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四章,教材按照介入放射学的应用范畴分类进行编写,即介入治疗放射学和介入诊断放射学。力求简洁、实用并适当增加插图数量,调整各章节字数比例,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章介绍国内外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简史、常用的医学影像导向设备、常用器材等。第二章重点介绍常用的操作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步骤、并发症等。第三章介绍介入治疗学在临床学科中的应用,以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特征分类进行阐述,其后又分别介绍其在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肿瘤样病变、椎体及椎间盘病变中的应用。第四章介绍介入诊断学,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术和血管造影诊断。在内容编排上,学习目标设在每章的开始,不仅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内容归纳掌握重点,也便于教师讲授时参考。各章后设有思考题,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去分析和判断,以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
本教材的特点是从辐射发生的*基础、*经典的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的理论出发,阐述放射线的产生原理;放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放射线在人体中产生的生物效应;国际辐射测量委员会ICRU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规范制定的辐射量和单位及测定方法等;一直延伸到目前仍在不断更新、不断应对时代需求的放射防护法律法规范畴,是集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和监督机制于一体,贯穿知识纵向和应用横向范围较广的一个体系。这种基础与前沿同时并重的专业特征要求我们尽可能拓宽知识广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完成培养相应专业合格的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主要内容:1.放射线是怎样产生的,介绍原子核内与核外产生射线的种类、特征和衰变规律;2.射线如何与物质作用并产生怎样的生物(损伤)效应;3.描述电离辐射的特征量和单位,以及电离辐射的
微核试验是检测外来化合物对染色体损伤作用的重要方法,也是监测职业暴露人群遗传损害的重要指标,已在外普遍应用。本书共十一章,详细介绍了微核试验的原理、微核形成的动力学,以及在小鼠红细胞、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人上皮脱落细胞、大鼠肝细胞、植物紫露草等检测材料中的应用,并提供了详尽的试验方案。最后3章介绍了微核对非整倍体的检测,微核的流式仪和图像的自动化检测研究进展。附录中收录了化学诱变剂中、英文(拉丁)目录、标准微核试验方案等。 本书由中、日、德、瑞典等国数名长期从事微核研究的专家共同撰写,可供卫生毒理、卫生防疫、环境科学、预防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与技术人员作为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工具书使用。
本书为《今日临床丛书》的一个临床专科分册。按照丛书的整体要求,本书以疾病为线索,着重介绍相关疾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术前准备、操作技术、注意事项、并发症、预后评价及进展,同时对疾病的诊断思路与常规治疗作相应介绍,而对其他基础与理论知识只作简要叙述,甚至省略。至第五章以人体部位分类进行介入相关疾病的诊治介绍;第六章专门介绍一些特殊的介入技术;第七章病例分析是本书的特色,介绍的病例均有特点,最后分析作者的经验与体会。 本书侧重临床实用性、新颖性,密切关注相关学术动态,主要面向高年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以及临床研究生,对关注介入放射的其他学科医务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在1983年和1992年先后出版的两版《放射毒理学》基础上,结合*科研进展和教学实践经验,作了较多的增删和修改,尤其增添了分子放射毒理学方面的内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放射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及原理。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篇,共14章。总论内容包括概论,放射性核素生物动力学,放射性核素内照射作用的机制、特点及影响因素,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的损伤效应,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监测、诊断与危害评价,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医学处理,放射毒理学在制定辐射防护标准中的应用,放射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各论中论述了铀及铀系主要核素、钚及超钚核素、钍、裂变产物、氚以及医学上常用放射性核素的毒理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医学院校放射医学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放射生物、放射医学、辐射防护和核医学工作者以及其他相关
医疗质量是医院永恒的主题,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规范各项操作是医疗质量的根本保证。2004年,我院临床各科专家教授集思广益,编写出版了《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系列丛书(以下简称《常规》),深受同行欢迎。《常规》面世7年以来,医学理论和临床研究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并逐步成熟,同时也应广大医务人员的热切要求,对该系列丛书予以更新、修订和再版。 再版《常规》丛书沿袭了版的体例,以我院目前临床科室建制为基础,扩大了学科覆盖范围。各科编写人员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方法、严格的要求)的作风投入这项工作,力求使《常规》内容体现当代协和的临床技术与水平。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放射治疗、核医学和放射剂量学设备分技术委员会(SAC/TC l0/S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肿瘤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焦春营、张新、戴建荣、李明辉、勾成俊、吴吴。
本书共12章,章主要介绍了CT诊断的相关基础。第2至0章着重阐述神经系统、五官与颈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与关节、四肢及脊柱、心脏与大血管、后腹膜间隙及乳腺的正常、常见异常和常见疾病的CT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思路。2章对CT介入和CTA的临床应用进行了介绍。 本书内容系统,文字简练,注重实用。每一疾病均附有质量上乘的图片。图片注视详细,图中标记醒目宜辨,可读性强。适合影像科医师、医学影像专业学生以及临床医师学习参考。
医学影像物理学的一个学科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十分突出。书中讲述各类医学影像的内容都分成两部分,即物理基础及成像过程,实际上后者是前者的应用,所以讲授或学习中一定要两者联系起来。此外另一特点是书中涉及的物理知识非常广泛,甚至超出了大学基础物理学所讲述的范围,从经典力学的旋进到近代的原子核物理中的核反应都是医学影像物理学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讲授者能帮助学生预先了解这些知识,学生也应主动去预习、查阅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讲授者及学习者应从书中内容体会和把握现代医学影像发展的趋势: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以表现快速的生理、生化过程;从以形态学信息为主的图像向表现出更多的功能性信息图像发展;从图像的定性化诊断向定量化发展;从只能反映器官和组织的低层次的宏观信息向能反映深层次的分子水平的医学
本书系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安全防护与管理方面的专著,内容包括辐射防护基础知识、辐射危害与防护原则及标准、放射性核素的代谢与危害、开放型放射实验室的安全防护与管理、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和处置、放射性污染的洗消和医学处理、辐射监测设备及其应用、辐射监测与评价、相关法规和标准,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安全管理中的一些实际技术问题。内容较全面、具体。可作为放射性同位素工作者上岗前或定期培训使用,也可作为辐射监督、监测人员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在教学、训练和实际工作中的参考书。
《放射科诊疗管理与质量控制》中从放射诊疗中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放射科的医、技、护等科室人员管理,诊疗设施及设备配置标准管理,到各种影像学诊疗实施各个环节规范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内容全面,联系实际,是一部难得的学科管理专著。
本书包括现代放射学的所有内容,叙述简明扼要,文字精练,深入浅出,便于查询,也利于系统学习。全书分五篇及三个附录,囊括了现代放射学的各种检查、诊断治疗。计有X线、CT、MRI、超声、核素成像的基本原理;上述各方法的技术、适应症及禁忌症;各系统疾患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常用疾患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介入性放射学。三个附录即影像学正常数值;常用造影剂以及影像学中的英专用术语。本书除用文字叙述外,还配以一定数量的图表,以便读者易于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