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 重要理念的提出,在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引领未来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指导。 近年来,作为一名城市一线工作者,作者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集思广益,推动建成公园城市的基本框架,在公园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积累了初步经验。 本书厘清中国古代园林和现代公园的区别,辨析中外城市公园的文化差异,探索当代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具有创新性地提出新城建设 公园 和旧城改造 公园 的实施模式,为各地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参考。作者对古城、旧城、新城改造建设的体会,对公共空间伦理的哲学思考,对体育运动的反思,极具新意。全书案例丰富,语言平实,论理清晰,内容涉及诸多社会学问题,是一本基于实践、经过实证的城市规划建设的专业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践参
我国城市化已发展到一个体制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城市更新改造成为城市的主旋律。在此过程中,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为城乡绿色发展重要的前置性规划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成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国土空间规划上进行战略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本书将对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体系建构、规划工作流程与方法、建筑垃圾产生量计算与预测、技术路线选择、清运体系、规划实施保障等展开探讨,并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城市管理办法等展开研究,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解决方案。
本书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道岔使用规定》的要求编写而成,全面收集了设计速度200km/h及以上铁路和200 km/h以下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铁路道岔型号、设计速度200 km/h以下的铁路(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铁路除外)正、站线道岔型号,其中详细介绍了客运专线铁路正线道岔、客货共线铁路正线道岔、跨线列车联络线与正线连接的道岔、到发线道岔以及其他站线道岔的相应道岔图、道岔号、允许通过速度和轨下基础情况;并简要介绍了相应道岔图所需的扣件类型、转辙器、辙叉及护轨等信息。
本书主要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主线,介绍智慧建造基本知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智慧建造相关概念、智慧建造与传统建造的区别与联系、国内外智慧建造的发展;智慧建造应用的基本知识包含智慧建造应用相关概念、智慧建造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智慧建造应用的发展趋势包含智慧建造技术应用发展趋势、智慧建造管理应用发展趋势;智慧建造管理应用包含智慧建造的作用与价值、智慧建造在项目各方的应用(业主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咨询单、供货单位、运维单位);智慧建造在智慧设计与规划中的应用包含相关概念、作用及价值;智慧建造在智慧装备与施工中的应用包含相关概念、作用及价值;智慧建造在智慧运维与管理中的应用包含相关概念、作用及价值。 本书在思路上详细解读智能建造的概念、特点、作用及价值、发展前景;在内容上着
从布鲁克林公园及公园道,穿过艾奥瓦草原,到达大瑟尔海岸公路,人们在当地地图上画出绿色连线,并建设了“绿道”一一一类线性开放空问,保护和恢复城市、郊区和乡村地区的自然地区。查尔斯·E·利特尔的《美国绿道》一书对这一以公民主导为显著特征的运动进行了描述,使美国人通过绿道从汽车里走向自然景观中。绿道提供了游憩用途的步道或游径,对一个地区传统的公园和开放空间进行连接。绿道为野生动物保存了自然廊道,保护了风景和历史路线。《美国绿道》讲述这样一场运动,目前已经把全美国范围内每一个地区的力量聚集起来了。利特尔对许多绿道项目进行了描述,这些项目提升了环境质量,刺激了地方经济发展,为千千万万的市民保护了户外空问。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等都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天津作为北方沿海港口城市,这些年的城市硬件建设突飞猛进,是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研究很典型的对象,所以本次课题及本书主要呈现的是适合城市地域和特点、符合生态概念、文化传承、空间特性的街道设施研究和合理的设计,并提出优化构想等理念和方案。由钟蕾编著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共分为上、下两篇,九章内容,借以对天津城市街道设施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研究,系统论述和阐述了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的理论及方法,并分别从城市的自然生态性、人文性、地域性、人性化等多角度论述和研究,将这些要素如何运用到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进行清晰的阐述。本书以点带面,理论指导设计,具有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性及指导性。本书文字生动、图片丰富、信息量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DBJT08-128-2019)/上海市建筑标准设计》适用于上海市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建筑与小区,绿地,道路与广场,水务系统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供设计选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DBJT08-128-2019)/上海市建筑标准设计》由总说明,建筑与小区系统,绿地系统,道路与广场系统,水务系统,通用设施和附页组成。
《消防灭火救援工作实务指南》内容全面,体系完整。编写人员在深入部队调研、参加战例研讨班、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组织和研究论证,在《消防灭火救援工作实务指南》中系统地阐述了灭火救援基础工作、灭火救援技术装备与应用、灭火战术与战斗行动、各类火灾扑救、灭火救援保障、火灾现场管理等,内容涉及面广,理论体系完整。
本书内容主要以地质景观保护为基础,对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进行研究,通过游线基础设施的特征、地质景观脆弱性、环境容量等研究,总结提出游线基础设施如何规划才能对地质景观更好的保护。该书从地质遗迹景观保护的特点出发,对游线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
《消防灭火救援工作实务指南》内容全面,体系完整。编写人员在深入部队调研、参加战例研讨班、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组织和研究论证,在《消防灭火救援工作实务指南》中系统地阐述了灭火救援基础工作、灭火救援技术装备与应用、灭火战术与战斗行动、各类火灾扑救、灭火救援保障、火灾现场管理等,内容涉及面广,理论体系完整。
《城市细部的考量》立足于艺术导入城市的学术视野,以高等学校环境设计及其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为目标,从学术层面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理性思考,并以“409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室学术系列丛书”的品牌,将我们在国内率先从事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渐向广阔的城市建设市场与设计创作实践领域推出。全书内容分为8章,从环境艺术小品设计的意义、发展演变、特色塑造、设计方法、设计造型、设计表达及设计要点进行解析。同时,将我们在城市空间中对环境艺术小品设计创作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的成果予以推介,可供读者在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实践中借鉴和参考。
在浮躁的商业时代,同质化严重已经成为中国设计界的弊病所在,而不经沉淀就声色俱厉充斥我们的城乡空间,呈山呼海啸般地泛滥。"设计师"必须坚守阵地,用执着和理想,维系着自己对于情境、意境的很初梦想。我们被允许探索,却不应苟同浮躁现实,虽不能称之为尽善尽美,但坚持用灵魂深处的责任、热情,净化、升华我们对生活、对美的认识。 设计事理学指出"为人的设计"强调的不是占有、炫耀,而是人物关系和谐带来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就是设计所探寻的"意境",这样的产品是人们认同的、信任的、愿意使用的,从而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意境"的产生来源于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特定的人群惯常经历的"事系统"与"意义丛"。而这里的"事",意味着特定时空下,人、物、环境之间的特定关系,也即"情境"。 基于创新产品研发的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起点,也是市民自由出行、聚会休闲的场所。但是,在中国大中城市中心,早就见不到这种情形了,已经彻底商业化了:见缝插针的商业设施取代了悠闲漫步的公共空间,大型购物中心占据了整个商业步行街区,步行街被条条机动车道所分割,历史文化建筑淹没在高耸人云的摩天大楼群之中,交通主干道随汽车的增加而拓宽,汽车长龙在多达双向八车道、高架路和立交桥上如潮水般拥堵而缓缓蠕动,汽车尾气、噪声和雾霾笼罩在城市上空……这些一直困扰着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 其实,这种状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与发展中也曾发生过。对此,德国人的办法是,让人类原始的步行交通回归城市中心,把城市中心步行区作为整个城市规划的一项策略,作为引领绿色交通规划的重要举措。 德国城市中心步行区的新颖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创造,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之一。面对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的高连通性与生态网络空间低连接度的空间结构现状,以及城市规划更多考虑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的完整性而以几何构图阻断生态要素的水平和垂直流动的问题,以增强城市生态用地网络化为目标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是对传统城市规划的有效补充,本书旨在通过对城市生态网络的分析与评价,构建生态功能完整、生态网络连通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为中小尺度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场地设计是建筑设计乃至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场地设计(修订版)》对场地及场地设计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对与场地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对场地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场地分析、设计要素构成、设计步骤、设计要点进行了综述,并对典型场地设计进行了要点总结,*后还附有设计实例分析。 《场地设计(修订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建筑设计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及相关学科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注册建筑师的参考资料;对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环境艺术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及城市建设管理人员也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戴慎志、刘婷婷*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高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教材)》系统阐述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范畴,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要素、要点、策略和发展趋势等,包括绪论;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构成与功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与评价因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的基本要点;城市基础设施在不同城市空间的规划与建设策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趋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完善策略以及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的规制分析等内容。 本书为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的专业教材,也适用于建筑、交通、土木、环境、管理等学科的城市建设教学,也可作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相关专业设计、研究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由郭春华所著的《城市绿地系统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首先分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城市绿地空间形态生成影响因素,分析了绿地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绿地布局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索绿地系统空间形态发展过程及生成规律,提炼出绿地空间形态生成机制;继而将协同理论应用到绿地系统规划之中,提出机制导向的、系统内部功能之间协同及与外部环境协同的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方法,并基于绿地在游憩、防灾避险、生态和景观等各方面的功能协同作用机制,以多功能协同为目标,提出了一种能综合发挥城市绿地各方面功能、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布局模式,建立了绿地系统功能协同评价体系与方法;后通过实践检验了协同规划方法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