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园林谈丛》成书于1979年,收录了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二十多年来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文章共32篇,另有冯其庸、杨犁夫为本书与《说园》所作序,叶圣陶写的《说园》、《扬州园林》介绍,以及王西野(栖霞)为本书所作跋。作者立足于实地考察与文献梳理,以典雅的文字,将苏州、扬州、泰州、镇江、常熟、上海、杭州、绍兴、宁波、马鞍山、北京等地的园林建筑之美、其渊源和沿革以及独特的匠心娓娓道来,除对园林个例的专门叙述外,也有以园林概况、造园美学理论、假山和叠山家等为主题的文章,甚至还谈到了对当代新园林营造的建议、大观园的原型问题和园林绘画作品。丰富的插图为这场以文字为道路的园林巡礼更添精彩。本书不仅适合以知识和休闲为目的的阅读,也是可在实地游览园林前参阅的*佳指南。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
毛华松*的《礼乐的风景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以宋代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意义。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潇湘八景”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景观特征的山水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钟虹滨和唐俐娟编著的《探寻古潇湘八景》内容包括“潇湘八景”的产生及发展;“潇湘八景”的文化意蕴;“潇湘八景”在日本;探寻古“潇湘八景”;“潇湘八景”遗产廊道的构想等。 《探寻古潇湘八景》可供风景园林设计师、风景园林工作者、园林艺术爱好者等学习参考。
绍兴传统园林以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成为江南园林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选题主要研究绍兴传统园林(以古代山会平原地区为主)。运用文献归纳、田野调查、历史学比较法、数字化分析法等方法,通过梳理绍兴传统园林演进历程、收集整理绍兴传统园林遗存、实测或想象复原绍兴历史名园,最终解读绍兴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和艺术特色,分析园林空间布局特点,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绍兴园林造园意匠进行比较并分析,总结归纳绍兴传统园林的地域特色。题目拟定为《绍兴传统园林史》,全面展示绍兴传统园林产生、演变、升华、成熟的整个发展脉络,并重点介绍绍兴传统园林中的经典案例。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绍兴传统园林总论”体现风景园林理论与历史的专业性,推进遗产保护。下篇“绍兴传统园林实例(绍兴名园图谱)”以
1928年,后藤朝太郎以旅行者的视野,写作本书。他如现代徐霞客,亲身考察中国各地,进行田野调查,做下大量珍贵的记录。本书既谈及中国的自然风景,又详述中国园林文化的特点。文字中提炼出每所庭园的看点、历史,并叙写当时的文化氛围,告诉读者看什么,怎样看,读之仿佛能沉浸于百年前的中国庭园中。无论是对东北华北大平原的描述,还是对巴山蜀水的感叹,抑或对潇湘八景和江南风情的倾心,再或者对北京北海公园、颐和园的赞叹,对西湖周边风光发自内心的喜爱,乃至对中国庭园的一些细节的关注,随处都有作者的真情流露。读来饶具意趣、古意森森、满纸烟霞。书中图片更是还原中国近代历史的珍贵图像资源。
苏州,山温水软,杏花春雨。古城内外,名园如绘。园主及设计者们将自己的审美观、人格价值等精神文化信息纳入这一方方小园之中,借助有限的物质实体,构建出精神的无限天地。“三生花草梦苏州”,历代骚人墨客接踵而来,流连吟哦于此,留下大量墨迹,或刻之崖石,镌之砖墙,或大书于木,悬之中堂。匾额题刻,正是将园林中这些虚实之景以及文人的情思系之一词,来表达其深邃的立意、含蓄的意境和高雅的情调。楹联,讲究骈俪对仗,音调铿锵,节奏优美,浅貌深衷,蓄意深远。所谓“清吟追陶谢,逸韵慕嵇阮”,古人从自然、社会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以及内心情思,借助这些高言妙句,感性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本书是关于鉴赏“苏州园林匾额楹联”的专著,具体分为“沧浪亭(北宋)”“狮子林(元)”等。
李凯生、徐大路主编的《物境空间与形式建构》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十二届全国环艺专业教学年会的成果,书中收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师论文共20篇,是多年美院教学以来的精华成果汇聚,包括环境艺术设计相关方向的建设设计、城市规划、公共空间、公共艺术、实验教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皆是建筑领域前沿新颖的一些理论成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价值。
如何在全球视野下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问题,如何借鉴世界经验发展中国的景观设计学教育,中国景观设计如何融入世界和参与国际竞争,是当代景观教育和行业参与者所面临的共同责任。本书收录了2010、2011年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专业研究生“世界建筑、城市与景观”课程赴法国、西班牙、荷兰学习后完成的27个专题研究报告,内容以考察参观国家的城市为对象,全面展现学生对建筑、景观、空间与设计的观察与理解,对历史文化与生活的感受与分析,对当代城市与景观设计的理念、方法与营造手段的研读与介绍。本书以每个参与者不错烈的直观感受和写作意愿为基础完成,是交流学习西方国家建筑、城市与景观的理想读物。本书为景观设计学教育与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模式,可作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景观规划、建筑学专
苏同向编的《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研究:以扬州市为例》以扬州市为例,围绕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构建进行探讨研究。全书内容共分八章,包括:绪论、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城乡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体系、城乡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方法、研究区概况、扬州城乡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基础分析、扬州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方案、结论。本书可供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土地规划等专业师生及相关建设、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中国宗教建筑主要有佛寺、道观、清真寺等几种类型,其中佛寺又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建筑艺术和文物艺术的角度来说,佛寺是中国宗教建筑中最为宝贵的一笔文化遗产。因此,王谢燕编著的《飘渺余蕴天国境(宗教建筑)》所选的宗教建筑实例以佛寺为主。除了通过宗教建筑实例对中国的宗教建筑类型、历史渊源、布局特点、建筑形制等进行介绍外,《飘渺余蕴天国境(宗教建筑)》还增加了佛教造像、道教人物等宗教知识的补充,以便读者能将建筑与宗教文化进行艺术及风格的联系。
《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第2版)/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丛书》编著者汤铭潭、谢映霞、蔡运龙、祁黄雄。 《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第2版)/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丛书》是《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丛书》的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卷。 全书内容分规划理论、方法、实践及研究四大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导论、生态问题、生态环境系统及系统分析流程、生态规划理论基础;方法部分包括生态评价、生态规划、环境规划、规划标准(研究稿);实践部分为生态规划案例及分析;研究部分为生态环境研究报告。本书的编写主要基于编者多年从事的生态环境规划、教学及“九五”、“十五”国家攻关课题和重点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全书集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方法、实践及研究的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相融性、互补性于一体。 本书可同时作为从事小城镇
本书从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现状出发,结合耦合理论,分别探讨了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风景旅游建筑与人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了耦合度评价体系,得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与手法,建立了风景旅游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对将来的规划设计实践与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广大风景园林设计师、规划师、建筑师、高等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师生等学习参考。
这本《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由赵慧宁和赵军编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 18章,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现代城市景观规划 设计与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美国自然 景观保护建设、顺应自然的景观设计、东西方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对 景观学科的影响、城市空间的产生与发展、城市景观的作用与意义、 城市景观设计基础、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城市街区景观设计、城市滨 水景观设计、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环境景观设计、大学校 园景观设计、闲置工业遗址景观改造设计、城市雕塑设计、城市公共 艺术设计、城市户外公共家具设计、城市色彩设计等。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适用于从事城市景观设计的专业人员、高校环境 艺术设计 以及景观规划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首先陈述了装置艺术的由来、发展和其介入户外公共空间影响城市景观的过程;而后提出了得到艺术化加持的景观也尝试引进装置化手法来进行景观构筑及景观设施等的设计,并就完成的优秀案例展开图文并茂的论述;同时,提及了新的装配式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对景观装置设计手段的增益,从而通过多条路径并进,阐释了景观装置这一具有开放性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容的概念:最后提出文化、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探索理 念,并进行了引入传统文化的智慧型交互式景观装置的设计初探。 本书适合从事公共艺术创作、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设计等行业的从业人员阅读学习,也可以作为环境设计、公共艺术、风景园林、建筑学、数字媒体等专业学生的学习参考书,还可以为城市建设管理者和市政建设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艺术化建设思路。
本书综合运用建筑遗产保护、城市规划、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及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历史街区市政工程技术的哲学理论、应用理论和工作方法。
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日照因子在城镇中已成为景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难题,作者在研究中综合利用仪器测定、数字模拟、数据拟合分析、植物健康判断、园林生态学理论及植物群落进化理论等多种技术、方法与理论,通过平台工具与计算机编程等手段,设计了基于日照需求习性的城镇植物及其群落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植物选择与配置工作的数字化、系统化及智能化目标,终解决了研究背景中所提到的难题。
本书为园林、景观专业理想教材,详细介绍园林景观学的各方面,全书共分三篇,分别为风景园林基础理论、风景园林师实践范畴、风景园林师的基本技能与技术,包含13章。
《实践生态学》一书将生态学核心概念介绍给了规划师、开发商、市民以及其他可能参与到规划建设人类栖息地的人员。这本书十分适合那些忙碌的土地使用专家和那些希望找到一本简洁而全面的生态学理论及实践著作的普通市民。本书针对在保护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创造健康、可持续的人类社区这一问题,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指南和丰富的信息。纵览全书,作者使生态学概念变得易于接受,即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理解其中内容。在表达核心概念时选取了十分简洁实用的语汇,并提供了大量的图表来辅助解释重要的概念。作者还出了思考题帮助读者练习如何基于生态学进行规划设计,并附有大量的生态保护实践资源。《实践生态学》一书会提高土地使用专家和市民们对于生态学的理解水平。它对于思考有关人类土地利用和它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相关问
本书对我国园林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丰富案例和优秀传统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梳理了自殷周至明清这段时期中国的风景园林发展历程,并在最后总结了我国山水园和园林艺术传统。《中国古代园林史纲要》《外国园林史纲要》两本书的前身最早是汪菊渊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建造园专业时,为满足教学需要编写的《园林史》讲义的一部分。该讲义分为两部分,即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园林史纲要"、第二部分"外国园林形式简介"。两本书反映了汪先生对园林史研究的要求。这两本书是中国系统全面地编写园林史教材最早的范本。
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案例研究,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方面开展研究并提出建议。本项目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人文与理工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等显著特点,对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造园心得(基础知识规划管理整修)》是日本著名造园师枡野俊明的著作,结合作者多年的造园经验和对庭园的感悟,详细介绍了日本庭园的基本知识、规划设计、管理和整修的要点,并结合实际案例,图文并茂地加以阐述。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园林专业人士的参考用书,也是日本园林爱好者了解日本庭园的实用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