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设计丛书:交往与空间(第4版)》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尽管欧美各国的具体条件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但《国外城市设计丛书:交往与空间(第4版)》所讨论的问题是世界性的,我们一定会从扬·盖尔先生的研究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和设计水平的提高。
`
《交往与空间》一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吸引了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尽管欧美各国的具体条件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但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世界性的,我们一定会从气扬·盖尔先生的研究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和设计水平的提高。本书中文第四版是根据2001年的近期新英文版翻译出版。 本书供从事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的人士等。
本书共分三部分,突发事件与避难,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和防灾公园规划设计。以国家标准《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为依据,论述了城镇重大突发事件是灾时避难和规划建设城镇避难场所系统的根本原因;规划设计城镇防灾避难场所的依据、程序、方法、注意事项与技术指标;防灾公园在城镇避难场所中的地位、功能及其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程序、要求与安全注意事项等。规划设计城镇防灾避难场所“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统筹规划等基本原则,构建城镇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强调城镇灾害综合管理以及国家标准《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在规划设计城镇防灾避难场所中的主导作用。
本书首先反思了诸多现代城市空间同质化,记号化,全球化的问题,充分解析了地域识别性(包含可视性,场所感,空间生存性)和可持续性(含环境,社会,经济三层面)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崭新缜密的分析结构基础(第1章),然后客观比较了瑞士和日本两国城市更新的实例(第2,3章),并加入了瑞日城市规划各立场人员的采访,深入剖析了实例的开发过程中地域识别性与可持续性的关系(第4章),*后通过作者缜密而系统的总结梳理(第5章),论证了利用国家及地域的特性进行城市更新,进而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城市规划恢复人的主体性,让人们真正感受到统合时间和场所的,感受到在可持续发展性城市空间中的幸福感。
忽视政治对规划影响的规划理论与从事实际工作的规划师不相关。在《写给从业者的规划理论》中,迈克尔P布鲁克斯成功地填补了规划理论和实践之间长期存在的空白。通过瞄准实践的镜头,他考察了当代规划文献中的主要理论,并且就其对规划师工作的可能作用方面,评估了这些理论。《写给从业者的规划理论》还描述了对规划实践的新方式反馈策略,这种方式是建立在以前理论的优点上,揭示了规划师如何利用政治过程使规划受益。
本书稿通过对道路交通参与者的交通特性分析,从山地城市道路人性化景观感受、机动车道、交叉口、中央分车带、公共交通设施、自行车交通设施、步行交通设施、无障碍设施、其他道路附属设施等方面,构建山地城市人性化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提出相关规划指引,供交通规划和建设领域的行业部门、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参考。
本书主要是实例研究,通过分析精选出来的近年来较为成功的城市开敞空间设计案例,深入剖析了开敞空间设计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所在,并介绍了科学规划与设计城市开敞空间的方法,对规划设计从业人员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本书图文并茂、脉络清晰,每一个实例都配有清晰的彩图,后面的分析研究除言简意赅的文章段落,更采用图表和表格的形式,直观性更强,使读者轻松把握其中要点。
《隔离与排斥--封闭社区的社会空间分异》由宋伟轩所著,《隔离与排斥--封闭社区的社会空间分异》通过思辨地将西方城市社会空间辩证理论体系与中国转型期社会空间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转型期中国城市封闭社区空间生产的理论分析路径。以南京为例,通过对房地产信息、问卷调查、居民访谈和意象地图等数据和资料的处理与分析,开展转型期中国城市封闭社区研究,试图解析转型期中国城市封闭社区的产生背景、类型结构、社区生命周期、空间布局、社区结构与内部设施、居民社会属性与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与心理图谱等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探析我国封闭社区的成因机理,以及其产生与发展演化的一般动力机制;理性分析封闭社区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针对封闭社区负面效应的应对策略。研究发现:中国封闭社区是
在城乡治理的大背景下,规划师以及各级规划部门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放在了乡村治理上,因此从规划建设角度对乡村发展以及乡村治理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书即基于此背景,梳理了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以及古代乡村治理的历史研究与治理特征,并对当代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的现状,以及国际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乡村规划治理理论框架与制度创新,*后通过若干乡村治理的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理论研究的结论,并阐述了具体实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本书对城市及城市群体形成发展理论进行梳理与扩展,对中国西部城市群体发展的特殊路径与历史特点进行比较与概括,对其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进行分析与提炼。在对中国西部城市群落空间重构进行理论分析与探究的基础之上,考虑城市群体引领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并结合西部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以多中心一外围城市群落作为中国西部城市群体发展的空间组织形态,并对该理论内涵进行了界定、模型推导和实证检验。
西方发达国家自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开始,在经过了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制度内容和实施运行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其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研究中国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建设的方向、手段和途径提供了极好的参照指标和借鉴对象。本书运用治理理论的基本视角——主体间关系及其互动过程作为理论框架,对美、英、日三国具有代表性的规划管理制度体系,从制度背景以及法律体系、行政体系、规划体系和实施体系等方面入手,分析影响制度形成、运作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和背景因素,系统总结各国规划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辨清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主流趋势,以求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本书可供广大城市规划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快读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特色不足、公共空间破碎、城市景观混乱、历史街区保护不力、空间环境品质不高等诸多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乃至普通市民的反思。
由梁励韵著的《巨变与响应——广东顺德城镇形态演变与机制研究》选择经济实力与城镇建设在全国均较为领先的广东顺德,运用城市形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其10个镇(街)的自明、清时期立县后的聚落形成到2010年以来的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并与制度(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城镇发展政策)、物质(自然环境、工业化进程、交通方式)和精神(价值观、习俗)三个层次上的变化相结合,归纳总结出一系列小城镇形态演进的模式,寻求导致小城镇形态变迁的关键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中心已经成为后工业化伴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大城市以及城市区域的普遍现象。首先,本书从分工视角出发,结合四大类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具体分析,深入解释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工细化以及这种分工在空间上集聚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不同行业的空间叠合进一步讨论了多中心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特征。*后,理论结合上海实践,补充了特定制度和环境下分工程度对于城市多中心影响的相关认知。 周静编*的《城市多中心发展的驱动力--基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快速细化的研究》适合城乡规划、城市经济地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师生阅读和参考,也可供从事城市总体规划、战略规划工作的规划设计人员使用与参考。
本书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五个方面,落实 渗、滞、蓄、净、 用、捧 的海绵城市建设方针。力求全面地、系统地为大家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由来、理 念、内涵和技术。本书共四章,具体内容有:海绵城市建设概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 本书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普及读物与工科类高等学校学生入门教材,也可适用于相关 专业技术人员阅读使用。
城市空间作为复杂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行为演变特征。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空间形态不断演变,由于土地所有制、经济基础以及规划管理制度的不同,中国具有与西方发达 不同的城市形态演进特征。本文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学科背景,运用城市元胞和多智能体技术探讨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动态演进过程,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深化与发展了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研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展开,探讨了动态城市模型在不同空间尺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主要运用SLEUTH模型和多智能体模型,探讨城市的演化、未来形态以及政府规划政策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估等课题。 杜嵘著的《城市空间的演进模拟与计算》可供城市规划专业研究与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阅读参考。
戴靓华编*的《医养结合城市社区养老居住设施 规划设计》基于对社会老龄化的严重性与复杂性、养 老居住设施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养老居住设施演变 特征的梳理与分析,阐述了以医养结合为导向的研究 视角、目的、意义和框架等基础平台问题。本书内容 包括养老居住设施的发展与变化;医养结合的可行性 分析;医养雏形的全方位解读;医养导向下养老居住 设施的营建体系;医养导向下养老居住设施的规划策 略;医养导向下养老居住设施的设计方法等。 本书可供广大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 理人员等学习参考。
当代城市设计实践借鉴了多种理论,但往往缺乏一种灵活的观点以应对今天复杂的城市境况。《城市伦理——当代城市设计》由埃蒙·坎尼夫著,秦红岭、赵文通译,重点阐述了当前有关城市更新与当代城市生活矛盾的种种争论。作者提出了创建可持续城市方面的可行策略,并聚焦于城市的空间特性,超越对城市外观改造风格的痴迷,专注城市建设的基本要素。 《城市伦理——当代城市设计》分为两个部分: 部分 回顾与分析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从古代城市一直到工业化时代与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当代城市空间设计的方法论.主要集中在对以下四种元素之间关系的探讨:即格局(patterns)、叙事(rlarratives)、纪念(monuments)和空间(spaces)。建成形式(格局与纪念)与诠释和栖居的理论形式(叙事与空间)之间的和谐
《城市规划概论(修订版)》系统、扼要地介绍了城市规划理论及相关应用知识。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13章。上篇6章主要介绍城市和城市规划的一般性、基础性理论知识;下篇7章着重介绍与城市规划实际运作结合紧密的应用性知识。《城市规划概论(修订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资源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管理、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设有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的城市规划、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供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管理人员以及房地产企业经营者参考。
“宜居”原本是建城的根本,然而较长时间以来,宜居已是城市丢失的梦。今天,宜居城市的研究,是对工业化异化了的城市方向的回归和人性化城市重建的倡导。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城市宜居性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在较系统的国际宜居城市研究与实践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我国宜居城市的构成系统、评价方法系统、建设模式与规划研究方法。 全书共分三部分,包括国际、国内宜居城市研究进展,宜居城市评价方法与实践,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模式与规划研究主要理论方法。 本书是关于宜居城市的专业性研究论著,是城市规划设计专业的前沿向导,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助手,是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的著作。读者可以从中全面认识什么是*城市,如何评价、规划与建设宜居城市。
本书以“整合”这一概念作为研究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两者关系的切入点和主线,从概念诠释、非整合现象揭示和根源剖析、国内外理论借鉴、整合理论建立、整合体系构建到南京实例应用,组成了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系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体系,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主题的理解程度和研究功力的把握,也体现了本书的理论价值。 本书共分7章:第1章引言;第2章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非整合性及其原因;第3章非整合性问题检验——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情况为例;第4章整合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国内外理论与经验借鉴;第5章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整合机制;第6章实践应用示例——南京市城市规划改革的实践;第7章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