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建筑》阐述了伟大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机械美学理论,以及有关工业,经济,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批量生产精神 等观点。柯布西耶从1920年起,在其主编的《新精神》杂志上连续发表论文,提倡建筑的革新,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的道路,提倡相应的新的建筑美学。这些论文汇集为《走向新建筑》一忆,于1923年初版,1924年出增订的第二版。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流逝并未减损它的光辉。 这本书的*版出版之后,到处都产生了对与建筑有关的事情的兴趣。普通人因此而谈论建筑、喜欢谈建筑、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运动的后果。 这本书不企图说服专业人员,而是说服大众,要他们相信一个建筑时代来临了。建筑成为了时代的镜子,现代建筑关心的住宅,是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为普通人,"
本书是著名建筑学家汉宝德的作品,他将自己对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文化的思考以及他进入建筑行业的多年经验汇成给青年建筑师的十封信。
阿道夫·路斯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更加清醒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建筑困境,并提出了创造性的应对策略,柯布西耶称赞路斯“就像荷马一般用其思想和实践创造了现代建筑的史诗”。《言入空谷(路斯1897-1900年文集)》是路斯生前出版的仅有的两本文集之一,收录了路斯为1898年维也纳博览会所写文章和同时期其他的一些评论。其中著名的文章有“饰面原则”和“一个可怜富人的故事”。路斯的文章观点尖锐激烈、充满文采,抓住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某些本质特征,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他是那个时代伟大的作家之一。
1
建筑作为综合性的艺术,与哲学、社会学和高科技、文化艺术等相关领域表现出愈来愈密切的、更为本质化的联系。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与深入向前发展,全球性高科技文明对世界建筑发生的疾风暴雨般的冲击,迫切需要创建信息是到的建筑创作原则与建筑美学。许多先锋派建筑师已经为此作了深入的探讨,创作了一大批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建筑作品。号称是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里茨克建筑奖不断地被授予这些先锋派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就是其中的一位。本书通过对弗兰克.盖里的建筑形态语言的文化基因、美学维度及技术采撷三个角度的透彻分析,提炼出了一种适合于当代建筑发展的技术模式。这种创作模式可以给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提供借鉴。
受计算机编码操作功能的影响,如今编码的概念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这特别适用于建筑设计方案的生成,因为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方案是由程序的算法定义的。同时,编码的概念开始在建筑功能和意义这两个*之间摇摆。关于这种重要发展趋势的问题成为我们研究编码那些多样化的、与建筑学概念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基础。
奥托·瓦格纳的作品代表了一个在20世纪早期占主导地位的新趋势, 他的建筑风格讲究建筑与城市整体和功能的和谐。他的城市设计理念体现了巴洛克和复古主义的风格,这种风格也渗透在开放空间的设计和建筑的有序布局上。本书介绍奥托·瓦格纳的作品有奥地利州银行、瓦格纳别墅、维也纳地铁站、霍夫亭车站、奥地利邮局储蓄银行等十余个案例。内容包含每个设计案例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建筑大师的成就。
《景观启示录:吴欣与当代设计师访谈》的采访对象有七位,涉及中国、美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家的景观设计师。全书围绕景观设计的一些思想,环环相扣,并无冗笔。采访的设计者——吴欣教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很好地让被采访者准确谈出其设计的思想精华;被采访大师们都能简洁地凝聚他们思想的精髓。
本书部分是藤本壮介对他历年来作品的介绍和阐释,第二部分是藤本对其建筑理念更为系统而深入的表达,包括一些建筑文论和相关访谈。 藤本壮介在此阐释的建筑理念,或者说创作野心,在于构建一种由局部产生的秩序。他偏爱自然产生的“洞窟”,而非刻意搭建的“巢穴”,他使用语意模糊的“居所”,取代具有终结色彩的“房间”,他一心一意想要成为勒?柯布西耶和米开朗基罗那样伟大的建筑家,在这些作品和文字中,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到他试图实现的效果:人类创造出的物体可以超越人类控制的范围。
冯纪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冯先生的著作和设计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传播系统中,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冯纪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冯先生的著作和设计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传播系统中,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本书的文字与此时此地当代中国建筑专业和行业的语境密切相关。相关的文字都是针对特定问题而写,即使其中部分是对中国古代和西方建筑师、建筑或建筑相关问题的评论,也都有对当代中国的特定时空中中国建筑一些侧面的特别针对性。本书分为三篇:“取下标签的建筑”中聚焦于当前对于建筑和建筑理论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扎根”则关注当代中国建筑师,尤其是前沿建筑师,如何在当代中国社会条件的土壤中生存并推动建筑作为学科的发展,以及这种土壤给建筑师探索的推动力和局限性,与近年来这种社会条件土壤的变化导致新一代前沿建筑师的实践运作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回过头来的阅读”关注的是古今中外建筑历史上的特定案例,选择标准仍然在于有助于理解当代时空下的相关问题
模式,从范式和样式的意义上说,自中世纪就已经成为建筑的参照点。模式同样还是装饰历史沿革的基础。20世纪早期的先锋运动对于装饰进行了批判性的重新审视和质疑,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模式概念的新的相关性才得以建立。在抽象性和解释性之间,模式在不同的学科(包括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生物学)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哪些与建筑相关的模式方面的观点需要探讨?这本关于“模式”的论文集试图准确回答这一问题。
当“复杂性”这个术语出现在建筑语境中,我们立刻就会明白这个术语有不止一种的定义,有不止一种的解释,有不止一种的建筑概念化。和其他文化学科相比,建筑或许在为多元化的层面上遭遇复杂性。显然,这是一个更深层面上复杂性的模型问题,而且因此也是构思出一个不同的世界图像的问题,而不是精确地分类或是分析现存的一切。所需要的是解读复杂性的模型——尽管或许正是由于其差异——不可阻挡地导致关涉它们各自相关性系统的问题:哪个情境产生哪个复杂性概念?哪个复杂性概念产生哪个情境? 书中收录了克莱门斯贝鲁特约翰费施特安德里娅格莱尼哲 克劳斯迈因策尔、丹尼斯斯科特布朗 考斯塔斯泰兹迪斯、罗伯特文丘里和格奥尔格瓦赫里奥提斯的文章。
柯布西耶在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位先行者,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一栋住宅一座宫殿--建筑整体性研究》其建筑设计的结构和设计形式在以后被其他建筑师推广应用。他还对城市规划提出许多设想,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
阿尔瓦·阿尔托芬兰现代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主要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的设计范围很广,包括建筑、家具、玻璃器皿、珠宝等。无论是设计建筑物还是对城市进行规划,他都极力做到艺术上的和谐,做到人和环境的协调。本书介绍的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有派米奥结核病疗养院、维堡图书馆、玛丽亚别墅、贝克宿舍楼等10余个案例。内容包括每个设计案例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大师的成就。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与深入向前发展,全球性的高科技文明对世界建筑发生的疾风暴雨般的冲击,迫切需要创建信息时代的建筑创作原则与建筑美学。许多先锋派建筑师为此作了深入的探讨,创作了一大批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建筑作品。他们的作品出现一股新的感觉化思潮,表现出了勃勃生机而被西方建筑界认可,号称是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里茨克建筑奖不断地授予这些先锋派建筑师。他们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新的创作思想、建筑美学走向、建筑创作原则、建筑表现手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 本书以伦佐·皮亚诺为对象,以他的作品所遵循的技术路线为切入点,对其建筑创作思想与理念、美学精神、表现手法及作品特色等方面作全面阐释。 本书适用于建筑院校师生及建筑师。
《现代建筑名家名作系列》旨在进一步挖掘、梳理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建筑作品。或许这些作品对读者来说已是耳熟能详,但一切 永恒的建筑 都具有当代性,作者在此提供了大量 客观的 图片,以空间为主线,采取围绕、进入的方式,展示出建筑的形态特征和空间意象,以期让读者以自己的角度重新去解读、体验这些作品。截取这些建筑史上的 断片 ,暂时从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窠臼的固定的 历史 理解中解脱出来,在每一个 断片 中去探寻建筑的根源和本质;同时追寻建筑师创作的理念及建筑形态形成的精神结构 即使这些以不可见的方式存在 但是它们仍将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在未来的建筑中延续和再生。
《建筑论与大师思想》是一本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选定91个条目作为关键词并加以必要解释的专业理论图书。《建筑论与大师思想》的特点在于每个条目的解释都比较长,这是因为执笔者不但从语意上,而且要从建筑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其次,《建筑论与大师思想》不仅便于目录查询或索引查询,而且也便于全书阅读或部分查阅。 在部分“建筑理论的方法与范畴”中,通过建筑理论固有的课题或现代思想的方法概念,展望建筑理论的主题拓展,论述其成果及可能性。第二部分“建筑师的思想”,通过对作为理论家、创作者或实践者的建筑师的“语言”和“作品”的分析,解读其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且广泛讨论建筑理论和设计行为或造型构思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联。
这是一本有关“会走的房屋”的建筑小史。活动房屋(MobileHomes)在现代社会中又称作“房车”、“拖车屋”等,但其实无论是古埃及靠人力拉动的可移动的金字塔、古希腊用马拉的帕克城,还是现代靠发动机驱动的房车,都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角。本书是职业建筑师、漫画家史蒂夫·谢克尔的“大师的建筑小品”系列绘本之一。
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怕缺什么?创意! 在这本书里,台湾知名设计师姚仁禄以其广阔的视角、跳脱的思路与不拘一格的创意方式,将作为设计师的自己在室内设计、产品企划、媒体工作等方面的思考向读者一一展现。其中有针砭时弊的犀利观点,也有对年轻一代的建议与鼓励。 在真正具备创意的设计师眼中,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意,也蕴藏着创意。把握核心、善于融合、勤于沟通……具备了这些思维品质,创作的灵感自然源源不断,设计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该书试图延续阿尔伯蒂的名句中所蕴涵的那种崇高感,以此表达对建筑与建筑师的尊敬。书中的内容试图解释少许几个建筑现象,进而完成从敬畏到愉悦的转换,记录了作者如何尝试着在建筑的阴影中展开故事的情节,讲给身旁愿意驻足的人听。
赖特的这本手绘图集是赖特本人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花了一年的时间整理完成,然后交由德国的Wasmuth出版商于1910年出版发行。本书汇集了当时赖特的全部有价值的作品,图集中的绘画本身也是精美的建筑透视艺术品,成为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临摹的范本。据吴良镛先生回忆,杨廷宝先生在推敲国家图书馆设计方案的时候,透视图中的建筑和树木就都受到赖特这本画集的影响,每一个细部都反复打出小草稿,然后再画到正是图纸上去。 通过他的作品,赖特向我们展现了有机建筑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