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位于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非常珍贵的收藏资料,包括文件、各种设计成品、研究手绘以及建筑模型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精美地编排,本书从包豪斯流派的起源到后期发展生动并成体系地介绍了包豪斯运动对艺术和建筑深刻的影响力,并对整个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格罗皮乌斯、马塞尔 布劳耶、康定斯基和保罗 克利等都做了全面的诠释。 在魏玛建校距今已近100年了,包豪斯已然成为世界性的概念和标志。作为艺术设计的开创者,它所倡导的就是现在我们称之为 包豪斯风格 的纯粹的简约主义。包豪斯的教师蜚声世界,囊括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先驱,例如瓦西里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列奥尼 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保罗 克利(Paul Klee)和奥斯卡 施莱默(Oskar Schlemmer)。包豪斯的教学策略主要是由约翰 伊顿(Johannes Itten)、约瑟夫 阿尔博斯(Josef A
这本完整而全面的专著从设计的角度对密斯 凡 德 罗的全部建成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书中重现了这些作品在当时是如何建造的,并从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它们,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见解,来了解这位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开创性的建筑特质。本书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密斯设计的80个建筑作品以及一个校园规划,并对其中30个作品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首先介绍建筑当时建造的信息资料,随后记录了建筑后来进行的改造,*后将密斯的作品与当代理论相结合进行了分析。书中所有平面图和效果图均由作者卡斯滕 克罗恩重新绘制,所有照片也由作者本人拍摄。
本书是已故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 林奇的经典著作。书中包括对总体设计程序的论述,典型实例的分析和十章相关问题的研究,即用户分析、设计纲要、修建场所和总体设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及规划含义、造价估算、发展中国家住宅建设的总体设计、设计战略和环境分析等,各部分都有照片、墨线图和旁注草图加以说明。书后的大量附录论述了专门的技术,提供了详尽的原始资料和标准数据简表。 本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适合建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系师生阅读,对基地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的策划组织以及社区维护管理者,则是简明的专业指引。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是台湾建筑史学者、评论家徐明松多年来对王大闳建筑成就的研究成果,不仅以专论形式收录了对其中39个建筑案例的评述,更以文献形式详尽记录了王大闳先生的所有建筑作品,以及他在文学方面的创作。读者从中不仅可了解到王大闳建筑实践的特点及演变、一些重大项目的前后始末,更可窥得一位建筑师在动荡大局下的人生际遇。
《空间时间建筑》初由吉迪恩的讲稿和课堂讨论稿汇集而成,并由人译成英文,于1940年于麻省剑桥脱稿,并于1941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刊印版。由于“内容丰富、妙笔生花,成了无可相匹的英文现代建筑史和现代建筑思潮的里程碑”。此后它历经多次修订、扩充、重印,并多次再版,译有多国文字。在此次*的第五版增订版本中,有一些大量的增补,全书共628页,插图五百多幅(含大量精美图照与大师手稿)。
迪埃斯特是一名工程师。在迪埃斯特的时代,很少有人了解他选择的技术 配筋的砖结构,把它用于实践者更是少而 又少。他利用这一结构技术,大胆地创造出与之匹配的结构形式。作为一个建造者,创新是他在结构 科学领域的洞察力的必然结果。迪埃斯特勤奋而多产。虽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是朴实无华的仓库或市 场,但是他把这些平凡的建筑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惊人的空间跨度是它们的典型特征,但并非 其魅力的全部。除了整体的比例、材料的经济性、优雅的表现力和丰富的细部,他的作品*重要的特 征是利用自然光塑造建筑。尤其当光线射入室内时,空间获得了神奇的力量。所有这些,正是一个高 超的建筑师的作品应有的品质。虽然只有寥寥几次机会承担建筑师的角色,但是无可否认,迪埃斯特 就是一位建筑师。
《本土设计II》是崔愷院士在2009年出版的《本土设计》学术著作之后的又一部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术著作,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其中包括了近几年来崔愷院士在 本土设计 理论上的研究成果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一批优秀建筑作品,通过连续的设计实践及学术演讲、研讨、对话与写作等方式交流,不断深化和完善本土设计理论。本书汉英双语对照,正文采用具有再生环保特性的超感纸印刷,封面采用有建筑材料质地的特种纸进行装帧,并以设计底图常用的硫酸纸印制创作过程中的手绘草图作插页,全书数百张精美图片,四色印刷。
这是一本关于当代印度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的*建筑理论书籍。基于笔者多年对现代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创作经验,通过分析柯里亚的20个代表作品,包括从贝拉布尔低收入者集合住宅到纽约的印度驻联合国代表处,并结合多次实际考察,探讨了其作品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结构中蕴藏的开放空间网络理论。本书同时系统地总结了印度现代建筑发展的历程,指出如何基于传统建筑精神结合现代建筑理论弘扬本土建筑创作。全书包括60幅以上分析建筑开放空间构成的计算机分析图以及400幅以上的精美图片、草图,对于我们全方位地了解柯里亚的设计手法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20世纪,我们可以称之为“机器原理时代”。机器的每一个部件都有十分明确的功能。通过重复生产这些部件并且进行精密的组装,一个相同类型的机器可以被再生产,以至可以批量生产。在20世纪,以功能性与合理性为目标的现代社会观念,恰巧遵循了机器的概念。 机器时代发展于工业社会,机器是欧洲中心主义的象征,在初发明了蒸汽机后,随之而来的是汽车和飞机的出现,机器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现代化的象征。它已经成为西方社会荣耀的源泉,也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梦想。现代化已经意味着西方化与机械化。人们相信,这种强行进入的西方社会的价值观系统和文化会把幸福带给全人类。机器成为科技和经济的象征,同时也成为普遍主义和政治霸权的象征。在机器时代,经济和科技的功能得以增强,用以建立经济和军事强大的国家。从这个意
阿尔托是芬兰本土培养出来的建筑师,虽然他多次出国考察学习,也曾在美国执教,受到过各种流派的影响,却没有盲目地追随他人或简单地模仿某种派,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他的作品始终密切联系着芬兰本土的实际情况,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倡导建筑多元化的今天,阿尔托的地域化建筑风格和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对我们有多方面的启示,他的成就对我国建筑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书选取了阿尔托的18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第1章介绍阿尔托的简历,后一章综合分析阿尔托作品的特点、设计理论与思想渊源。考虑到国内关于阿尔托的资料相对较少,在编写过程中尽量把作品介绍得详细些,编入的图片超过740幅,力图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作品的全貌,对于尚未去过作品现场的读者尤为重要。
杨廷宝是中国建筑巨匠,与梁思成、童寯、刘敦桢并称“建筑四杰”。作为 批留洋建筑师,杨廷宝接受过严格的西方建筑教育,亦熟谙中国古典建筑做法,为探索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做出了毕生努力。长久以来,由于他本人及家人的内敛谦虚,且社会方面的宣传不多,以至大众对这位中国建筑大师认知度低,只知其作品,而不知其作品出自他之手。 了解一位建筑师 的途径就是认识他设计的建筑。杨廷宝一生设计了120项作品,在建筑师中可谓高产。这其中有超过半数(67项)是为南京设计的,现存南京杨廷宝建筑又有近一半(33项)的传世杰作,已作为珍贵的建筑遗产,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建筑文化的代表即为南京的民国风貌建筑。这类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这也成为国人眼中南京的代表,为游人所
《当代建筑思想评论丛书:尺规理想国》收录的全部文章都以“当代中国”作为观察建筑、理解世界的起点和终点,反思现代建筑制度和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指出中国当代建筑行业流弊,探讨当前中国建筑思想特质,讨论经典、父权、身份、血缘、反叛等与建筑师职业息息相关的问题。这些文章均绕开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话语,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立场。 《当代建筑思想评论丛书:在托斯卡纳的阴影中》试图延续阿尔伯蒂的名句中所蕴涵的那种崇高感,以此表达对建筑与建筑师的尊敬。书中的内容试图解释少许几个建筑现象,进而完成从敬畏到愉悦的转换,记录了作者如何尝试着在建筑的阴影中展开故事的情节,讲给身旁愿意驻足的人听。 本书还包括《当代建筑思想评论丛书:在空间的密林中》、《当代建筑思想评论丛书:扎根》、
摩天大楼在喧嚣的城市中拔地而起,于云海之中傲然独立,引人驻足观赏,激发想象无限。这些楼宇巧夺天工,是创新科技的完美展现,也代表了人们的期望。 《摩天大楼——对话建筑师·世界历*非凡的超高层建筑》一书以时间为序,带读者领略世界各地摩天大楼的耀人风采,从宗教建筑到城市地标,再到充满超前环保理念的大楼,书中涵盖了世界上125年来*秀、*历史意义的超高层建筑。新版更是补充了诸多新落成的世界*建筑,众多“超高层”建筑更是突破常规的杰作,其所体现出的建筑难度和超凡的想像,是前辈工程师们无法企及的。在同主题图书中全面、权威,广受关注。更有作者对建筑师的访谈记录,充满激情的文字如同建筑本身一样精彩。 书中对每座超高层建筑都配有精美彩图,展示建筑物的全景及细节,并配以设计图稿,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非凡的
本书精选15家国内外比较优秀的建筑师事务所以及工作室,介绍了各事务所的设计理念、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建筑设计作品,展示成绩的阶段性平台,有助于客观地审视和全面了解国内外优秀事务所的作品精髓。 书中的建筑设计独具特色,并将多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崭新的设计理念。
本书介绍了日本的13位建筑大师,通过回顾他们的生平、主要建筑思想及不同时期的建筑作品,以期帮助读者了解20世纪后半期以来活跃在国际上的当代日本建筑师如何面对不断变化的建筑思潮,感受当代日本建筑大师的魅力,并从他们相应的建筑实践作品中获得感悟与启示。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建筑系师生、建筑界专业人士以及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感兴趣的其他读者。
傅诚编著的《槇文彦(精)》由评论,作品,论文三部份构成,该书的出版将向靠前外学者、建筑专业师生、建筑师传播槇文彦的经历及在现代主义主流中发展现代主义的创作道路,同时介绍了槇“都市是建筑创作的原点”这一重要的槇的创作缘由。希望通过本书编选的槇的作品及论文会使读者受到启发,为学者研究槇文彦提供资料。本书也希望对建筑系同学确定设计方向有所启示。
我爱上了建筑。 我所发现的世界中充满了美。 世界中任何微小的事物都能够在建筑中反映出来。 建筑代表了人类所有的情感:像欢乐、幸福、悲伤、愤怒和痛苦。在书中,你将感受到整个世界。 引领这个世纪的世界著名建筑师,被挑选出来加入到《*建筑师》这套书中。建筑世界将指引你穿过建筑的现在和未来,并且把你带入*建筑师的世界里。 现在,该是感受那些为人类创造空间的建筑师们的呼吸的时候了。
《勒·柯布西耶与建筑漫步》和建筑的基地一样,一本书的边界也是很难描述的。在弗洛拉·塞缪尔过去所有关于勒·柯布西耶的文章以及对文献和电影的欣赏中,都出现过《勒·柯布西耶与建筑漫步》的起源,但是正是Birkhauser的亨丽埃特·米勒-斯塔尔帮助我把这个计划变成了现实。蒂姆·本顿和卡洛琳·马尼亚克给我提供了各种资金帮助。
理查德·迈耶丛书共计6卷,收录了理查德·迈耶以及迈耶工作室近50年来的全部设计作品。迈耶设计的产品都颇为简练,既包括居家设计也包括商用设计。他设计的作品*的特点是永远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由于其大胆的风格和值得称颂的忠诚,迈耶创造出颇为独特的粗壮风格。为了在展示方面做得更好,他将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别强烈的外形等方面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迈耶的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觉得清新脱俗,他还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建筑内部,他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并重新组合几何空间。 本卷为第四卷,是理查德迈耶从事建筑设计40周年的纪念版,由著名建筑评
本书主要介绍SOM建筑师事务所的作品,这些作品遍及全球,从芝加哥到上海、从伦敦和柏林到吉隆坡、雅加达和胡志明市,从高技术的结构到细部精美的室内设计,从超大规模的办公大楼到城市空间设计包括博物馆、宗教建筑、法院、传统住宅和其他国际式建筑。这些进一步证明了SOM在提供独具特色的公共设施设计方面的成就。 本书适用于建筑设计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
本书汇集日本建筑师迫庆一郎自2004年至2008年在世界各地,主要是在中国所做的四十个作品。他的作品涵盖室 内设计、建筑和都市设计。迫庆一郎的设计特点是赋予每个设计以主题,并试图在表现上有新意。所谓新意就是既有合理的功能,又很时尚。他的作品具有日本建筑师独特的细腻感性,特别是反映在每个设计的细节上。除此之外,这些作品是在短短的五年里完成的,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一般的建筑师事务所难以达到的,有许多值得借鉴和探讨之处,这也是出版本书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