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随着近年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尤其在我国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被看作是整个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涉及的学科领域日趋广泛。本书针对当今城市更新的现状和问题,考察与剖析了西欧和中国城市更新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出现的重要思想及其采取的相应更新政策与措施,阐述了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内在机制与特征属性,研究了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与类型模式,提出了城市更新综合系统规划的目标原则、体系框架和编制方法,后对城市更新管理机构、金融结构、公众参与以及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介绍,对进一步认识城市更新的客观规律,把握当代城市更新的进程状况和发展趋向,以及指导城市更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
本书为 城市史研究指南 丛书之一,是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基础,而非全方位介绍的手册,因此本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书稿简单介绍本学科的内容(以时间为序),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史料,尤其注重*基本的、连续编辑的、通史性的大型史料汇编、文献集等,以及重要的研究等。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广泛的期刊、关键人物、学术机构、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本书,初学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关键人物、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可以选择有价值和研究前途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宽窄巷子的成功一方面要归功于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专业团队的创作性劳动,另一方面也与成都的经济基础、地方文化、旅游市场、消费人群等密不可分。所以,任何地方对宽窄巷子保护利用的经验的借鉴都应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途径。现在,刘伯英教授和他的团队将宽窄巷子的经验总结成《美丽中国宽窄梦(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复兴)》,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宽窄巷子的“思路”和“点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综合的文本。
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
诸葛净*的《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辽金元时期北京的城市空间秩序及其变迁展开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将辽金元时期的北京城置于宏观的政治与经济变迁脉络中考察城市角色从地区中心向都城的转换,及其对城市物质空间发展带来的影响。下篇则将宫殿、坛庙、市场、道路等既作为社会力量的载体,也作为主要的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从权力运作、经济体系等方面展开讨论,揭示国家制度建构、日常生活状态与城市形态变迁间的关系。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及文化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莎车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为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 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莎车古城的历史沿革、城镇空间、文化遗存、民居建筑等描写,反映莎车这座南疆丝路古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莎车古城保护与传承的思路,向读者展现莎车浓厚的地域特色。
全书分为总报告和大事记两部分。总报告研究紧扣城市规划的“发展”这一主线,通过对城市规划发展史实的搜集、整理,解析影响城市规划发展演化的深层机制,试图初步建构起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整体历史框架。大事记资料详实,数据准确,是城市发展与研究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全书共分五个专题,从文献、考古、实际遗存等多个方面,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从秦都咸阳到隋唐长安的城市发展与城郊布局,从秦汉都市水利与华清池到唐代曲江园林文化区、从西安周边地理环境及其变迁到古都西安城市发展的比较研究,作者对古都西安的建都历史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证,对历代建都西安的城市布局和地理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古都西安发展变迁史。
《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从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学、有机更新三个理论维度对古城进行研究剖析,结合巴黎、京都、苏州、丽江、平遥等国内外五个古城保护与开发成功案例,在对漳州古城历史、山川形胜、文化价值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应按照 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 的思路开展。从论证目标、整体保护、分类引导、功能布局、文化挖掘、风貌维护六个方面入手,实施古城保护与开发策略;从技术、法制、机制、社会、经济五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完整的古城保护与开发保障体系。
本书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历史资料及现场调研为依据,分析研究了宏村古村落空间生长更替的五个历史阶段:定居阶段、发展阶段、鼎盛阶段、衰落阶段、再发展阶段,以及现状空间形态的村落建筑空间、村落街巷空间、村落整体空间。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全书从“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和“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解析宏村古村落的空间形态。“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的研究首先以纵向分析比较的方法,对村落及周边区域的经济、政治、地理、思想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发展演变与村落空间的发展阶段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从四个层面来研究村落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即村落整体空间层面、村落内部空间层面、村落组团邻里层面、村落住宅单体层面。“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村落民居中基本建筑单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要求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本指南即是基于上述需求进行研究和制定,旨在更有针对性地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的实施效果。 本指南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引言、改造内容指引、附录。 其中,改造内容指引包含十大项三层次: 十大项:改善建筑质量、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基础设施安全供应、改善交通及停车设施、保持小区环境整洁卫生、方便居民日常生活、以人为本改善公共活动空间、提升绿化环境景观、规范物业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三层次:每项改造内容分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个层次进行指引,其中基础类是指满足小区运行安全需要和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改造内容;完善类是指有条件的小区为满足居民生活便利和改善型生活需求,进一步完善功能、环境
成臻铭编著的这本《土司城的建筑典范--永顺老司城遗址建筑布局及功能研究》针对永顺老司城研究的积弊,借助建筑学理论与方法、区域建筑史的理论与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解读了有关永顺老司城的建筑文献资料、土司建筑考古学资料和建筑口述史料,深度描述甚至是复原了土司时期老司城的建筑布局,重现了其建筑功能,在土司建筑学研究或者土司区域建筑史研究方面拓展新领域,推进了前人对土司衙署的理论研究,同时为土司学教学与研究乃至今后可能会出现的土司城局部复建提供了相应的建筑史料。
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又是一门科学,它有着强烈的技术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学科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方法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规划的科学日益加强。另一方面,大量的城市规划实践在为学科理论建设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整套资料集以丛书形式出版,共分为11分册,分别是:总论;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城市居住区规划;城市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风景、园林、绿地、旅游;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工程规划。全书给600万字。 本书既可以作为规划设计人员的基本工具书,也是规划研究和规划管理人员重要的参考资料,还可以作为所有关心城市、支持城市规划工作的广大读者的科普性读物。
董卫主编的《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2)/规划历 史与理论研究大系》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 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组编的2014年会刊基础上形成。 本书所载的23篇论文,是2014年第6届城市规划历史 与理论**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一城市规 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年会所征集的**论文,内 容涉及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方法、人居环境史、乡村 城市化与乡村建设、城市空间形态变迁、考古学与城 市规划、规划传播与文化、城市规划实践、规划技术 与文化的移植、城市住宅等方面。 本书对城乡规划管理与研究设计人员汲取古今中 外城乡规划发展的历史经验、从事现代城乡规划研究 设计有借鉴与指导作用,对城乡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和 单位保护城乡文化特色和城市再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既可作为城乡规划史、建筑史、风景园林史以及 城市史、地方
本书附有意大利、法国等外国实地拍摄的近千幅照片,仔细地对他们的建筑风格、形式特点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其中所呈现出的各种规律作出了归纳和研究,并进一步探求了这些规律之所以形成的历史、文化甚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本书共分为十个部分。在国外的城市中,以罗马、佛罗伦萨和巴黎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这几个城市几乎是西方(除希腊外)所有重要的建筑风格的起源地和代表地——罗马风格(其后的罗曼式亦是这一风格的延续和仿效)、文艺复兴风格、哥特风格、新古典风格、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既在时间上前后相继,也在形式上继承发展。探讨这些建筑风格之所以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原因,不仅可以从这些城市的建筑形式以及城市的规划和布局形式中发现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还需对其人文精神和
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上庄古村一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9-05-01出版。 上庄古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部,是晋城市文保单位、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保存有从明、清至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反映了当时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本书是《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的册,分为综述、古村的历史和文化、营建和选址、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建筑装饰艺术等部分介绍上庄古村的建筑和文化历史。是一本集专业知识于通俗语言之中的普及类读物,同时又为古村镇的保护留下了大量文字和测绘资料。
今年,由费迎庆副院长带队,成丽、胡璟、郑剑艺、高江菡加盟,形成五位导师的教学团队,师生一行22人走进内港,采用“单一课题、分项调研、专题教学”的新模式。同学们针对澳门内港十月初五街区的文化价值、民生议题、环境景观、交通问题和发展潜力,展开全面深入的调研,资料汇总架构清晰、内容详尽、数据真实、图文并茂,为毕业设计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经过三个阶段的教学,费迎庆主编的《旧区新生(澳门十月初五街*新设计)》形成了五个专题,从城市设计、街区风貌、建筑本体和景观设计等层面对澳门十月初五街及其周边片区做出了相应的优化与*新。 他们的方案或许还有不足,但却充满激情和睿智,展现了华侨大学青年学子的开阔视野和浓郁的人文情怀,如同圣洁的莲瓣,在澳门的悠久文化历史中婷婷绽放,馨香无限。
香港陡峭崎岖的地形造成了这种状况:已建楼宇区紧凑、空间经验丰富,很少远离山地和水域,由一系列*好的公共交通互相连通。《香港造城记》一书的三位作者在这些状况中发现了价值:一个具有小城市足迹的大都市,乘车出行时公共交通的使用率达90%,与自然亲近。虽然这个紧凑的城市是城市思考者们经常提倡的模式,但它却是很少可以遇到的。本书清晰的文本和200多幅大部分系原创的插图(包括设计未来的图像),对于城市设计师、建筑师、规划者、景观建筑师和其他关注城市设计、密度、城市理论、东亚都市主义,以及香港建筑形式的历史和未来的城市专业人员来说,都是*基本的。
本书将《管子》城市思想分成两大部分进行研究,即营国思想与营城思想,并归纳出其因应务实的独特性。放之国家建设中,营国思想是全面的经营国家的方略,营城思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转到城市建设上,营国思想就与营城思想共同构筑起经营城市的城市思想。 本书可供从事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使用。
苏州,春秋时期的吴国都城,中国建城史上巧夺天工的杰作。2500多年以来,苏州古城虽屡遭战祸,但历千年而城址未变、格局尚存,不仅是世界城市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是苏州*的一笔历史文化遗产。 1986年国务院明确要求,苏州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好古城风貌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旧城基础设施的改造,积极建设新区,发展小城镇,努力把苏州市逐步建成环境优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一直以来,苏州始终把保护古城风貌作为一项历史使命,高度重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苏州古城依然保持着“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路河格局,保持着“灰、黑、白”的城市色彩,保持着“精、细、秀、美”的建筑特点,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形成鲜明的城市特色。应该说,苏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物宝库。 位于苏州古
中国正处于重建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面对着因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生存危机、全球化和社会文化转型中的民族身份危机和与之伴随的草根信仰危机,俞孔坚分别从城市、田园和遗产三个层面论述他的景观理想:一种“生存的艺术”,即“天、地、人、神的和谐”。为此,他提出了引起热议的“反规划”理论,提倡“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强调“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并对所谓的“新农村”建设保持警惕,认为有可能破坏农村延续几千年的土地与人的和谐,“新能源”——农村的城市化也许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回到土地”是俞孔坚理论和实践的基点,而他的追求则是建设真正“中国”而“现代”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