貌;第2章和第3章为篇,介绍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原理;第4章至第8章为第二篇,介绍计算机局域网、计算机广域网技术和宽带接入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体系结构;第9章和第10章为第三篇,讲述网络互连技术,包括TCP/IP协议以及网络互连基本原理与方法;第四篇包括第11章和第12章两章介绍网络协议工程的数学基础与网络协议开发过程;第五篇是网络管理与应用篇,由第13 章至第15章组成,主要介绍Internet的网管方法、原理以及网络安全等;第六篇由第16章至第18章组成,介绍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与Internet的主要发展方向与动态,包括下一代IP协议IPv6、服务质量(QoS)控制技术、区分服务、多标签
本书编写的目的是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通用性的计算机网络实训教材,在编写体系上考虑到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的特点,兼顾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达到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提高网络应用技术水平的目的。 本书共包括19章,其中第1部分(1-10章)包含了Internet应用的主要内容;第2部分(11-16章)针对当前流行的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进行了详细介绍;第3部分(17-19章)为组网工程实践,讲述了组网过程中的一些实用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爱好者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各种网络技术短训班的培训教材。
本书是在分析了国内外有关互联网规制*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经作者深入研究编著而成。书中应用微观规制理论对当前互联网规制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对新电信环境下如何建立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管制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书可供政府公务员、信息通信企业管理人员、信息通信业研究人员参考使用,并可作为高等院校研究生相关专业教材。
本书根据作者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网络应用系统的开发及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实践经验,本着力求反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而编写。全书分为8章,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OSI参考模型、数据通信基础、编码技术、局域网基本知识、介质访问控制、局域同组网技术、广域网数据链路层协议与连接技术、计算机网络互连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网络互连设备的功能与应用、网络互连协议TCP/lP、全球*的互联网Internet的基本知识及各种信息服务与应用、各种网络操作系统的功能与配置等。书中重点讲述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局域网与广域网技术、网络互连、路由器、TCP/IP、Internet等内容。本书在局域网和广域网章节中,讲解了*高速广域网技术(如POS、WDM),并着重讲解了交换局域网技术和以太网
本书是一本讲述TCP/IP基本原理的技术参考书,从网络发展史入手,逐步展开对TCP/IP参考模型的讨论,详细剖析了包含于其中的各种网络协议。本书主要内容包括:TCP/IP参考模型、IP网络的编址机制、用户数据报协议、传输控制和数据流、文件传输和访问、域名系统(DNS)及地址解析与逆向地址解析等,并且对IP路由协议、IP协议应用和IP网络安全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的附录部分则提供了与TCP/IP相关的技术文档资料和故障处理等内容。 本书讲解由浅入深,内容完整实用,比较适合于那些想全面深入了解TCP/IP的工程人员使用,同时也可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用户对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用户的这种要求,各种宽带网络技术层出不穷。本书将专门介绍ATM宽带技术在网络中应用的有关内容。 本书分11章。首先为使读者对当前*的网络技术有个总体的把握,本书按传送网、接入网和交换网的基本网络划分,讨论SDH传送技术以及xDSL、HFC和光接入网等宽带网络技术;然后重点论述ATM网络交换技术及其应用,包括ATM局域网仿真(LANE)、CIPOA、NHRP、MARS、MPOA、IP交换、标签交换、MPLS等;后介绍了ATM与帧中继的互通,以及ATM网络技术的*发展。 本书可供从事通信及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的广大科技人员借鉴与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及社会相关领域的培训教材。
本书在介绍信息对抗基本概念、原理与作用,TCP/TP体系中与网络安全相关的知识以及网络风险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网络攻击的一般过程,详细地介绍了网络攻击的方法、步骤,并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介绍各种攻击手段,其中包括网络探测、扫描、口令破解、漏洞攻击、电子欺骗、窃听、木马攻击、路由器攻击和逻辑炸弹等手段的原理与实现技术;然后,根据网络边界防护与网络主机防护的要求,详细介绍了各种防护手段,其中包括路由器、防火墙、VPN、密罐、IDS以及Windows2000与UNIX、与IIS Apache。病毒防护和应急响应等手段的原理与实现技术;后介绍了网络设施的安全机制。 本书可以作为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对抗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或其他相近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以作为从事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生、科技人员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员的参考书。
《机会网络路由算法》从实用和研究的角度出发,结合了近几年机会网络的*研究、应用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机会网络路由算法。 全书分8章和1个附录,第1章概述了机会网络的特点、应用场景;第2章介绍了典型路由算法的机理,分析比较了典型路由算法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第3章和第4章分析了机会网络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从网络性能和能量消耗角度评价了泛洪攻击的影响;第5章讨论了节点间协作问题,以及节点协作对机会网络的影响;第6~8章针对不同场景给出了4种新的机会网络路由算法,通过ONE仿真平台对新路由算法进行了分析评价;后在附录中介绍了ONE仿真平台的使用方法。 《机会网络路由算法》可作为机会网络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爱好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通信等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
通信技术日新月异,IP技术已成为下一代通信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路由交换技术与应用 作为高职通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路由交换技术与应用项目化教程/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高职高专 十二五 规划教材》注重职业技能培养,通过整合企业技术资源,依据数据通信现网岗位典型工作案例选取内容,设计路由交换技术组网综合实训项目和各个单元任务相关技术理论,构建 理实一体化 课程资源。 《路由交换技术与应用项目化教程/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高职高专 十二五 规划教材》突出高职高专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注重技能培养,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述技术性强的理论,通俗易懂。《路由交换技术与应用项目化教程/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高职高专 十二五 规划教材》设
本书阐述了通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数据通信的基本方法、主要的网络技术与应用,以及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使读者对计算机网络有全面而且较深入的理解。 本书参照《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拟定的“网络及其计算(NC)”知识领域中大部分核心知识单元及相应的知识要点编著,采用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作为全书的结构框架,并以Internet的TCP/IP体系结构、技术和应用作为主体。 本书可以作为大学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计算机网络设计、建设、管理和应用的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电磁场与电磁兼容的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矢量分析、时变电磁场、电磁波、天线基础、传输线、电磁兼容概述、电磁骚扰的传输途径、电磁兼容测试、接地和搭接、屏蔽、滤波等。 本书注重将电磁场理论与电磁兼容实际应用相结合。对于静电场和恒定磁场以及场的计算方法,本书不作为重要内容介绍。在介绍电磁场理论时,不以全面、系统作为目标。本书旨在深入分析理论概念,简化推导,以介绍解决实际的电磁兼容问题所需的基础理论作为重点。本书配套有电子课件,可供任课教师使用。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自动控制和电子类本科生,也可供其他专业本科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