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创生:街区商业活力再生的10项铁则》是作者木下齐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关于地方创生成功的基本原则和实战经验。木下齐高中时期就投入地方创生事业,拥有17年实战经验,在线证实地方的活路在于企业管理意识,盈利的事业才能真正为地方带来生机。本书分享日本各地方事业的获利模式,对于国内当前正在进行的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加强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社区营造过程中商业运营、管理和振兴等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我们迎来了必须要设计造型新颖的大型建筑的新时代。大型建筑应该如何与场所连接,这是建筑行业大的课题。建筑体量很大,会给人一种漂浮在环境中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个巨大的异物出现了。 究竟该如何消除这种违和感呢?我想向年轻人传授这种方法 ,这就是隈研吾撰写《场所原论II 》的初衷。隈研吾一边探索自身拼尽全力解决 大问题 的方法途径,一边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报告的形式写成此书。本书以建筑如何与场所相连为主题,将全书分为4个部分:粒子、孔、倾斜、时间。隈研吾不是在批判大型建筑,而是想坦率地告诉大家其中的艰辛,以及与多才多艺的合作伙伴共事是多么重要。建筑与场所相连的方法,有形态论,也有团体论。如果二者可以相辅相成,自然与人便可以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城市规划与设计 普通高等院校 十三五 规划教材》本教材在编写内容上立足于城市空间这条主线,从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变入手,在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不同编制层次的要求,从理论指导、编制内容、思考过程、设计方法和实践案例方面进行详细展开,梳理了城乡规划设计的编制过程。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的教学用书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文章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深奥”,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我以为这乃是此书的特点。
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个素食者,这会使人类与动物和睦相处,也将拯救不堪重负的地球。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解放动物,就是解放人类自己……
在过去,空船航行时,船民一般会用压舱石来降低船只重心,以保持稳定。而在我国的政策语境中,“三农”无疑就具有压舱石的地位。作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发展,除了继续将主要资源投向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同时还要将乡村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后方,以应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震荡,从而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本书中,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田野调查的经验,紧紧围绕“三农”问题中的城乡关系、土地制度、农民工流动、社会治理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一套符合国情、农情的方案,以期建设面向未来的乡村。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隙地”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 与 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
本书的目的是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一个与人的文脉相应相关的叙述,一个把一般的价值标准联系到具体行动的叙述。这个叙述将只限于表达人的价值与实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尽管后者在此更受重视。因此这将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讨论的范围于实体空间方面,而是因为一个综合的城市理论不仅应用阐述一个城市是如何运转的,同量也应用阐述这个城市“好”在哪里。标准理论了是一种不完整的理论,只对后者做了描述,而对前者只做了假设。而流行的功能理论虽有自己的方式,但却也不自觉地像标准理论一样地片面。第二章将讨论标准理论和功能理论的不同,以及在两种理论之间建立联系的必要性。 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并不是新理论。在第四章,我们将讨论三种不同的领先理论。本书的部分是为陈述这些理论
《城市设计的维度》是对城市设计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多向维度的全面指南。 通过城市设计的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全书以无与伦比的广度系统展开,帮助读者通过一个个逐步推进的概念形成城市设计的全面视野。 作者们解释了变革和更新的催化剂,探讨了全球和当地的语境,以及城市设计操作所处的进程。本书展现了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六个关键维度——社会的、视觉的、功能的、时间的、形态的和认知的——既便于在专题上深入阅读,也可逐页浏览。全书清晰、易读,对这个复杂的题材进行了全面广泛的讨论。 本书是一本全方位地说明城市设计思想和方法的论著,是英国多所高等院校的城市设计著作,受到了国际城市设计界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分为前言和三个主体部分:街道与城市、目标与导引、设计与实施。前言明确导则编制的背景要求、意义、应用方式及设计要素。“街道与城市”重点探讨了街道的内涵。“目标与导引”在安全、绿色、活力、智慧导向下提出具体设计要求。“设计与实施”明确街道规划设计方法与实施建议。读者对象包括与街道相关的管理者、设计师、沿线业主和市民。
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个素食者,这会使人类与动物和睦相处,也将拯救不堪重负的地球。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解放动物,就是解放人类自己……
本书的目的是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一个与人的文脉相应相关的叙述,一个把一般的价值标准联系到具体行动的叙述。这个叙述将只限于表达人的价值与实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尽管后者在此更受重视。因此这将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讨论的范围于实体空间方面,而是因为一个综合的城市理论不仅应用阐述一个城市是如何运转的,同量也应用阐述这个城市“好”在哪里。标准理论了是一种不完整的理论,只对后者做了描述,而对前者只做了假设。而流行的功能理论虽有自己的方式,但却也不自觉地像标准理论一样地片面。第二章将讨论标准理论和功能理论的不同,以及在两种理论之间建立联系的必要性。 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并不是新理论。在第四章,我们将讨论三种不同的领先理论。本书的部分是为陈述这些理
好城市的基本条件到底是什么?欧洲的城市为什么特别迷人? 走遍世界,向全球城市学习! 让市民住得健康有魅力的城市设计学! 一场住居新观念的震撼教育! 会吸水的海绵城市、两栖城市抗暖化、受路边停车保护的自行车道、愈塞车愈热闹的流动市场…… 城市的个性魅力,是真正动人的风景! 由廖桂贤编著的《遇见好城市》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哲学,却实实在在出自肺腑。 《遇见好城市》适合人们以宁静的心情与平和的心态去阅读,是读一段,想一想,不断对照读者自己的阅历和理解,书里的篇章好比一段段乐曲,每段都余音绕梁,值得回味。
《城市规划设计手册——技术与工作方法》由美国城市规划协会编写,详细阐述了城市规划设计公司的技术与工作方法,覆盖了设计的各个操作过程,囊括了多种项目类型和服务的范围: 完善总平面规划,包括如何使市民参与到设计过程中,采用可行的技术分析来评估邻里的构成形式,以有公众参与的专家设计研讨会议为中心: 准备一本手册,在新的传统城镇中指导住宅建筑,包括建筑设计和规划先例,形式上应方便建筑师和建造者使用; 完成相关的建筑设计,包括将多种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运用到当前项目和当前的建筑技术中。这本指导手册能够引导规划的进行程序,为建筑师、规划师、开发商及公众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经历了快速城市阶段的城市空间转型,城市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本书通过运用传统拓扑分析和现代空间句法技术,分析了苏州城市形态变化的特征与内涵;总结了苏州城市空间了展过程中的组织机制及自组织特征;提出了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城市系统自组织与外界他组织机制的共同作用,以及通过社会主体价值理性也对其进行合理干预,使城市在科学规划下健康发展的观念。 本书可供城市研究、规划、建设和城市管理者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