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 重要理念的提出,在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引领未来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指导。 近年来,作为一名城市一线工作者,作者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集思广益,推动建成公园城市的基本框架,在公园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积累了初步经验。 本书厘清中国古代园林和现代公园的区别,辨析中外城市公园的文化差异,探索当代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具有创新性地提出新城建设 公园 和旧城改造 公园 的实施模式,为各地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参考。作者对古城、旧城、新城改造建设的体会,对公共空间伦理的哲学思考,对体育运动的反思,极具新意。全书案例丰富,语言平实,论理清晰,内容涉及诸多社会学问题,是一本基于实践、经过实证的城市规划建设的专业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践参
我国城市化已发展到一个体制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城市更新改造成为城市的主旋律。在此过程中,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为城乡绿色发展重要的前置性规划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成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国土空间规划上进行战略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本书将对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体系建构、规划工作流程与方法、建筑垃圾产生量计算与预测、技术路线选择、清运体系、规划实施保障等展开探讨,并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城市管理办法等展开研究,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DBJT08-128-2019)/上海市建筑标准设计》适用于上海市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建筑与小区,绿地,道路与广场,水务系统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供设计选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DBJT08-128-2019)/上海市建筑标准设计》由总说明,建筑与小区系统,绿地系统,道路与广场系统,水务系统,通用设施和附页组成。
虽然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一直都是城市规划的中心议题,但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中的设计元素扮演着相对次要的角色。由于人们对现代高效的高容量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传统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在显著地改变着城市肌理和地形及其周边的景观,基础设施已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效手段。本书通过多座城市不同规模的案例探讨了基础设施在空间设计方面的含义,强调了基础设施与城市设计的关联性,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消防灭火救援工作实务指南》内容全面,体系完整。编写人员在深入部队调研、参加战例研讨班、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组织和研究论证,在《消防灭火救援工作实务指南》中系统地阐述了灭火救援基础工作、灭火救援技术装备与应用、灭火战术与战斗行动、各类火灾扑救、灭火救援保障、火灾现场管理等,内容涉及面广,理论体系完整。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照明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分为(1)光、颜色与视觉环境;(2)光源与灯具指南;(3)照明的数量与质量;(4)光与城市;(5)城市道路、隧道与桥梁照明;(6)城市步行空间照明;(7)建筑物外观照明;(8)景观性照明;(9)城市光污染与控制:(10)城市照明规划与设计等章节。作者以人的视觉、心理和光的文化艺术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系统地解析了城市光环境的诸多方面。本书可以作为城市照明设计的参考和指南。另外,书中配有大量作者精选的图片,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充分阐释了光与照明在城市环境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照明设计师、电气工程师、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城市照明管理人员以及任何对照明设计感兴趣的读者,同时可作为城市照明设计的培训教材。
在欧洲,城市广场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在中国,城市广场是城市建设中广受关注的问题。 本书以对国外(从古希腊至现代)的40个典型城市广场的观察、分析为线索,阐明城市广场发生、发展的社会动力,力图从社会学和建筑学的双重视角建构城市广场的整体轮廓,认为城市广场的综合品质应是空间品质和社会品质的有机统一,并尝试将其进行量化研究,提出一种城市广场品质的客观评价体系。 按照这个体系,对我国典型城市广场(从近代至今14个城市的18个城市广场)的建设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中国传统城市的空间特征及其社会动力,指出传统的中国城市缺少城市广场这一空间元素,中国城市广场的出现来自于西方城市文化的影响,而当今中国的城市广场大多只是一种展示性元素,缺少与城市及市民生活的关联。 书中史料剖析部分图文资
灾害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件。灾害发生之后,人们需要更多的努力去重建家园,并且把灾害的教训和经验传承下去。旅游业在灾后重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理论领域,对自然灾害旅游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还很少。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的自然灾害旅游发展,同时通过对国外自然灾害旅游的研究,总结和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