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是承载中华文化神韵的靓丽名片,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苏州园林更是古典园林的精华,中华文化经典,世界文化瑰宝。天平山庄是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所建。主要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和白云古刹五个部分组成。各类建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亭台楼阁与青山绿水、奇石古枫融为一体,人文之胜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 本书以纸上走读园林的形式展开,按文化解读划分景区空间概念,以实地游览路线为导向,串联整座园林,极具参考价值。
郭风平编著的《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 系列教材)》按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和中国园林分 章论述,主要介绍了他们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园 林类型、代表性园林以及风格特点。中国园林体系是 本书的重点。 《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可 作为高等院校园林、建筑、旅游、园艺等专业教材, 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科技工作者参考借鉴 。
作者将自己多年来创作庭院作品的实践和心得,分别记录了下来,并从当今的视角审视当初,分享了自己亲自作庭和赏庭的无上乐趣。讲述了日本庭园的抽象和*之美,并且在讲解各个庭园作品的同时,还穿插讲解了各种造园细节和造园技巧,还将庭园与茶道、茶室联系起来,将庭园作为有生命的事物来审慎对待,打造属于庭园的永恒性特质。书中没有对传统的固守和坚持,而是充满了*性的造园方式的解析。这本集造园精华和赏庭心得为一体的小书,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作者造园和赏庭的态度、胸怀、技巧和乐趣,将有助于国内的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重森三玲的造园理念和精华。
本书是海外中国园林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书中介绍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历史与风格特征,中国和欧洲园林的对比,以及欧洲园林和建筑的中国风设计。埃莉诺 凡 埃德伯格将中国对欧洲园林建筑的影响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异国风格、怪诞风格和模仿风格。书中还有大量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园林风格的图片,实物所存无几,弥足珍贵。
本书精选著名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先生脍炙人口的美文,从“说园”“游园”“园景”“园趣”四个维度,概述中国园林艺术,解析传统造园工艺,品鉴园林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造型美、文化美和意境美。全书配以全彩插图及陈从周书画作品,既有深厚学养,又有诗情画意。
《中国寺庙通论》的作者王鹤鸣、王澄和梁红根据寺庙的不同性质,将寺庙建筑分列为九种,即书中九章予以分别叙述: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道教宫观、佛教寺院、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上述九类寺庙中,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和道教宫观是在中国本土生长建立起来的祭祀建筑,而佛教寺院、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则是从国外传入而建立的祭祀建筑。《中国寺庙通论》作者在寺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每个门类的寺庙的历史、建筑形态、表述意义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本书是一本专题性随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浅显流畅的文笔介绍了以成都园林为代表的川派园林。是迄今为止部集中而全面地展现川派园林的发展历史、文化积淀、艺术风格以及建造技巧的随笔精品。书稿详细介绍了川派园林的地理概况、文化背景,梳理了川派园林发展的脉络,详细分析了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新都桂湖东湖、罨画池、菱窠等名人纪念园林的造园艺术特色;着意介绍了建成仅十余年,“集中而巧妙地将中国古典人文园林的造园手法用东方美学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集大成园林——易园”,简要介绍了芙蓉古城、三利宅院、南阳锦城等现代园林式住宅小区的艺术特色。作者在历数前朝往事、古今变迁之中,在成竹于胸、娓娓道来之中,通过对四川园林具体艺术手法的分析、研究,挖掘其自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出造园中
《营造法式》是成书于宋代的建筑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古代很为完备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样本。它的面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水平已经达到很好状态。 《营造法式》全书36卷(现存34卷),共357篇,3555条,是对宋代以及宋以前建筑设计、施工的经验总结和完善。李诫根据自己多年各类工程管理的经验,并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制度,编撰成书,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成为当时的官方建筑规范文本。 书中附录的千余幅建筑、构件设计详图及装饰图样,既有助于对全书内容的理解,也便于今人建造仿古建筑时借鉴。
中国古代园林,是近五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艺术珍品。它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为终和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完美融合绘画、书法、诗歌、工艺诸因素,于有限空间内创无限意境,是一门要求极高的综合艺术。本书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和主要风格,图文对照,对园林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园林,是人和自然强烈互动之产物,代表造园者思想,以及人与土地、与自然融合变迁之历史。本书跳脱传统园林描述方式,切进人文的感动,依照岭南园林产生、发展、繁荣过程,循序介绍了余荫山房,可园,清晖园,梁园,明秀园,雁山园,靖江王府,谢鲁山庄等岭南著名古典园林,计百余处,并就园林文化、建筑之美、人文风情、历史民俗及造园者家族背景等,一一细说,期使读者得以管窥岭南古园林之浩大盛况,并进而成为畅游岭南各园林旧迹、回溯岭南古文化史之导引。
《筑苑 尘满疏窗: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拾碎》一书基本上是一些建筑文化的拾碎整理,在写作中着重于对建筑文化含义的探索,尤其是对一些非典型类型的建筑、构筑物,还有一些建筑物上重要而特殊的构造辅件,或一些消失、消解的古代建筑类型、名称及其文化进行了必要的整理研究,给予了较多的笔墨。 本书在编纂上采取了一种具有发散性或者类似建筑杂文性质的写作方法,在建筑文献中较多融入历史、考古、文学、绘画艺术及典故趣闻等多方面内容,使其更具有科普性、趣味性,增加可读性。在配图中也尽量多选用古籍文献及古代绘画中的图像,选用部分考古复原和测绘资料,少用或不用照片,以保持原始的古韵。
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体系,前者集中在北京,宏大而富丽;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以小巧,精致、淡雅、写意见长。 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圄,私家园林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4世纪的辟疆园。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两百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苏州园林擅长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中的山林”。 这些古典园林多是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同时亦有名胜园林、寺观园林,书院园林。这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本书包括风景园林师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注册风景园林师制度、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项目负责人、职业风景园林师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风景园林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从东西方自然观差异看风景园林发展趋势、国家公园及其影响、职业风景园林师的实践范围、如何创办成功的风景园林企业九讲内容。适用于风景园林专业师生及相关从业人员。
本书提炼出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园林、建筑部分加以描述,内容依据主要人物的住所院落划分,重点围绕大观园的园林布局、荣宁两府内主要院落建筑展开描写,涉及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主要人物的居住活动场所,作者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感。本书将园林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做了清晰的分析说明,在对《红楼梦》这本书中的园林建筑进行描写的同时,结合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建筑,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的差异和共性,并结合时代特点,引申到现代的园林建筑设计上来,一方面帮助设计师领会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工艺美,体会古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另一方面给红学爱好者打开了另外一个角度来研读《红楼梦》,即使是普通的大众读者,读来也会获益匪浅。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涵盖了景观印象、空间规划、土壤选择、植物配色、花草养护等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是可以轻松管理的优美庭院打造计划;第二章是被称为庭院的骨架,给人立体感的庭院树木的使用方法;第三章是打造缤纷庭院的花草种植方法;第四章是增加实用性和趣味性,彰显小庭院魅力的妙招;第五章是让小庭院四季鲜花满满、反复开花的方法。书中还配有丰富而精美的手绘图片和实景照片;植物图鉴方便读者查了解植物习性和选择、搭配适合自家庭院的花草。
本书是一本集理论研究和资料参考为一体的书籍。全书分为岭南园林概述部分和实例部分。前者系统地介绍了岭南园林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艺术风格、文化特点和构成要素,以及这些特点与环境和文化的关系,对园林的深层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实例部分以图片和文字资料详尽地介绍了在岭南文化圈内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福建、台湾五省两区220个一般公园、主题公园、古典园林、寺院园林、住区园林、度假区园林、风景区园林,宾馆酒家园林、滨水绿带的概貌,对每个园林的介绍不仅有景点和构成分析,而且有历史和文化分析,对园林历史回顾和园林创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中的重要转折期。此期不但在皇家园林之外,出现了士人园林、佛寺园林等新园林类型,还在园林本质上发生了重大飞跃,由秦汉时期的侧重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转向魏晋时代的作为陶冶情操、安顿心灵的精神居所。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审美为主题、以寄情赏心为旨归的独特精神气质和艺术风貌,由此逐渐显化和确立。《魏晋南北朝园林史探析/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论丛·天津大学社会科学文库》系统梳理此期园林发生转折性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因,同时参照后世相关实物形象资料,整理相关园林史料,分析魏晋和归纳南北朝园林在基本类型、整体面貌、文化内涵、审美意趣、创作艺术等方面的特征和创新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