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 十三五 规划教材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是系统讲授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材,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精神、经络、病因和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相较于上版教材,本教材突出了引导性和启发性,每章开篇专设导学部分,内容包括引言、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名词术语,让读者带着问题和重点展开学习。在每章篇末增加知识拓展,围绕本章内容推荐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和论文,突出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时代发展和特色。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不仅能为本科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且也是爱好中医药学的国内外人士学习和掌握中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入门教材。本教材适用于中医学(包括养生康复、中医营养学、全科医学
《中医歌诀白话解丛书:医学三字经白话解(第4版)》系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所著。该书总结了陈氏的医学经验。全书用三字韵语文体写成,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是初学中医者的启蒙读物。 由于所著用韵文编写,文辞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医学三字经白话解》,深受读者欢迎,屡印不衰,已成为经典中医歌诀白话解之一。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我社对《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书进行了多次修订,现已至第4版。本次修订在3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白话解内容,力求译文更加准确反映原文主旨。在临床病证部分的“按语”中,新增“病案举例”内容,并详细列有参考文献,所选内容均为现代名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内容完整,记述详尽,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以期使读者能够从中
本书是清 吴瑭(鞠通)所著,为明清医学中 温热 学派的名著之一。 本书共有六卷。卷首引证《内经》经文,冠以原病篇。前三卷据金 刘河间 三焦分治 的方法,系统地把温病分上、中、下三焦三篇,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卷四为杂说是讨论有关温病的学理,卷五为 解产难 ,卷六为 解儿难 ,都是结合温病的理论来讨论产后调治以及小儿惊风、痘症等。 由于本书所有论据和治疗方法,都是明清以来医家的实践经验,颇切实用;本书中所创制的一些方剂如 桑菊饮 和 银翘散 等至今仍为中医所广泛应用,因此,本书是学习和研究祖国医学,特别是研究温热病所不可少的参考书。 本书系据问心堂本排印的,并据别本增补了朱武曹氏评,及秋燥胜气论(附法八条,方六首)。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现存*早的中药学专著,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分上品、中品和下品。
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附篇,论述了温病的两大类型,即温热病和湿热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以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以卫气营血辨证为 横 ,论述温病传变层次;以三焦辨证为纵,论述湿热病的传变途径。全书内容提纲挈领,纵横明晰,引用文献丰富、精当翔实,理法方药赅备,附案多为著名老中医赵绍琴教授的治验,很有参考价值。因此,本书是学习温病的重要参考书。
陈潮祖先生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教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其学术代表作为《中医治法与方荆》。他一生以求实、求真、求新为追求,以方剂研究为依托,以临床实用为立足点,对中医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潮祖临证精华》以“人生精华篇”,“临证精华篇”,“医话、医论精华篇”,“病机、治法、方论精华篇”四个篇章,对陈先生的人生风范、学术成就、临床诊疗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尤以突出其临床诊疗经验为重点。 “人生精华篇”主要介绍了他洁身自好、刚直不阿的正直人品;惜孤怜贫、扶危济困的慈悲情怀,孜孜以求、谆谆以教的治学态度和名师风范。“临证精华篇”主要介绍了他对咳嗽、水肿、紫癜、暴盲、暴聋、暴哑等病症辨证、用药的诊疗经验。“医话、医论精华篇”主要介绍了他在疑、难、顽、怪病症诊疗过程中
在脍炙人口的《经方实验录》中,有一段诵读《伤寒论》的生动场景: 明窗净几,焚香盥手,恭展《伤寒论》,凝神细读。 恍然见标题曰: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数大字。 窃谓在此寥寥数字中,仲圣垂教之精义,仿佛尽之矣。 仲圣在千百年前之昔日,以此法治病, 既至京师,为名医,于当时称上手。 吾人在千百年后之今日,以此法治病,亦 用之多验 ,与昔几无以异。 推而广之,后人在千百年后之他日,以此法治病,亦必效如桴鼓,与今日无殊。 当代《伤寒论》教材、《金匮要略》教材,乃是根据《伤寒杂病论》原文,进行 打散原文,重新组合 的按证分类。因此,每个学习伤寒、金匮的中医学子,都需要一本《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原顺序的白本。这就是我们出版本书的初衷。以期读者在心无旁骛、反复诵读之中,能够开悟仲景医圣的 字外
任应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本书是根据任应秋1976年为《黄帝内经》研习班所作的讲座手稿整理而成,此稿的内容并不在讲解《黄帝内经》原文的具体内容,而是提出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首先要明确的一些问题。具有拓导性质。主要内容包括:《黄帝内经》的文献渊源、成书年代,引用的古代文献,校勘、注疏,分类及《黄帝内经》的专题发挥、学术思想、理论体系,以及怎样学习《黄帝内经》等。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任应秋毕生研习《黄帝内经》的心得,而且是从中医学的角度对《黄帝内经》学术的梳理和历史研习《黄帝内经》文献的总结。是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系中医临床丛书之一。该丛书畅销十余年,累计数百万销量,久居图书畅销榜前列。所选医籍均为精善底本,为读者提供精确的原文。《诊家枢要》由元末著名医家滑寿编撰,1卷,19篇。全书首先记载了枢要玄言、左右手配脏腑部位、五脏平脉、四时平脉等脉法基础;其次又从浮、沉、迟、数、滑、涩六脉提纲,举、按、寻持脉之要等论述临证脉类;最后介绍脉象统会16种脉象以及歌诀。《濒湖脉学》篇幅短小,要言不烦,贴切临床,是一部流传很广且颇有影响的脉学著作,在中医诊断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次整理以明刻《明医指掌》附刻《诊家枢要》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以及《素问》、《脉经》、《景岳全书》等重新整理,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本书是《中医火神派探讨》之第二版,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郑钦安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归纳了火神派的主要学术观点。具体内容包括火神派源流概述、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火神派研究的现代意义、附子用法综述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中医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部分,古今中医工作者对舌诊都是非常重视的。临床实践证明,舌诊在诊断上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对温热病的诊断上,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文献中关于舌诊的资料也是非常丰富的,很早就有了舌诊的专书,历代医家也都曾经不断整理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然而,有关舌诊的资料大多散见各书,而且文字也比较深奥,至今尚少比较系统全面适合于现代临床医师阅读的专书。为此,我们搜集了有关文献,参合临床体会,通过分析归纳,用通俗语言编写了这本《中医舌诊》。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将有关舌诊的知识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述,既利于初学者学习,也便于临床医师们参考。
《长沙方歌括》为清代陈修园所著。聂惠民等编著的《长沙方歌括白话解(第3版)》中将《伤寒论》中113方的辨证要点、功能主治、方药组成、剂量等内容以歌诀形式编写,便于诵读记忆,是学习经方的入门读物。但因所著文辞过简,难以深悟,故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 90年代出版了《长沙方歌括白话解》一书。 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故对《长沙方歌括白话解》一书进行修订。《长沙方歌括白话解(第3版)》以突出实用性为宗旨,进一步完善白话解内容,以更准确反映原文主旨,同时精减繁琐文字,做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便于读者学习掌握。 本书可供中医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书种室歌诀二种(第9辑)》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程门雪结合读书心得和长期临床实践经,验,为便于学生学习领悟而编著的歌诀,全书以《伤寒歌诀》为主,另有《女科摘要歌诀》和《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程门雪师从名医汪莲石,深得老师的青睐和心传,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尤其对伤寒、温病学说有深邃的理论造诣。博采古今,熔经方、时方于一炉,善用复方多法治疗热病和疑难杂症,用药以简洁、轻巧、灵动见长。所编歌赋虽为辅导课本,但其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和应用,故其 门弟子珍比珠玉 。正如国医大师张镜人在其序中所说: 撷医论之菁华,汇方药之分析,于 古书则研求古训,于后人书必分别疑似 且去取审愧注释明白,章句简练,音韵和谐,堪称歌诀上乘 。 该书由国医大师张镜人
阴阳五行,可分为 阴阳 与 五行 ,然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五行即由 木、火、土、金、水 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播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中医各科技好基础。如果不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其他各科,都是无法学习的。所以,中医学的各个行业,都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主干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份。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本教材中,将分别予以详细论述。
《金寿山温病学讲稿》广征博采,脉络分明,上溯《内经》、《伤寒》,下贯明清各家,间参他个人心得,内容既十分丰富,又切以实用。
本书是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为蓝本,采用歌诀形式,概括了该门课程的内容精要,并以注释形式囊括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全部内容,言简意赅,便于理解记忆。本书执简驭繁,荟精萃要,朗朗上口,使人乐于习诵,便于记忆。本书可作为中医院校本专科学生的应试助学参考书,对于刚步入临床的初级医师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作者黄煌是长期从事中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的我国知名中医学者,在经方医学、中医学术流派等方面做了颇多研究。本书《经方的魅力 黄煌谈中医(第2版)》汇编了他关于中医与经方的部分讲稿、论文、论述及谈话实录,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经方医学的特色与学习研究方法,经方家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及学术经验,中医学的特色与发展等方面的见解,文笔流畅,视角新颖,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用价值。 《经方的魅力 黄煌谈中医(第2版)》适合中医临床医生、教学人员及各级各类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参考,中医爱好者也会在阅读后进一步了解中医和经方。
《脉经》为晋?王叔和撰,成书于公元210-259年之间,是中国现存早的中医脉学专著。王叔和,名熙, 性度沉靖,尤好著述,博通经方,精意诊处,洞识修养之道(宋?林亿等进呈劄子语) ,他利用做太医令时搜求的各种脉学文献,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脉学方面的论述,旁征博引,采摭群论,然后根据自己的临床体验,按照 百病根源,各以类相从 的方法,若网在纲,依类编排,精心梳理,终于完成了《脉经》这部伟大著作。全书共十卷,九十八篇。卷一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卷二、卷三则以脉合脏腑经络,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异同,作为治疗依据;卷四诊四时、百病死生之分,并论脉法;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卷六列述诸经病证;卷七至卷九讨论脉证治疗,其中卷七以伤寒、热病为主,卷八为杂病,卷九为妇产科、小儿
本手册是姚梅龄教授基于对其父亲姚荷生的遗稿《症候简释》《伤寒论症状鉴别诊断学》的整理,并结合自己近50年的临床经历总结而作,将《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汗症这一临床现象分为通身汗、局部汗出、无汗、其他种类异常汗出、异常汗质、异常汗色、汗气(嗅)异常七大类别,简洁明了地阐释了自汗、常自汗出、大汗、微汗出、濈然汗解、汗出不彻、但头汗出、额上汗出、汗出剂腰而还、四肢不得汗出、无汗、盗汗、先烦汗解、战汗解、郁冒汗出、目合则汗、黄汗等42种汗的概念、主要病因病机、汗出机理、病因病机鉴别以及病种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