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体例上不采用断代通史的写法,而是把园林的全部演进过程划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好处在于 源 与 流 的脉络较为清晰,前因后果较为明确,读者易于把握到中国古典园林即使在 超稳定 的封建社会的漫长而缓慢的演进岁月中亦非一成不变的情况。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 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陈从周主编。全书在结构上分为 名园鉴赏 和 品园杂识 两部分。上篇 名园鉴赏 由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纪念园林、寺庙园林、名胜园林五部分组成,重点介绍国内现存园林及园内景点;下篇 品园杂识 系统介绍我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与品园知识;后附中国园林历史大事年表。本辞典条目完整,内容详尽,是一本既有鉴赏价值,又具专业背景的实用鉴赏辞典,亦是园林艺术和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从古至今,园林都代表了独特的人文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这一题材,也一直令艺术家深深着迷。以绘画为主要形式的其他门类视觉艺术,不但对史上杰出园林的历史传承具有价值,也对未来园林设计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作者凡妮莎 雷明顿(Vanessa Remington)是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Royal Collection Trust)的高级策展人,她在本书中以300多张珍贵图片回溯了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东西方园林艺术的演变,并揭示了园林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意义。这些作品均为从皇家收藏中精选出的具有卓越价值和非凡美感的油画、木版画、素描,还有挂毯和珠宝,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从未公开过的藏品。 本书不仅是一场令人陶醉的艺术之旅,更是一首致敬园林之美的赞歌。
本书围绕 唐诗 园林景观 审美建构 展开,分析了唐代园林的景观化特征、景观体系建构和景观建构艺术,并对唐诗与唐代园林景观之间的审美建构关系进行重点呈现,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唐诗与唐代园林景观的诗意化、唐诗与唐代园林景观审美概念的形成等问题。唐诗,不仅具有重要的保存园林文献的史料价值,而且在园林景观审美建构中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这也正是唐诗美学功用的最佳体现。
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的逐渐复苏,中国传统文化也开始复兴,古老又迷人东方文化重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来越多人的关注,设计师们也更加关注东方美学风格的设计。 本书案例根据设计风格,分为自然东方、现代东方、禅意东方、古典东方四个章节,详细且深入地介绍了近30个案例,这些案例均是由国内一线景观公司设计的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本书案例新颖、图片精美、内容丰富,每个案例既展示了项目概况、设计手法、设计落地后的高清实景图,还展示了施工图纸。内容从设计理念到设计细节,再到设计总结,知识点多,参考性强,并随书赠送电子版施工图纸。
该书成书于崇祯七年。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与《园冶》并称 古代造园艺术双璧 。
作为中国园林的主要分支和重要流派之一,岭南园林一直以来为建筑史学和园林史学所关注。从研究对象来看,相关研究一般集中在不同时期的两大园林群体,即以现存四大名园为代表的传统园林及新中国时期出现的现代园林,前者主要关注岭南传统园林的造园意匠,后者主要关注新时期园林类型的多样化及创新思想的形成, 传统 经典 与 现代 创新 成为描述这两大集群的核心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是巨大的,以此为线索描述岭南园林的发展史有着显而易见的弊端,因为忽略了园林艺术变迁所蕴含的复杂、丰富的时间性、空间性及相应的文化结构,反过来也阻碍我们深入地理解岭南园林艺术的深刻内涵。 清末岭南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动岭南园林的现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清末岭
本书以不同时代及不同民族、地域为经纬,系统论述了旧约时代、古代、中世纪、伊斯兰、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勒。诺特尔式、英国规则式和风景式、美国、近代和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园演变历程。书中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在各章前有历史大事年表。全书的结尾附有中外术语索引、人名索引,和中外庭园、公园、建筑索引。
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其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练、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使人工创作合乎自然之理,获致天成之趣,使园林中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糅,达到天人谐和的境界,这也是中国风景式园林的灵魂。本书作者周维权,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在业界享有盛誉。书中选取周维权有关古典园林的一些文章汇集成册。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既回溯中国园林史,又阐发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下编着眼于名山风景区的园林,表达园林建设与自然山水协调、融合的理念。 中国自上古以来便利用并摹仿自然山水而造园,到唐代,写意山水的画理与造园实践相结合,渐成园林建造的章法。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随意又灵活,因园主居住、游憩之需而建置,在这众多的屋宇房舍间穿插山石花木,以折曲通幽的道路
截至目前,山西共有国保单位531处,数量傲居全国。山西古建筑占现有全国国保古建筑总数近五分之一,古建大省地位显赫。《山西古建筑地图》介绍了自北朝至近代各个时代古建筑的时代背景、建筑形制特征、附属建筑、现存状况等,并邀请古建筑专家对重要古建筑细部结构进行精彩讲述与点评,堪为本书一大亮点。本书将各时代、各类型古建筑标示于多幅地图中,使读者一目了然。本书具有一定的研究及参考价值,可作为一本山西古建筑的高级科普读物,也可作为一本游览探访古建筑的书。
本书是爱花人、植物迷都想拥有的花卉图鉴,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园艺经典,堪称中国版《世界园林植物与花卉百科》。 本书汇集观赏花卉、树木、多肉共计2600多种,近3000幅原色彩图均由作者王意成老先生提供。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本书增添了中国传统十大名花手绘图、栽培历史和相似花朵鉴别法,补充了世界各国国花专题页,升级了近年来大众喜爱的多肉品种。 本书由花卉百科切入,先讲授花卉分类、应用、繁殖、日常管理知识,再以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世界十种知名花卉、草本观花植物、木本花卉等的顺序展示各科属观赏植物。不同品种植物下设“识别”“养护”“用途”三个版块,除介绍植物形态和花朵、叶子特征,以及花瓣或植株的尺寸,还介绍植物在家庭、园林、交际方面的应用,针对植物景观设计和应用的难点和疑点,为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教
作者长期着迷于研究中国园林、山水画及其与建筑的关系,并用绘画的方式研究建筑,近两年来画了大量独特精美的 建筑山水画 ,在豆瓣等网络平台具有颇高人气。本书是作者次正式集结出版的画作《幻园》的第二版,《幻园》版销售状况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本次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改进装帧方式,预期也可获得良好的市场效益。
本书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特点、园林之美,利 用大量的园林鸟瞰图、园林剖面图、建筑立面图和照片,辅以简明扼要的文 字说明,让读者在欣赏丰富的园林图像的同时,了解中国园林的历史、特征、 要素、组合规律、园林建筑的特点,在轻松的状态下获取更多的信息与知识。 本书以园林类型为线索,主要分为造园史、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民间景观 园林、园林建筑、园林设计、园林意蕴七大部分,适合园林艺术爱好者,园林、 环艺等专业的学生、初学者阅读。
中国园林源远流长,苏州古典园林更是名扬天下。尽管有关古典园林方面的书籍较多,但由于相关造园理论分散在各类著作中,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更由于近些年西方景观理论的盛行,导致中国古典园林的学术地位逐渐减弱。 本书以《园冶》、《闲情偶寄》、《江南园林论》、《苏州古典园林》、《江南园林志》、《说园》等经典著作为本,梳理其造园理论,构建完整造园理论体系。结合苏州古典园林遗存,利用电脑技术进行空间分层研究,分析其空间组织及造景的手法,图文并茂,试图创作一部理论体系完整,图面美观,符合时代阅读和审美需要的著作。 本书适合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尤其适合作为考研学生的备考参考书。
在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的星河中,莫伯治院士无疑是一颗耀眼名星。他从1958年到2003 年,一直潜心钻研,将心血倾注于园林研究,铸就这部经典著作。 书中,他对古典园林的剖析丝丝入扣,带领读者穿梭于昔日旧园;对当代岭南庭园的发展见解独到,清晰指引设计方向。其创作实践与思维的回顾,更是珍贵的经验宝库。 他与夏昌世教授合作的 岭南庭园 一文,堪称庭园研究领域的 传世宝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莫伯治先生关注到鲜为人知的行商庭园历史。这段 古代史不管,现代史也不管 的园林断代史,融合了中原园林底蕴与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大胆探索中西合璧,却长期被低估。而莫伯治先生的这本书,恰似一把钥匙,试图打开行商庭园尘封的大门,让这段园林历史重回大众视野,为岭南园林研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动作:功能性动作系统:筛查、评估与纠正策略(FMS、SFMA理论和应用详解)》通过生动、简洁和明确的阐述,说明了回归基础运动具有怎样的全新意义。 在《动作 : 功能性动作系统:筛查、评估与纠正策略(FMS、SFMA理论和应用详解)》中,作者格雷·库克(Gray Cook)跨越了康复、体能训练和健身的界限,为健身和康复专业人员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训练模式和沟通语言。在这种模式下,健身和康复专业人员可以协同工作。通过动作解析和观察婴儿在学习走路、跑步和爬行时所采用的自然发展方式,格雷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运动学习、纠正性训练和现代健身训练。 你将学到的发现、经验和方法: 如何检查和评估运动质量 如何通过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确定障碍模式 临床医生需要了解的关于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FMA)的内容 何时应用纠正策略,以及如何决定使用哪
中国造园艺术对西方的影响,时间之久,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是少有的。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中国园林可追溯至马可 波罗蒙古帝国的游记。他所描述的园林类似于欧洲人想像中的伊甸园。从16世纪开始,欧洲和中国之间的永久性交流形成,耶稣会传教士和旅行者用信件和回忆录记载了他们对中国园林的赞赏。18世纪时,欧洲人对中国风格的推崇达到了*,中国园林艺术观念已实实在在地渗入西方文化品位的核心。由于贸易不平衡等实际问题引起的紧张局势,18世纪对中国园林普遍的欣赏在19世纪终结了,但影响并不会消失。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 但其后在西方文化中已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中国文化的烙印或者说中国文化参与了西方文化传统本身的形成 。本书收集了近6个世纪研究中国园林的西方人的大量文本,并附有大量注释。其中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和文学类型
《乌有园》第五辑共收录21篇文章。“开卷”篇收录的曹汛先生《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此次出版经过细致校订,修正了过去若干已发表版本中的文字谬误,并优化了注释,以更好地呈现原文风采。“研究”篇收录6篇文章,主要着眼于“技艺”的方法层面展开论述,其中《非空非非空》一文将复杂空间生成的方法于对“剖碎”概念的探讨相结合,见解尤为精彩深刻。“作品”篇聚焦“技艺”的营造层面,共收录董豫赣、王欣、钱晓冬/沈旸、金秋野6的大小作品12件。“赏玩”篇重点关注工具,通过历史考证与田野调查,将传统木器制作中的重要工具进行全方位呈现。“教学”与“专题”篇中的文章延续了前几辑的基调,各自展示出笔者独特的教学或研究方法论。第四辑收录的《一方池鉴》一文也在本辑中得以完整收尾。第五辑在整体装帧上也作了
1.含括4大流行庭院风格,新中式风格、现代简约风格、现代自然风格和混搭风格。2.从千余套图纸中精心遴选的50+套方案,南北各地均有收录。可以根据需求筛选类型并直接采用,性价比高。3.每套方案中,既有花园面积、工程造价、施工周期等详细信息,也有平面、立面、剖面、节点和大样的多方位展示,还有铺装材质、植物配置、小品、构筑物和水电处理的具体参数,应有尽有。4.随书赠送所有案例全套PDF施工图纸和CAD源文件,扫码即可下载。节省大量画图时间和建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