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淋巴结结核病的专书,内容包括中西医淋巴结结核研究发展简史、免疫系统发生学、淋巴系统解剖学、淋巴结生理病理学、淋巴结结核的中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辅助诊断、治疗,并分别阐述了不同部位的淋巴结结核病,包括颈部、腋窝部、腹股沟部、纵隔、腹腔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特殊人群淋巴结结核、结核性溃疡及窦道的诊断、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术后并发症诊治及预后、康复护理等。在治疗方面,尤其注重中医外治法及外科手术学。 本书的编写综合了文献,总结了历代医家对于淋巴结结核诊疗经验的详细阐述,衷中参西,图文并茂,并选取名医验案,极大丰富了肺外结核、中医疮疡病、肿瘤病学研究的内容。
本书基于循证医学和神经科逻辑思维方式,从症候神经定位中提供一种临床推理过程,又可以按照临床遇到的最突出症状和检得的重要体征,按图索骥地搜索出一系列比较可靠的定位方向,通过主要症状和体征即症候,进行树状定向和链式神经定位的搜索,经过著者临床中实践验证,再总结归纳,在理论层面进行创新性的中西医结合尝试。 本书参考国内外相关专著和期刊论著,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影像学、实验技术、治疗学、预防学等方面对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症候定位诊断进行阐述,兼顾少见病和疑难病,并补充一些新概念。本书首先论述了中西医医学神经内科定位的历史﹑思维的碰撞和重构。继而以临床常见症状或重要特殊的体征为体例,以症候为推手,开展中西医结合探讨,运用现代神经病学的科学知识,来理解和阐述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内
危重症医学是一门在重症监护病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学科。鉴于危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专业、权威著作不多,以及缺乏统一的临床规范的现状,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伟、上海市医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陈尔真、上海市医师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诸杜明共同倡议,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多家附属医院,以及上海市属多家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专家与相关学者团队,历经多年时间的编撰,经反复推敲,打磨润色,几易其稿,合力完成了业界S部危重症现代中西医临床诊疗学专著。全书回顾了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症的理论基础,详述了危重疾病的中西医病因病理、诊断鉴别与临床治疗方法,提炼了中西医协同诊疗的思路与要点,总结了危重症疾病监测与
连院长主编的《中西医结合眼科疾病诊疗手册》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了有关眼科疾病的病史采集、视功能检查和眼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中医的五轮、脏腑、八纲、内障、外障、眼底病变、症状的辨证方法。下篇以现代医学解剖部位分章,以病名分节,共介绍了135种眼病,对每种疾病,依次简明地概述了其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调护。全书诊断、鉴别诊断采用西医的诊断标准,治疗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眼科疾病诊疗手册》融合中西医眼科的优势,参考诸多眼科名家的经验,并吸取近年来外眼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切合临床实际,是适合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临床医师和全科医师的一本简明扼要、方便实用的中西医结合案头手册。同时也可作为本科生、硕士生的参考书。
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原及病理学、临床表现和常规检查及特殊检查等内容,重点详细介绍了带状疱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西医治疗和中医药治疗方药及方法,以及带状疱疹的预防与护理等内容。《带状疱疹》系一部带状疱疹中西医诊疗专著,反映了带状疱疹临床诊疗的研究成果、新进展。《带状疱疹》适于医学院校师生及临床医师阅读参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中西医诊断和治疗为重点,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基础理论和研究进展,立足中医临床,侧重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的系统总结。编写注重先进性,反映近年来外研究的新进展,同时注重实用性,遵循临床诊疗思维的程序,结合作者的心得体会,体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经验与特色。内容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西医发病机制与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新研究进展;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相关理论、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及辨证治疗、历代名医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论述与治疗、当代名医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论述与治疗经验、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常用中药、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症的中医结合诊治及护理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作为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业医师及有关研究人员
本书的新理论及治疗方法基本上都是朱汉章教授提出来的,由其研究生重新整理,将其提出的新理论及治疗方法进一步研究,进行深化和延伸,并且结合主编多年的针刀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进行发挥。 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有对针刀医学许多旧理论及方法的否定,而且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将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融于针刀治疗,并令疗效有了质的飞跃。
有关本书的相关事项,约言如下。 本书体例分为“原文”、“注释”、“语译”、“选注”、“边按”数项,后面附有论文数篇。 本书的“原文”版本系采用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编注的《新辑宋本伤寒论》中收录的全文(以下称重庆编注本)。因为此版本即是宋治平本明赵开美覆刻本,在《伤寒论》的现存版本中,学术界认为赵本,而重庆编注本辑录了赵本自“太阳病脉症”至“阴阳易瘥”共十篇,其余割弃不用,我们认为重庆编注本更为实用,故予采用。“注释”部分简释了少数字词的音义。另外,每篇之末的“校释”是重庆编注本的原貌,为原书编辑者所加,本语译本未作处理,仍置每篇之末,以供参阅。 “语译”部分语译了《伤寒论》的全部条文(共398条),包括方剂的煎服法,都尽可能地采用了直译。语译中用了一些圆括号,其
本书详细介绍了骨科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和医嘱等内容;在治疗部分将治疗处方或治疗方案及方剂组成及用法等实用内容单独列出,并做重点介绍,同时按照典型病例列出了常规医嘱以供读者参考。本书适合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专业、西医专业医师及基层医师参考阅读。
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西医对肥胖病的认识,涵盖了我们十余年来对肥胖病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肥胖病的分型、、病因病机、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以及肥胖病防治方面的新观点和新思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肥胖病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及防治。本书阐述了我们一些独到的见解,如肥胖病可按《黄帝内经》分型为“膏人、脂人、肉人”,对肥胖的预后判断具有前瞻性的价值。肥胖树概念的提出,使人们能清楚地看到肥胖的发展过程和危害,以及着眼于肥胖的治疗对于预防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性,体现了“治未病”的先进治疗理念。关于肥胖病的治疗方面,突出介绍了我们多年来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方法及药物,搜集了很多关于中医中药及针灸等疗法的相关资料,供临床医师及肥胖病患者查阅、应用。
《痤疮中西医特色诊疗技术》主要从痤疮的历史沿革、痤疮的中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痤疮的临床表现、各型痤疮的中西医治疗、治疗痤疮的产品及其应用情况介绍、痤疮患者的皮肤护理等方面对痤疮进行专病专述,内容全面,既涵盖传统中医治疗方案,又融合现代医学进展。 《痤疮中西医特色诊疗技术》可供皮肤科、中医美容科的医生、护士及美容院美容师参考使用。
本书是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专著,分为四篇。第一篇主要是医理论述,介绍了皮肤病的中医辨证及多种中医治法在皮肤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二篇着重介绍皮肤科常用中草药的药理研究及其进展,第三篇以病为单位系统介绍了常见皮肤病的病因病理、诊断与鉴別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部分名家的治疗心得及经验:第四篇介绍了对中药可能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肾毒性反应、肝损害等的调查分析,中草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并附以中药配伍禁忌歌诀及中药极限量供读者参考。 本书适合广大中西医皮肤科临床医师参阅。
《中医内科学歌诀》是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为蓝本而编写。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二章,第一章导言介绍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特点;第二章介绍中医内科疾病——外感六淫病证、内生五气病证、脏腑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的辨治概要。各论分七章,系统介绍了肺系、心系、脾胃系、肝胆、肾系、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的63种病证的病名定义、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该书写作体例是运用先歌后注之艺术形式而表现。歌诀高度概括蓝本之精髓,注解充分涵盖教材之内容。它充分体现该书以歌统论,以论阐歌,理法方药,一以贯之,以及简明扼要,易记易诵,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特点。因此,《中医内科学歌诀》可视为学习研读“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的较好的
颈肩腰腿痛等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缺勤和丧失(部分)劳动、生活能力的疾病,也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除小儿较少见外,其余年龄均可患病,尤以青壮年及重体力劳动者多见。其发病原因模糊不清,而治疗效果又常令人失望,俗称“痛人腰痛,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