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参考。
当前,我国的老旧小区改造面临存量任务重、资金平衡难、政策堵点多等多重挑战。在改造中引入社会资本以拓展资金来源,是保障我国老旧社区更新行动有效落地的重要一环。 《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基于 成本-收益 的北京实证分析》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盈亏平衡关系创建 成本-收益 分析框架,据此解读社会资本参与下的劲松北社区改造、鲁谷六合园南社区改造、光明楼17号楼重建、马家堡路68号院2号楼重建等7个北京老旧小区改造典型案例。通过深度剖析不同类型老旧小区改造的具体 成本端 和 收益端 构成,研究揭示了 民企 和 国企 参与模式的异同,以及项目改造面临的共性与个性困境,进而提出激励社会资本参与的 降成本、提收益 政策路径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为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老旧小区改造的 资金不足 难题提供启发性策略参照。 《社会资本参
随着国内城市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路径和品质在美学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则需进一步提升街区价值,增强城市的归属感。在存量时代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品质提升应该 综合整治 与 重点织补 两手抓。《城市更新与城市美学》一书立足于城市本身的美学框架,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方法,通过 理念 方法 操作 案例 总结 的阐述方式,探讨如何塑造恰到好处的城市美学,如何更扎实地绽放包容、开放和共享的城市表情,如何更持续地锤炼宜居、智慧、韧性的城市品格。
全书旨在探讨存量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城中村再生性改造理论研究与实践,以实现城中村与周边现代城市环境的和谐共生。基于图底关系理论、环境行为理论、有机更新理念、共生理论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视角,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本书深入探讨了城中村公共空间再生性改造的设计策略与实施路径。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城中村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回顾了城中村改造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第二章至第六章,每章围绕一个核心视角展开讨论,包含了理论基础、策略制定、设计实践等环节,力求为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与建议。 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研究著作,更是一部实践指南。通过对多个具体项目设计的分析,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城中村再生性改造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
本书聚焦数字孪生技术这一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关键要素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革新性应用。书中概述数字孪生的技术背景,阐述数字孪生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重要作用,围绕其对智慧景观规划的赋能,系统解析其理论基础,再结合生态人文、文化遗产保护、现代城市规划等案例,展示其在规划设计与管理服务中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未来数字孪生技术持续推动智慧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变革,进而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为构建智慧、绿色、宜居城市提供参考。
本书*版是30年前出版的,这次修订,历时较长,总结了上海市政院这些年来净水厂设计的实践。全书分17章,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内容包括常规净水处理,新增了化学氧化、生物接触氧化、活性炭吸附、膜处理以及排泥水处理等,并附有设计实例若干,更新了规范,反映了近年来净水厂设计的新进展。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遭遇了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崩塌,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城市中的自然感兴趣。城市迫切需要重新自然化的河流、修复的湿地、恢复的潮汐湿地,以及城市森林的阴凉树冠,来抵御气候危机。如果你想象未来的城市,不要太在意智能技术、飞行汽车和摩天大楼,而要多想想层层叠叠的叶饰、平屋顶上的农场、粗糙的城市草地,以及茂密的森林。 本书不仅是要唤醒读者认识城市中绿色植被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城市居民和环境之间长期而复杂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包括大城市内部,也包括紧邻大城市的周围区域。城市化与自然之间存在深入且固有的联系,城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只有去发现或再发现这种联系。本书重要的是讲述了一些人的故事,他们渴望在钢筋混凝土的灰色世界中拥有绿色植被,为此他们与开发商、城市规划师和投资
浙江省自实施 千万工程 以来,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成就了一批批富格、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成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 样板地 、乡村振兴的 排头兵 。乡村规划在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先导和*领作用,总结与推广浙江省乡村规划的经验对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大有裨益。 本书围绕乡村规划这一核心论题,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系统归纳了实施 千万工程 以来浙江省乡村规划在框架体系构建、规范标准制定、核心技术指引、实施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主要特点,阐述了浙江省乡村规划的理论、模式和方法,探讨了乡村规划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辅以各类形象直观的乡村规划优秀案例,形成了一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探索成果。本书适合乡村规划建设从业人员、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各级规划建
本书主要包括总论、主题章节和专篇。其中总论将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明确当前落实《2030年议程》和《新城市议程》中提到的关键问题解决办法,阐述 青年引领城市气候行动 这一核心主题。主题章节将从多个领域体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土化的优秀案例,并从中提炼相关经验供读者参考。在第二章中,本书介绍了第二届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上海奖)获奖城市最佳实践案例供读者学习、参考。
本书作者将城市更新与绿色低碳技术的耦合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对当下城市体检过程当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实践研究成果,从公共空间环境质量提升、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更新、产业类绿色低碳更新、设施类绿色低碳更新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包括通过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城市宜居性;对现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提升其能源效率和环境性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在产业区内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减少工业污染和碳排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绿色性能,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强城市的韧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最后,结合前沿技术,对未来的绿色低碳技术与生活方式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小城镇发展建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本书通过全面的现状分析与问题剖析,找到小城镇目前面临问题的根源所在,对小城镇的发展趋势作出研判,并重点探讨了新形势下小城镇的战略作用。通过对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经验的比较研究,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本书提出的优化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战略路径,不仅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也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本书不仅是对小城镇发展问题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思考,更是对未来小城镇建设路径的一次积极探索,可以为小城镇问题的学术研究和地方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美丽乡村--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将理论探讨与具体规划案例、建 设实例相结合,共分3篇13章。第1篇是规划开发篇, 阐述了休闲农业的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探讨了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的类型、原则、园区规划设 计,提出了以市场、资源、活动项目设计为导向的休 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和系统的市场营销体系,并对休 闲农业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作了详细的论述:第2篇 是规划案例篇,通过相关单位在休闲农业区域发展规 划、休闲农业园区总体规划、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 设计等层面开展的8个具体项目实践案例,分析和评 价了不同层面的休闲农业规划与开发,提出了自然性 、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可持续性的休闲农业规 划与开发的新理念和新思路;第3篇是实例分析篇, 选取了全国发展较好、颇具代表性的10处休闲农业园 区进行了图文并茂的
本书虚构了一个地球上的 理想城市 。该 理想城市 拥有500~600万人口,面积1850平方公里,并拥有6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与制度背景与美国相似。该城市正经历较快的城镇化进程,亟需解决因快速增长而带来的邻里致密化、自然环境保护等问题。因此,如何以公共利益之名来协调城市建设并获得美好的城市形态,是其当务之急。这也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所面临的难题。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作者收录了世界各城市设计 先锋城市 的经验。大部分以美国城市为蓝本,也涉及部分欧洲、亚洲城市的经验,介绍了现代城市对城市设计的要素干预、路径设定、规则制定、公私协调等的早期尝试及后期修正的众多断面。 对于城市设计来说,这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本书先把收集到的115条法则进行简单罗列,再将索引融入正文。读者有两种阅读方式:第一种是法则查阅。读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大视角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透视分析:首先,从理论视角总结凝练现有研究的逻辑,解决智慧城市建设的原理问题;其次,高度嵌入广州现实实践情境,层层剖析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解决理论的落地问题。与以往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不同,本书采用理论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双元嵌合结构视角,以智慧城市建设经典理论和卓越实践为切入点,着力解决智慧城市建设的运行模式问题和如何建设智慧城市的方法机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智慧城市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黑箱”,为智慧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汇集了清华大学张杰教授及其团队20多年来在城市保护与更新实践中的设计成果。全书内容包括城市整体保护与更新、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老旧厂区保护与更新、文脉织补与延续等。全书在城市保护与更新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文绿融合、新旧共生的理论方法。 本书可供广大建筑师、城乡规划师、风景园林师、城市设计师、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者以及高等建筑院校师生等学习参考。
本书以 烟火市集 为语境,从多个维度出发,分析城市更新与环境设计的背景与意义,并梳理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从文化认知、社区活力、本土文化、生活美学、社会发展、社会包容性、社会美育等方面开展项目案例研究与深入分析,涉及城市老旧街区、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历史文化区、社区商业空间、城市遗址空间、老旧社区空间以及学校空间的更新与改造,并提出了跨学科合作、创新技术应用、社区参与与可持续发展等发展趋势和挑战。本书旨在推动城市更新环境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发展,为城市更新提供更加全面的思路和方法。本书适用于环境设计、艺术设计专业师生,城市更新的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年度报告分为三个篇章:首先,通过对国家、地方两个层面针对SDG11制定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为地方落实SDG11提供快速政策索引;其次,对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和具备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建设基础的地级城市,在2023年度住房保障、公共交通、规划管理、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环境改善、公共空间等领域的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并进行发展趋势分析;最后,选择地方在落实SDG11过程中政策制定、技术应用、工程实践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案例进行梳理总结,为讲好中国城市人居故事提供关键素材。本年度案例关注中国城市探索建立健康住宅建设技术体系、打造低碳社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利用园林博览会带动城市更新、开展可持续发展地方自愿陈述、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等实践对持续发展起到的支撑作用,展示了不同类型城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
` 在19世纪的整个历程中,欧洲的许多首都城市都进行了重要的扩展和革新。从维也纳的环城大道到巴黎的林荫大道、从柏林规划到巴塞罗那的城市化发展,那个历史阶段所塑造的都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直至今天仍然是该城市的核心特征形态,更是欧洲文化遗产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在本书中,托马斯 霍尔审视了15个经过精心筛选的欧洲首都城市的规划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这些规划完成于何时,为何开始,它们致力于解决什么问题? 是谁创造并发展了这些规划,然后由谁作决定,如何作的决定? 在这些规划里表达出来的是怎样的城市理念? 规划图纸的法律重要性如何?它们继而怎样事实上在各个不同的城市,影响其后续的城市发展? 各个城市规划方案之间,存在什么共同点和差异性? 总体而言,这些城市规划方案如何影响了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