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约翰 冯 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1903 1957)是20世纪重要的数学家之一,被后人称为 计算机之父 和 博弈论之父 。 本书是诺依曼在1955 1956年为西里曼讲座而准备的未完成讲稿,是作者对过去十几年在计算机领域所做研究的一个总结性梳理。诺依曼在书中首先概述了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的一些基本设计思想和理论基础,然后从数学的角度,主要是逻辑和统计数学的角度,探讨了人脑的神经系统的控制和逻辑结构,对计算机的数学运算和人脑思维的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书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篇重要的原始文献,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为计算机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机器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模糊逻辑和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人工免疫系统;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书以FANUC工业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工业机器人认识与操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注意事项、设备各组成部分、坐标系设置、示教过程、程序执行及指令详解、系统文件的备份加载和保养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在相应章节配备现场实操视频,通过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即可观看对应视频,使读者了解和掌握与FANUC工业机器人相关的每一项具体操作方法,建立对FANUC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全面认识。 学习交流QQ 群:651014095
机器人DIY项目是具有原创性、特色鲜明的青少 年科技活动项目。这个项目具有以下特点:①制作材 料可以到市场自行采购,费用低廉;②学生自行焊接 、组装机器人,然后编程和调试;③传感器件丰富、 科技含量高,具有比较强大的机器人功能。 邓汉盘所著的《智能机器人DIY制作》为机器人 DIY项目配套教材,主要包含基础篇、制作篇、实践 篇三部分。基础篇即**章,阐述了开展机器人DIY活 动的意义;制作篇包括了第2~5章内容;第6、7章为 实践篇;附录部分提供了机器人器材介绍、机器人 DIY赛事活动介绍及Robobasic语言语法介绍等资料。 本书可以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 校内课外科技活动教材或教师指导用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智能机器人的过去、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机器人设计与DIY,仿人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和机械手,服务和玩具机器人,微型机器人,网络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机器人传感器、驱动器和控制器,机器人竞赛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等内容。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本书可作为计算机、自动化、机械、电子等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用书、选修课程用书和参考书,也可作为在机械制造、化工生产、核电维修、军事战斗、医疗手术、科学考察、办公事务、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行业从事智能机器人研究和开发的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加机器人竞赛的参考书,并且很适合广大机器人爱好者阅读。
本书从人工智能的概念、发展历史、主要技术理论及应用等方面,全面讲解了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全书分八章,分别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及相关术语、人工智能发展史、传统人工智能与智能计算、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世界主要国家及科技公司的脑计划项目、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其中,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部分,具体介绍了当前主流的人工智能算法;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部分,介绍了专家系统、图形图像处理、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智能推荐、智能博弈、自动驾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智能家居等具体应用。*后一章预测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以及需要解决的法律、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全书专业性和普及性并重,多采用案例分析和类比的手法,帮助读者对人工智能有初步但全面的了解。
本书以神经网络结构为主线,以学习算法为副线,详细介绍了神经网络结构和算法步骤,目的是使读者易看懂,能动手,会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人工神经网络简介、单层前向网络及LMS学习算法、多层前向网络及BP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及其学习算法、Hopfield神经网络与联想记忆、*神经网络及模拟退火算法。竞争神经网络和协同神经网络。每章均给出了基于Matlab的仿真实例及练习。 本书可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对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围绕建模与仿真领域的基本建模方法和仿真技术,设计了相关实验,力求较为系统地覆盖一系列具有通用性、综合性、前瞻性的先进仿真技术,为读者提供建模、验模、仿真方法分析与实践的工具、平台,培养学生采用先进仿真技术解决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主要内容为:建模仿真方法与工具综合实验、分布式仿真与飞行仿真技术综合实验、虚拟仪器与虚拟现实技术综合实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建模仿真方法和常用建模仿真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建立平台级、网络化、实时仿真系统的概念和实现方法、分布式建模、模型分布式储存/管理技术、虚拟仪器设计与仿真方法。通过典型民居三维建模、飞机三维建模、三维虚拟声音仿真实验,掌握虚拟世界中三维场景、声音的建模与渲染技术,通过基于头盔和数据手套的人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书共分基础篇、实验篇和实践篇三篇。基础篇主要介绍了MATLAB软件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仿真基础知识;实验篇为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教材,与自动控制原理理论课的内容相对应;实践篇专为自动控制原理专题实践(课程设计)而编写。本书紧扣自动控制理论核心方法,活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强化实用的实践技能。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自动化及相关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教材,也可供自学自控原理的科技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在过程控制工程领域中比较成熟和有效的辨识技术,主要包含两大部分内容,除章引论、第二章过程的数学描述外,大部分为经典辨识技术:第三章介绍了瞬态响应法,第四章介绍了频率响应法;第二大部分为现代辨识技术:在第五章介绍统计学方法预备知识的基础上,第六章介绍了脉冲响应函数的辨识,第七章介绍了线性方程模型的辨识。本书的主要特色在于试图将作为现代控制理论重要分支的系统辨识理论进行工程化处理,使之成为一门实用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业自动化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生产过程自动化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工程师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参考资料。
本书分电子技术、电机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四部分,共十五章,每章后配有以专业术语为主的词汇表。本书从大学高年级学生科技英语阅读和写作的需要出发,选取的专业技术类文章覆盖了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基础内容。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自动化类各专业的英语教材,也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从事英文科技阅读和写作的参考书。
本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内容共分为三部分:部分为古典控制理论;第二部分为现代控制理论;第三部分为科技文献阅读。读者通过对前两部分的学习,不但可以熟悉自动控制常用专业词汇,而且也可对现代控制理论较为活跃的理论分支有一定了解;后一部分旨在为读者终阅读专业文献铺设后的桥梁。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控制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教材,也可作为自动控制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用书。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 全书共分三篇二十七章,其中,篇为于希宁主编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篇为精选的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及解答,第三篇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北京)2004~2008年硕士研究生考题及解答。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自动化及相关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辅导用书和考研参考书,也可供自学自动控制原理的科技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本书立足于让学生掌握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方法。为此每章首先从工程实践角度介绍基本原理,然后介绍相应的实验。全书共分9章,较全面地介绍了控制系统的经典理论、数字控制、线性系统理论实验技术。特别是第9章,为了让学生学会实际控制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介绍了多种典型的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实验。 全书内容包括:第1章阐述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重点介绍开环、闭环控制系统;第2章讨论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变换及其简化,重点介绍实验建模方法;第3章介绍控制系统时域分析方法,重点介绍系统运动特性与系统结构参数关系;第4章介绍系统根轨迹分析设计方法;第5章介绍系统频率特性分析和设计方法;第6章介绍非线性系统分析;第7章介绍数字控制系统分析、设计方法;第8章介绍控制系统综合设计方法;第9章介绍综合设计性实验
本书突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特点,既力求掌握控制理论的有关基础知识,又立足于实践与应用,同时强调其先进性。从过程装备自动控制的应用角度出发,主要介绍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应用;压力、温度、流量、液位、物质成分等常见参数的测量方法及所用仪器、仪表的结构、原理和应用;后简要介绍几种目前比较先进的过程控制系统。 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增加过程控制方面的基本内容,压缩检测方面的基础知识,增加了一些例题。在第1章和第2章详细描述过程控制基本概念;整合第3章内容,增加过程检测技术的新进展;第4章进行删减;第5章增加了DCS和FCS内容。 本书可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有关院校的石油、化工、能源、动力、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使用,同时还可供从
本书较完整地介绍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全书分为4章。章是基本概念。第二章主要是Kalman(卡尔曼)关于线性系统的一般理论,即能控性和能观性等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三章介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稳定性概念和基本理论。后在第四章介绍了一些*控制的知识。通过本书的学习能使读者对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方法——状态空间法有初步的了解。
本书是配合董景新、赵长德等编著的《控制工程基础(第3版)》教材编写的,对该教材各章后的习题均做了较为详细的解答。内容包括:概论、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时域瞬态响应分析、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误差分析和计算、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根轨迹法、控制系统的非线性问题、计算机控制系统,附录A为课程考试样题及解答。 本书主要供机械类、仪器类及其他非控制专业的教师教学时参考,也可供学生及自学人员学习时参考。
《传感器技术(第3版)》综述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理论,详细介绍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和应用场合,择要阐述主要传感器类型的设计和选用原则与方法。全书共14章,可分为四部分:部分(绪论与第1章)为共性基础部分,以新颖的构思和笔法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构成法、传感器的数学模型与特性、提高性能的措施与标定技术等;第二部分(2~8章)为常用传感器的分析与综合;第三部分(9~13章)分别介绍了光纤、数字式、化学、生物等新型传感器及传感检测技术;第四部分(第14章)概要介绍了当代传感器技术前沿的、具有广阔发展和应用前景的主要新技术。 该书结构严密,内容丰富,与现有教材相比以有限的篇幅实现更大的覆盖面;既突出教科书那种严谨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又兼有工具书那种启示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取材传统与新型俱
本书对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作了全面系统地、由浅入深地阐述。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组成与分类,过程通道,并配有C语言程序,理论分析方法,数字控制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与直接设计方法,基于状态空间的极点配置方法,微机控制系统设计及集散控制系统等。本书所列举工程实例的硬件、软件都有通用性与实用价值。章后附有习题、思考题和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控制、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由于本书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写法。而且每章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本书也适用于多层次教学,也可供从事微型计算机应用与自动化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与高等学校“十一五”精品规划教材《自动控制理论》(田思庆等主编)配套使用的教材。书中给出了各章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提要,并对每章的部分习题做了较详尽的分析与解答,同时又增选了一些典型习题和部分学校的考研试题。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等相关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配套教材,可供学生准备考研或期末考试复习和上课时同步学习使用,对于参加相关专业同等学力考试、自学考试的考生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