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城市史研究指南 丛书之一,是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基础,而非全方位介绍的手册,因此本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书稿简单介绍本学科的内容(以时间为序),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史料,尤其注重*基本的、连续编辑的、通史性的大型史料汇编、文献集等,以及重要的研究等。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广泛的期刊、关键人物、学术机构、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本书,初学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关键人物、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可以选择有价值和研究前途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本书按照浙江省建设厅深化城市更新改革项目的要求展开,共分为 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三个部分。*部分根据 需求的重要性 即聚焦上级部署和聚焦发展所需、群众所盼,重新认识 城市更新 的内涵,明确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项目建设。同时分析旧观念影响下产生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问题和新阶段城市转型的需要来重构城市更新的核心价值理念。并提出新阶段城市更新应坚持的原则以及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从 改革的系统性 和 内容的创新性 探索城市更新的方法论。按照 谁来做 怎么做 的系统思维模式,分别探索城市更新的主体、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政策制度以及城市发展的路径。第三部分主要突出的是城市更新的 成效显著性 和 成果示范性 。通过引用国内外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为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同时,分析当前城市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明确提出,要将上海建设成为 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并且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这两大落脚点,在规划的精细化落实上下更大功夫。早在2001年起上海就开始推进针对二级旧里以下地区的新一轮改造工作,随着2017年上海城市建设从 拆改留 向 留改拆 转变,全面推进新一轮的旧区改造工作,加快改善中心城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中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2022年7月,黄浦区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旧改生效,标志着上海全面完成了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进入了 两旧一村 改造阶段。这些旧改工作不仅只是改善了物质空间环境,同时也是社区结构重组、社会文化再造的一个过程,让上海这座城市发展内涵更有厚度。 在新时期,本书希望通过梳理上海旧区改造发展历程,借
本书共分为三篇:理论篇、技术篇、实践篇。理论篇介绍了老旧小区改造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近年研究的趋势特征,分析了相关研究内容,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老旧小区户外空间与户外相关活动,根据调研情况和实际需求,提出老旧小区户外空间改造策略;技术篇介绍了老旧小区改造设计导则;实践篇则列举了基础、完善、提升三类小区中的改造实例。 本书配有大量图片可以直观地让读者了解老旧小区的改造方法,本书的出版丰富了老旧小区改造的相关研究设计内容,同时促进了更多地市老旧小区的改造。
《莎车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为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 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莎车古城的历史沿革、城镇空间、文化遗存、民居建筑等描写,反映莎车这座南疆丝路古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莎车古城保护与传承的思路,向读者展现莎车浓厚的地域特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北京时间体制下,我国的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里经济活动的国际化、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和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等日趋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研究城市与外部环境以及城市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书共分10章,主要论述了城市空间结构基本理论、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因素、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理论框架,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城市的向心与离心增长、城市郊区化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等。本书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可供从事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区域经济等专业人员和政府管理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教材。
《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城市史研究》创刊于1988年,是目前国内*的城市史研究专业刊物,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2012年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成立后,正式成为该会会刊。作为城市史研究的品牌和阵地,《城市史研究》已经得到国内外同行学界的广泛认可,在各大图书馆和高校研究基地均有收录,刊物文章多次被转载和引用,2012年被收录入中国期刊网,并在人大复印资料《历史文摘》专题转载。
每天在办公桌前坐八小时以上,却只有两三个小时的工作效率,其余时间都难以专心。坐下不久就开始肩颈酸、腰背痛,椅子一换再换,酸痛仍如影随形。久坐不动不仅会提升头痛、慢性肌肉骨骼疾病、后背僵硬疼痛和消化不良的发病率,还有可能导致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某些癌症,甚至早逝。英国心脏基金会指出,缺乏锻炼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十大死因之一。幸运的是,预防胜于治疗,只要我们稍加重视并积极锻炼就能有效改善健康状况。 本书针对“头部和颈部”“上背部和肩部”“手臂”“手指、手掌和手腕”“腰背部和臀部”“腿部”这六大容易受到严重影响的身体区域,列出了一系列简明易懂、轻缓柔和的拉伸练习和力量练习。这些练习大多可以在办公桌前完成,每隔一小时站起来练习几分钟,就能有效拉伸身体、释放压力,并助你保持正确姿势
本书主要从工程技术角度评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对古代史、重点放在阐述先秦时代和秦汉统一之后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特点、水平及其技术成就的评价;对近代史,重点放在阐述外国入侵之后中国规划技术的艰难成长过程,以及重点城市的发展实例;对现代史则较详细地叙述各阶段发展情况及其在编制、设计、实施、管理方面的特点,并附以大量各种城市规划的实例,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等方面专项规划的实施成果。 本书图文并茂,理论结合实际,可读性强,可作为大专院校研究性、本科生、专科和一学习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历史、考古、经济地理等专业的参阅书籍,也可作为设计研究机构、国家城建管理等有关部门的工作参考书。
本书主要论述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及设备。其中包括炼钢用原材料、吹炼工艺制度、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计算、炉衬与炉龄;并简要阐述了钢的精炼方式及原理、转炉钢种的冶炼、顶底复合吹炼工艺、转炉与氧枪等主要设备的结构和计算、车间布置;还介绍了转炉车间环境保护、辅助设备;煤气、烟尘、炉渣的回收利用和转炉生产的技术经济指标等。 本书系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深入现场进行广泛调研和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编写的。 本书可作为冶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炼钢教学用书、炼钢的高职、大专学生、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炼钢生产的工人技术培训教材。
《市政造价员专业与实操/市政施工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培训教材》一书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市政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7—2013)及《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建标[2013]44号)进行编写,详细阐述了市政工程造价编制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概论、工程造价、市政工程施工图识读、市政工程定额计价体系、市政工程定额计价、市政工程清单计价体系、市政工程工程量计算、建设项目决策阶段造价管理、建设工程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建设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管理、建设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阶段造价管理等。
迄今为止,生态城市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本书以简洁的方式对当前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大量图表对60个精心挑选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这些方案都是这个领域中最的作品。 本书为建筑师、规划师、风景园林设计师或者广义上任何从事城市设计和规划领域的人员提供了基本参考。
中国正处于重建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面对着因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生存危机、全球化和社会文化转型中的民族身份危机和与之伴随的草根信仰危机,俞孔坚分别从城市、田园和遗产三个层面论述他的景观理想:一种“生存的艺术”,即“天、地、人、神的和谐”。为此,他提出了引起热议的“反规划”理论,提倡“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强调“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并对所谓的“新农村”建设保持警惕,认为有可能破坏农村延续几千年的土地与人的和谐,“新能源”——农村的城市化也许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回到土地”是俞孔坚理论和实践的基点,而他的追求则是建设真正“中国”而“现代”的景观。
2019年5月9日,中 共 中 央、国 务 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框架,表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政府行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学界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本书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系列图书的第33辑。本辑聚焦城市文化,关注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利用这个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全书分为“城市文化”“健康城市”“书评”三大部分,共13篇文章。
21世纪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地下空间的开发是缓解城市历史地区保护与建设矛盾的重要措施,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是空间资源综合集约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未来历史地区保护更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重点。本书主要从历史地区保护更新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历史经验、发展状况、相关规范进行深入研究,对目前前沿的国内外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案例进行评析,梳理并总结当下主要的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模式在历史地区保护更新中的运用,以及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管理与实施的方法,运用系统性的观念思考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建设对于历史建筑、历史街道、历史地区等多个层次的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