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是中医脉学专著中的一部名著,为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所撰。刘文龙编著的《濒湖脉学白话解(第5版)》由七言脉诀和四言举要两部分组成。用歌诀形式,依照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的次序,具体表述27种脉的形状、部位、频率、节律特征等。全书以韵语文体编成歌诀,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是初学中医脉学的入门读物。由于所著用韵语文体,文辞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深受读者欢迎,屡印不衰,已成为经典中医歌诀白话解之一。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我社对《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进行了多次修订,现已至第5版。本次修订在4版基础上,更为详尽地进行注释、语译,以期准确反映原文主旨。《濒湖脉学白话解(第5版)》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是现代研究脉学不
本书作者积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体会,从临床实际病例入手,阐释了中医理论、四诊、治则、方药运用等在学习和掌握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治疗西医病疾时如何运用辨证治的理论与方法。书中结合病例,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会中的精髓进行了论述。作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所述源于临床,高于临床,从临床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深入副省长出,融会贯通,是病案教学中难得的生动而丰富的教材。书中对学生运用辨证论治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辨证论治理论水平和临床效予以阐发。 焦树德老先生是全国著名的中医专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著作在读者中有深远的影响。本书于20世纪80年代曾于《中级医刊》连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后又集印成书,多次重印。本次又予重刊,以满足读者的要求。
冉雪峰老先生,是中医界著名的老中医,有50多年的临床经验。他不但结合中医理论深入地分析病情,而且能够不断发挥个人对于中医学术的见解和独到的治疗方法。这部医案,就是冉老先生儿十年来临床经验的重点记录,包括内、外、妇、儿四科医案71篇。这些治疗经验对于中医临床工作者,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赵绍琴为三世御医之后,又师事京都名医汪逢春。作者将家传师授所得,结合其60余年临证经验,编成此书。全书据病立法,方随法出。共介绍治疗内、妇、儿(57种病证)及温病的404种治法。诸病以内科为主,理法方药齐备。每病之下各出治法若干,如消渴一证列有治法7种,其后方随法立,药因法用,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重视立法、依法疗病的学术特色。作者临证不套用前人之方,书末所附8首丸散膏方即作者多年临床治疗慢性病的有效之方。该书可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学习参考,对中医教学及科研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收选了我国中医界著名学者李今庸教授刘中医古典著作研究论文21 篇,内容涉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等有关成书考证、篇解、析疑、疏义、方考等,体现了作者在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方面深厚的功底和中医文献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造诣。这些文章大多发表过,受到同道的推崇。此次重刊,对从事中医文献理论研究与中医教学人员将大有裨益。
本书以中医妇科临床实践为主,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诊法,按 四诊 、 辨证 两个部分编写,特点在于看得懂,用得上;中编为证治,所列各证都是妇科常见病,治法用之有效,特点是临床治验的写实;下编为方药,筛选精当,特点在于随症灵活运用加减。 全书内容深入浅出,既汲取了当代各家名医的治疗经验,又融入了作者多年实践的体会,颇切实用。可供中医及西学中医师学习参考。
章太炎先生是近代国学大师,其所著《章太炎医论》(原名《猝病新论》)对中医学术的独到见解,实为难得的佳作,为广流传,故收在本丛书之中。 全书共收论文38篇,内容包括:关于医学理论问题的商讨(如五脏附五行无定说)、学术研究(如论经脉和三焦等)、病症的论述(如伤寒、温病、杂病等)、古典医书和古代权衡量的考证等。并在这些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个人见解,取精用宏,融会贯通,所引文献广博,论述精辟,严谨,对中医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原名《猝病新论》,曾于1938年出版过。1957年出版时经校勘后,除对个别衍文、论字加以修正外,其他一切从旧,未予改动。本次出版,仍宗其原貌。
本书收选妇产科常见病症54种,简明扼要地论述其病因、症状、治法、方剂、方解等内容、并于每病症后加了 按语 ,体现了作者多年从事妇产科临床实践的经验和体会。钱伯煊老先生为近代著名中医志家,尤擅妇科,对保胎与不孕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疗效显著。本书与其所著《钱伯煊妇科医案》,堪称姊妹篇,二书合参,能较全面地领会和理解钱伯煊老先生妇产科临床方面的学术思想。
《内经类证》是著名中医秦伯未先生研究《内经》病证的专著。作者基于 《内经》有是病,有是症 的观点,对《内经》病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 《伤寒论》叙列, 多本《内经》,并将《内经》病证分为50类,列35余证,附条文1200余条。作者条分缕析,探本求源,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很有帮助。 本书出版时仅对目录与标题进行了编辑处理,其余均未改动,以保持原书原貌。
本书分为陈氏生平和学术源流、学术思想探讨、治疗经验选介、医论拾要、医案选编5部分。 陈氏早年弃儒学医,深得《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奥旨,学验俱丰,长于时症,擅于调理,用药很有特色。且门人甚众,在中医界很有影响。 本书有论有案,是陈氏多年从事临床经验的总结,很有参考价值。
全书共8章35节,分列望诊纲要、问诊纲要、闻诊纲要、按诊纲要、检诊纲要、切脉纲要、总括六诊纲要、辨证纲要。何氏根据儿科疾病诊断特点,将四诊扩为六诊,颇有独到之处。书中所述,均用四言韵语,便于诵记。何氏出身中医世家,精通医术,学识广博,对于儿科病证,研究颇深,本书即体现了何氏精遂的理论与丰富的诊疗经验。书中所涉西医知识,虽有生硬之嫌,本书也不失为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文献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她就诞生在中华大地上。《易经》有多个不同的传本,据《周礼》记载,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因《连山》《归藏》已亡佚,流传至今的《易经》一般是指《周易》。今所见到的各种不同传本,除卦序排列不同、爻辞有异之外, 经卦为八,剔卦六十四 的数目都是一致的。 人们常说的《周易》包括《经》和解经的《传》两大部分。六十四卦的卦辞与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称为《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脉》《序卦》《杂卦》为《易传》,是后人对于《经》的阐释,共七种十篇,又称《十翼》。 周文王主编的《周易》博大精深,弥纶万有,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是古圣先贤经邦济世之书,
《崔真人脉诀》,又名《崔嘉言脉诀》《崔氏脉诀》《紫虚脉诀》,为崔嘉彦撰。本书以《难经》的浮、沉、迟、数四脉为宗,风、气、冷、热四气主病,简述了脉象的生理、产生脉搏的原理、正常脉象切脉方法、脏腑定位以及常见病脉等有关内容,提纲挈领,以简驭繁,简明扼要,以四言韵语形式写成,共 682句,每句4字,共2728字,分为若干自然段。这本由胡方林和刘仙菊校注的《崔真人脉诀/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以王肯堂《订正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收载的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步月楼梓行映旭斋藏本《东垣十书 脉诀》为底本。
本书是一本初学中医的参考读物。 为了使初学中医者对中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的了解,本书按中医的体系,分为理、法、方、药四个部分,依次叙述中医的基本理论、生理、病因、诊法、治疗法则,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组成运用等。由于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使读者在学后对中医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特就中医的医疗特点“辨症论治”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供目前一般初学中医者作为入门读物之用。 本次出版,对书中“辨症”、“某证”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学习中参考。
《医学三字经》,清代陈修园撰。全书为三字一句的歌诀,主要根据《内经》等重要经典医籍所述,吸收各医家重要论述并结合个人体会附以小注写成。 内容包括医学源流,内、妇、儿科常见病之证治,常用方剂,阴阳,脏腑,经络,运气及四诊等。是陈氏为初学者便于记诵,便于识途而作。全书从源到流,对历代名家名*的学术特点及临证诊治纲要,作了高度概括。其中也不乏新鲜论点,如以 存津液 为伤寒全书之宗旨即为本书提出。
本书据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柯氏原刻本整理。 全书分上下两卷。卷上首先提出了虚劳之脉法,接着叙述了治虚之三本、二统、六因,然后从脏腑论及证、治、防、护及易于混淆诸证的辨疑。卷下主要介绍了虚劳本治方二十二首及治虚药讹一十八辨。汪氏学术上宗《内经》,对历代名医大家,如丹溪、东垣、立斋等,从其说而不泥其说,独善治疗虚劳病。 本书全面总结了汪氏多年治疗虚劳病的临床经验,其所论及的治法方药对当今中医临床颇有启发。本次整理新增中药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濒湖脉学》为明 李时珍所*。全书不分卷,后附宋 崔嘉彦所* 四言提要 及诸家考证《脉诀》之言。全书共记述了27种脉象,是在《脉经》24脉基础上增加了 长 、 短 、 牢 3种脉象。以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的歌诀形式为表现方式,便于诵习,是学习脉学的**之书。
温病学是中医学经典课程之一,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自明清时期形成独立学术体系以来,温病学的独特辨证体系和治法方药不但指导急性传染性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而且已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临床学科中的热性证候的辨治中,并在现代中医急诊医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本书为学习、掌握、记忆《温病学》的便携手册,书中涵盖了温病学的主要内容,并且强化了温病学原著的背诵记忆内容。书中描述提纲挈领,简单扼要,并将易混淆的概念知识作对比,便于理解和记忆。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作为现存*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 七情和合 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权威的医书。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本集记载了黄文东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当家人或身边人突然出现晕厥、昏迷、休克、抽搐等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打完“120”急救电话后,我们是不是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除了心肺复苏法、海姆利克急救法等西医急救措施外,还有源远流长的中医急救措施。本书根据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部分急症,如中风、心绞痛等,选编了一些简明易学、安全效捷、经济实用的家庭中医救急方法,帮助大家了解和掌握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中医急症救急方法,以便遇到突发情况时能正确及时应对与处理。
本书为《景岳全书》卷四至卷六,属脉法著作。精选了先贤脉法、脉义精华,并切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对脉诊的看法。分为《内经》脉法、《难经》脉法、通一子脉法、诸家脉义等。
傅山编*的《傅青主女科》系一部颇具临床价值的妇产科专书。全书二卷,又名《女科》,论及妇科杂症80种,方83首,2法。对妇产科的常见病证,如各种带下、血崩、经期疾病、妊娠和产后诸证等,论述简要而具有创新性。本书*大特点为,临证重视肝脾肾三脏,治疗重在培补气血、调理脾胃。理法严谨,药简方效,较之其他妇科*作,确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