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与城镇化,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城市规划职能、体系与内容,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城市生态与绿地景观系统,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以及村镇规划,分八章阐述。在内容组织上本着偏于简而不失之于详的原则,对规划理论与思想部分适当简化,仅提供理论性纲要﹔指导实践操作的理论和案例则比较详尽。本书的使用对象是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本书可作为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中规划建筑类专业使用的核心课程教材,也适合于全日制规划建筑类本科教学使用,以及作为在职人员岗位培训、自学进修和岗位证书考试的教学用书。
作者山崎 亮通过归纳整理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从事社区设计的约翰 罗斯金、威廉 莫里斯、阿诺尔德 汤因比、奥克塔维亚 希尔、埃比尼泽 霍华德、罗伯特 欧文、托马斯 卡莱尔为代表的早期 社区设计 师的思想,作者从英国的社区设计和社会主义者出发,阐述了自工业革命后在英国发生的历史变化,期间以罗斯金为代表的诸位先驱们如何将自己的理念融入到社区设计之中,以及这些理念和实践对于例如山崎亮经营的studio-L等当代社区设计工作室和社区工作者们带来的影响和启发。书籍内容详实脉络清晰,包含大量考证和引据,有志于社区设计工作,对于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作为研究英国社区设计发展的历史的参考文献之一,本书收录的内容对当代的社区设计师带来一些积极影响。
随着城市的全球化竞争,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复兴和发展的重要的新战略驱动力。智慧城市正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寻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新的集体生活形式。这使得智慧城市成为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和政治家以及很多企业的重要关注点。本书试图将智慧城市与文化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解读其对城市空间和经验的影响来采取真正的批评立场。这种文化和批判的视角尤为重要,因为智慧城市既是一种渗透着乌托邦信仰的理想,也是一种具体的城市转型过程。这本书一开篇就考察了智慧城市赖以建立的技术现实,从使我们能够监测基础设施内发生之事的芯片和传感器到连接个人的智能手机。通过这些技术,城市空间似乎被激活了。这种激活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愿景:一方面是以*有效的方式引导城市的新控制论的野心;另一方面是自下
本书重点阐述了一些市政工程施工新型技术,如长寿命环保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地下管道设施结构性离心浇筑修复技术、基于全息感知和数字孪生技术的地下管网安全性能评估及智能运维关键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盐碱土壤理化特性多尺度感知技术等,可供市政工程相关专业高校学生和市政工程施工和管理相关单位人员参考。全书总共8章:第1章绪论,第2章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第3章市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第4章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检测、管理技术,第5章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第6章市政盐碱土壤监控与治理技术,第7章市政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第8章市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很多人都对城市区域的设计和重建感兴趣,但人们的关注重点往往集中于建筑形式,而忽略了开放空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海伦?伍利将景观设计领域的广泛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为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机遇和益处。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讲述了城市开放空间在社会、健康、环境、教育和经济等方面所能提供的益处;第二部分讨论了可供个人或社区日常使用的各种开放空间形式;第三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十六个优秀的实践案例,包括伯明翰的维多利亚广场、克罗伊登的雷德格次学校花园,以及贝尔法斯特的斯托蒙特庄园等。
青岛作为第二批试点城市,目前正有序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城市绿地与公园、城市水系统建设,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努力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多元目标,规划层面需要与传统的城市规划、市政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建设层面需要多部门、多专业协同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海绵城市建设需因地制宜,以国家规划为指引,兼顾地方政策,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指标,在摸清排水管网、河湖水系等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城市特点合理确定。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实证研究-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对城市空间增长演变的效用检验。2.1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首先分析讨论国内外城市空间治理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工具和实施效用,试从空间规划体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视角对城市空间增长这一现象进行重新解释和梳理,以国内外*新理论研究动向和成果为基础,并在中国当前 新常态 下的制度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总目标的分析框架下,完成了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部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增长阶段特征及趋势分析;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体制设计;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制。
《从城镇体系到国家空间系统》内容有国家系统研究的基本问题——进化与创新、研究国家系统的意义、我国“国家系统”现状基本特征——农业时代、延续而来、我国“国家系统”现状基本问题、国家系统变革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变革、国家系统变革的微观基础、国家系统变革的方式——多体系联动进化等。
本教材贴合教学和实践需求,按48课时制定学习计划,采用直观图形 简洁文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编写。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论知识;植物的功能作用及实现途径;识别要点;设计方法;分类设计;图示表达。本教材将植物识别与应用结合,实现图纸和场景的转换,培养学生植物组合造景的图纸绘制能力,同时引入近两年的校企合作项目和校内实训项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园林、植物设计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十年十划》精选天津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建筑分院十年来的十个城市规划项目,如天津文化中心、滨海文化中心、天津热电厂、河西八大里、泰安道五大院,义乌异国风情街、西开教堂等城市设计实践。 以项目为主线,从方案构思、发展、完成等各个方面剖析设计者的思考全过程,对环境、地域、城市、文化、技术等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尝试呈现现代城市设计思想的主要发展趋势,践行 规划、建筑、景观 的全过程一体化设计的思想理念,深刻地认知到继承、传统在现代互联网思维语境下精神意义和社会价值。
本套书是结合*颁布实施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2013)对于建筑工程分部分项划分要求,以及国家、行业现行有效的专业技术标准规定,针对各专业应知识、应会和必须掌握的技术知识内容,按照 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结合实际、系统全面、内容简洁、易学易懂 的原则,组织编制而成。 本教材根据国家、行业及地方*的标准、规范要求,结合了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学的实际,紧扣建筑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标准的发展步伐,对涉及建筑施工的专业知识,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划分,由浅入深,重点突出。 本教材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简繁得当,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土建类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建设监理、建筑设计技术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面向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
本书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依据,分四个部分阐述了不同目标需求的教育历史建筑升级改造过程,即建筑修缮、建筑规划与设计、历史保护建筑的改造与应用及建筑的现代化改造。其中,部分侧重于修缮方案分析,第二部分侧重于功能诉求与改造方案分析,第三部分侧重于社会影响与方案分析,第四部分侧重于社会影响与应用价值分析。本书内容涵盖教育历史建筑升级改造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与特点、不同情况下的功能需求、不同的方案设计和不同的社会影响等内容。
丁士昭、杨胜军主编的《政府工程怎么管--深 圳的实践与创新研究》是《深圳市政府公共工程管理 体制与机制改革和创新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共 分为课题总报告、课题子报告、附录。本书主要通过 深圳市政府公共工程现有体制和机制存在问题的深入 分析,以及对香港与几个典型的工业发达国家(美国 、英国、德国和日本等)政府公共工程管理体制和机 制方面值得借鉴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 管理手段的研究分析,对深圳市政府公共工程管理体 制和机制改革与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本书面向读者为:工程管理人员、相关行业从业 者,以及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可供国家和地 方各省市政府公共工程管理改革与创新参考。
本书共分六章:章综述了应急管理的定义、内涵和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及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的重要性、现状、发展趋势;第二章介绍了我国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相关规定;第三章介绍了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包括体系设计、体系架构、体系主要内容;第四章重点介绍了建筑施工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方法、基本框架,给出了相应参考示例;第五章介绍了建筑施工企业应急演练的现状与管理要求、组织实施及常见演练文件的编写要求与示例等内容;第六章介绍了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档案与台账,提供了常用的应急管理台账格式。本书从应急管理的概念与内涵、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以及如何建立应急管理档案和台账等方面全面、系统介绍了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的知识,内容切合建筑施工企业
本书共8章,分别总结分析了隧道突涌水监测方法与预警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归纳、划分了隧道突涌水灾害的两种典型破坏模式,提出了隧道突涌水灾害的地质及地球物理场前兆信息特征;针对隔水岩体渐进破坏突涌水类型,研制了真三轴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系统,揭示了突涌水的灾变演化机制与突涌水前兆多元信息演化规律;针对充填结构渗透失稳突涌水类型,研制了充填结构渗透失稳突涌水模拟试验系统,重点介绍了充填体性态演化过程与前兆信息临界特征;针对隧道突涌水灾害监测,提出了实时监测的物理基础与设计方法,介绍了隧道突涌水模式识别模型及演化态势动态预测方法;基于突涌水前兆多元信息融合分析方法,建立了以微震为载体融合多元信息的实时监测技术,构建了突涌水多元信息监测与预警系统,阐述了系统架
本书总结了我国城市风险控制的近期新发展趋势及特征,立足于风险社会、城市社会风险的现实界定,探讨城市社会风险的特点,结合上海特大型城市风险控制的实践,提出了聚焦城市社会风险的生成与演进,有针对性地分析酝酿风险生成的条件,开展系统性、科学性的对城市社会风险的预兆和预警。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2016年《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改革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推进城市精细化、全周期、合作性管理。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城市治理研究,推进城市创新发展,我社策划推出《城市治理实践与创新系列丛书》,旨在提高城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编写团队
现阶段,在社区治理转型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进程中,如何提高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效率,注重协同供给的系统性、复杂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适应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多样化、复杂化、动态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创新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框架、模式和机制,是近年来公共服务领域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热点议题。本书力图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融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立足城市社区治理特点、规律和条件?从理论到实践对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治理创新主题展开深入研究,系统性地解答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治理理论与现实基础、实存样态状况、治理内在逻辑、相关利益主体关系、现实动因及机理、模式与成效、引导策略和管理对策等问题。
本书主要由同济大学社会学·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和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共同推出的系列学术讲座所邀请的国内外著名城市社会学家的发言讲稿构成,分为“后空间社会学系列讲座”和“城市与社会学系学术活动”两部分,共计8场讲座。国内外的社会学专家与城市规划学学者就人们关心的城市、文化、空间、社会等话题展开讨论,通过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从不同的视角在对都市消费、趣味、时尚等“后空间”进行城市社会学考察。本书可读性较强,适合社会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的研究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