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了济南市 四大泉群 园林与景观的物质、文化特性。首先明确了相关概念、研究范围、方法、进展。分析了泉在中西方古典文化、古典园林,以及西方现代景观中的地位、意义及发展脉络。在物质特性研究中,分析了泉的出露特征及视觉表现;泉池的类别及其建设依据;建筑、装饰、植物的主要类别与作用。在文化特性研究中,分析了泉水的名称来源,与其所处位置、天然资质、历史积累相关;宋、明趵突泉诗中的景观要素,体现出了济南城市历史发展与建设情况; 七十二泉 中的品题、集景文化,及其数字来源,受到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诗歌、园林景观的综合影响。
避暑山庄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修建的离宫别苑,规模宏伟,气象万千,在建筑风格上别具特色,形成了山水、建筑浑然一体的园林艺术。孟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迎难而上,对承德避暑山庄进行了 勘察、测绘、记录和挖掘,著就《承德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系统阐释了承德避暑山庄这所承前启后、在自然山水风景中兴造的朴野撩人的皇家园林对中国园林艺术实践和理论的贡献。本书从各个方面深入探索和分析了营建避暑山庄的至理和手法,阐述了山庄建设的精细微妙和匠心独运所在,并附有实测墨线图二十八幅,不但有助于研究山庄的建筑艺术,也有助于旅游者提高对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欣赏水平。
对于所有的风景园林设计师来说,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是能够快速解答常见问题的口袋指南。它是一本简明易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日常工作所需的广泛信息,无论是在设计现场还是办公室。 西沃恩?弗农、雷切尔?坦南特、尼古拉?加莫里著的《风景园林师便携手册(原著第2版)/便携手册系列》涵盖了包括硬质景观、软质景观以及规划和立法在内的所有主题,还包括一个重要术语、常用计算和有效联系方式的便捷索引。它不仅是日常查询标准和程序的基本工具,也为那些经常在网上和其他出版物中搜寻更广泛的补充信息的人,提供了手资料。 本书第二版在原有基础上参考了重要的规划和环境方面的法规、导则和标准,进行了内容上的补充和修改。
《颐和园生态美营建解析》,本书包括: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依托湿地创建山水园林的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清漪园鼎建前的生态环境研究、玉泉一脉溯源头,湖辟昆明潴众流-水利与昆明湖生态环境的优化等内容。
《园林钢笔画实用教程》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学生认知角度构建内容体系,着重介绍园林钢笔画技法与种类、钢笔画学习环节以及园林钢笔画作品赏析。全书分为7章,其中1-5章为钢笔画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建议,第6-7章为钢笔画作品赏析。在6-7章钢笔画赏析中有详尽的照片改绘过程和实景写生,供学生自学和临摹时使用。本书为高等院校风景园林、园林、建筑规划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标准化及其发展趋势,并以美国国防部技术参考模型及美国国防部装备信息技术标准体兼框架为例时装备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的组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美军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点及应用实践进行了分析;分别对软件工程标准化、射频识别标准化以及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化等三个典型信息技术标准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的基础、相关国内外标准化组织所开展编制的标准情况以及部分重要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信息技术与标准化》最后对信息技术提升产品标准化工作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介绍了标准化文件编制系统、标准化管理集成系统、标准信息服务新模式以及标准的数字化实施等技术内容。
本书综合运用建筑遗产保护、城市规划、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及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历史街区市政工程技术的哲学理论、应用理论和工作方法。
本书以南京白鹭洲公园水街为例,充分诠释和把握文化特色,从前期的现状调研、分析到设计思想、理念的形成,直至很终形成方案、施工图落实及建成,详细阐述了文化街区的营建过程。书中内容翔实丰富,包括文字介绍、设计方案、施工图纸以及以建成后的照片等,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如何营造文化街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可供建设部门相关专业人员以及爱好者阅读、收藏。
《观赏园艺实用生产技术研究》立足于北京市昌平区园林事业发展现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主要体现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内容涉及球根花卉的研究前沿,花卉引种、繁殖、栽培管理、采后技术,以及园林植物、工程、设计方面的实用操作技术。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是指导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书籍,对拓展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视野,提升花卉种植、园林植物修剪、园林设计等技术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合基层技术人员及园林工作者阅读,为专业技术工作者提供参考。
《国家矿山公园口袋书: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详尽描述了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美景,既富含地理、历史知识又有旅游咨询,文字优美,资料丰富,知识性强,是一本实用的科普知识普及和旅游指导图书。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专享挂牌“中国黄金之旅”景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由朱良文编著的《传统民居价值与传承》是作者数十年研究传统民居的成果选编。《传统民居价值与传承》内容包括传统民居考察与调查研究、传统民居的价值与继承问题探讨、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探索等。本书可供广大建筑师、建筑理论工作者、乡土建筑研究者以及建筑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乡村景观源汇博弈/乡村景观特色研究丛书》将生态/人文景观协同存续的视角切入传统乡村景观保护之中,以应对当前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传统乡村景观遭受现代化冲击的现实问题。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的参数化、动态性特征,以生态/人文景观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乡村景观中“源”“汇”景观单元的类别与特性,分析其景观博弈方式和相互作用规律。以地处江南发达地区、城乡矛盾突出的苏州西山为典型研究案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平台的小累计阻力模型(MCR)等参数化模型,模拟各类别多个“保护源”和“风险源”的生长与扩张路径,形成“正向”系统存续和“负向”风险预警“源汇”格局,并叠合为正负双向的“源汇”格局,以格点频率序列划定生态/人文景观空间安全等级及适宜性分区,提出相应的保护、控制及引导策略,寻找一条
为规范采石宕口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关于印发2018年第一批团体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景园学字[2018]41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调查评估与规划;4.地质灾害隐患防治;5.地形重塑与土壤重构;6.植被重建与景观提升;7.工程施工与验收;8.维护管理与动态监测。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介绍了浙江古田山及其邻近区域的维管植物,共计140科394属677种下包括种以(分类单位),约占古田山地区维管植物种类的45%,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该地区常见种类,同时兼顾一些重要或特色的种类。 由于古田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方腾和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收录的植物种类绝大多数同时见于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从这个角度看,本册对浙、闽、赣、皖等地的常见植物识别也具有参考价值。
纪念性景观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的概念,自古至今,人们从建筑、风景园林、城乡规划、艺术设计等学科领域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书中章探讨了相关概念和纪念性景观的属性、价值。第2章探讨了纪念性景观的文化属性和不同文化形态。第3章探讨了纪念性景观的文化价值,从真、善、美的角度分析了纪念性景观的文化价值以及它的价值迷误、转变问题。第4章从文化创作的角度探讨了纪念性景观设计所面对的历史观、语言观和艺术观问题,同时探讨了纪念性景观设计与创作中作品、作者和读者的关系问题。第5章探讨了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的文化特征,以供纪念性景观设计和创作人员在当下和今后的实践工作参考和借鉴。
《园林工程造价员速学手册》主要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8)编写。全书共分为八章,包括:园林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园林工程施工图的识读,园林工程定额计价基础,园林:工程工程量清单寸价基础,绿化工程工程量计算,园路、园桥、假山工程工程量计算,园林景观工程工程量计算以及园林工程竣工结算与竣工决算。 《园林工程造价员速学手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园林工程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学习参考用书。
人类始终为追求食、衣、住、行的满足而努力,居所的安定无疑更是其他三者的保障,因而发展成民间住宅的形式在中国这片广大的土地上,或因民族的不同,或因地理环境的差异,而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民居形式,形成圆楼窑洞四合院等特殊建筑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建筑形式中独树一帜。本书沿华北、华中、华南、西部地方等地区,介绍各地特有的民居形式,如四合院、窑洞、浙皖民居、红砖建筑、干阑式建筑、石板房、吊脚楼等,展现中国艺术与民间住宅结合所呈现的美感,并由此了解中国民居的意蕴与精神。
本书借鉴图底关系、城市意象等理论,从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形态出发,对北京城市街景做出综合性考察和分析,主要从宏观城市空间、中观环境意象及微观环境细节等三个方面对北京总体街道景观的形态特征予以梳理,指出其存在空间消极、意象模糊、细节混乱等问题。同时本书也对北京城市街景的人文特征予以思考,包含城市功能定位、景观制度等社会文化发展内容。借鉴相关现代城市建设理论,作者最终指出向小尺度发展、整合街墙形态、规范建筑立面、建设可识别系统、完善步行系统等原则应该是北京城市街道景观未来发展方向。
《城市"清道夫":道路绿带植物景观的滞尘功能》由张灵艺,董莉莉著
《景观基础设施:思想与实践》在对大量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厘清景观基础设施的应用框架体系,基于现代基础设施的基本分类将其拆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并提出依托这些基本类型整合构建景观基础设施网络的策略方法。本书重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努力尝试基于景观基础设施的复杂性特征,提出*加特殊、有效的设计途径和方法。研究成果并不在于提出类似于传统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机械化的模式,而是主张通过研究能够提出景观基础设施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并结合其主要的类型和具体实践案例分析探索多种创新设计的可能性,鼓励在实践过程中对景观基础设施的内容进行不断的延伸和发展。这些使得本书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有助于处理当今我们所面临的愈发复杂的城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