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原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的基础上,充分汲取国内有关《金匮》语译本、教学参考之长和作者们的教学经验,着力于对原文精髓加以深入阐析,故名为《金匮要略译释》,第二版对版的不足之处又进行了补充、更正或修订,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本书首先对林亿等撰写的《金匮要略方论序》进行 注释 ,然后[语译],并示以[提要],特别对原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深入[阐析],引用有代表性的[选注],后对有关内容用[按语]发挥,篇末又结语。全书附录有方剂索引、汉代度量衡与张仲景方药剂量简表、[选注]书目。 全书条理清晰,解析透彻,阐述详明,引文严谨,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世补斋医书》括六大部分:《文》16卷为医学论文集,集中了陆懋修的医学观点,内容涉及广泛。其主要内容是论述天理论、伤寒学说、六经病方说、温病、瘟疫学说、各科疾病以及对各家学术观点的评价。《不谢方》一卷记载了陆氏自创的28个方剂,大多取法伤寒,而用又比较平和。多以祛邪为主,绝少补益之品。《伤寒论阳明病释》四卷记载了陆懋修对阳明病的见解。前两卷是陆懋修依据《伤寒论》原文对阳明经病、阳明腑病所作的发挥,后两卷是陆懋修总结了前人对阳明病的论述而作的集解,分为阳明经病集释、阳明腑病集释。《内经运气病释》九卷(附《内经遗篇病释》一卷)是陆懋修依据《内经》有关运气的论述而作的注解和发挥,在深入研究了运气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 六十年一气之大天 的观点,说明在的时期内,可以推
《黄帝内经》是中医 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对后世影响深远。《内经》书名早见于《汉书 艺文志》。晋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首次提到《内经》包括《素问》九卷、《针经》九卷(后世称为《灵枢》),共计十八卷。唐代王冰将《素问》改编为二十四卷,对《内经》的传承起到了重大的贡献。宋代史崧将家藏的九卷本《灵枢》改编为二十四卷,成为了现存行世的《灵枢》版本。今世所通行的《内经》,以此两种版本为多。原本的十八卷本《内经》,由于宋代战火,典籍大量散佚,早已湮没无闻。 《黄帝内经太素》,隋代杨上善撰,是分类注释《黄帝内经》的早期典籍。原书三十卷,早在南宋便已失传, 19 世纪才在日本发现了唐钞本,现仅存二十五卷 ( 缺卷一、卷四、卷七、卷十八、卷二十,共五卷 ) 。《太素》所注释的《内经》为十八卷本,且成书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药学又是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 遗产,国医大师吕景山将著名老中医施今墨先生临床用药配伍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 整理成册。该书收编对药 282 对,按照药物的功能和主治,分为 24 类。
《外经微言》共九卷、八十一篇,分述养生、经脉、脏腑、阴阳、五行、四时、运气、病机、治则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医理论性作。其理论基础主要本于《内经》,其中有很多养生的论述,十三篇专门论述五脏六腑的生克关系和宜忌常变的原理,以及脏腑病变的治疗原则,并对《内经》的经络学说及六气学说等论述都有所阐发。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习儒术,初为乡间诸生,后因仕途不成,遂弃举子业,乃究心医学,治病多奇中,从不计酬。喜爱书立说,以惠后学,其作颇丰。
本书稿是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 山西省中医经典名方推广项目 之一,旨在 弘扬中医,发掘经典,推广经典名方,服务临床 。书稿以 讲记 的形式编写,按《伤寒论》六经病的分类谋篇布局,另外附经方治疗皮肤病讲记、高建忠治疗发热讲记两篇。正文内容深入浅出,如随堂授课般娓娓道来,将作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辨证思考及索方论治的逻辑体系用文字的形式重现,有利于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贴近实际地体会作者的辨证论治思维。此外,在讲述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作者适时引入相关医案加以佐证,丰富了书稿的层次和结构,使其更具可读性。
20 世纪 50 年代始,我国中医院校相继成立,当时尚无规范的教材可使用,于是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了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将多年来的读书、备课笔记加以整理修改,并听取多方面意见,著成教参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此批教参是国内教参,亦是各类教材的参考底本,含金量颇高。目前,这类经典著作甚至在各大学图书馆都难觅踪迹,读者求索无门。若这批著作因此消失于世,实为可惜。 此套丛书的主要特点:一是汇集了诸多中医药大家的学术观点,旁征博引,以使读者达到熟读一书而能通晓一门学科的程度。二是 20 世纪 50 年代学风严谨,治学朴实,此批著作皆经过反复推敲、集思广益、精雕细琢而成,经得起岁月的检验,可信度高。三是文字简洁精练,书中用了大量线条图、图表等形式把
初学中医,绕不开四大经典,《伤寒论》 六经辨证之先河、众方之祖,条文字少简洁,但却难懂。 本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元丰主编,以宋本为基础,原文 重点词注释 白话讲解 现代临床应用,再辅以大量图表,呈现出极简条文背后的意义,助你了解六经辨证的过程、辨证论治的精髓、治病租房的原则,理、法、方、药俱全,通过通俗易懂改的语言,实现从中医理论到临床应用的跨越。 全国名老中医高益民推荐的中医经典入门书。
本书共计五卷,前三卷是余氏结合云南本土风情、社会文化、气候条件等对《伤寒杂病论》条文进行深入剖析,并汇集云南诸位医家临床经验增补方论;后两卷为《卒病论》上下卷,是余氏总结自己及诸位同道的临床经验汇编而成,该部著作系仲景之学在滇西多民族地区临床的应用、理论的总结、经典的传承。
《仲景归真》全书共分七卷,其内容分别为伤寒醒俗、伤寒觉误上、伤寒觉误下、伤寒引正上、伤寒引正下、伤寒问症知方歌诀、伤寒问方知证歌诀等。其中卷一至卷三为 醒俗 辨误 部分,即点醒世人对于仲景学术的误解,重点批驳、分析陶节庵及张景岳两位医家的伤寒见解;卷四至卷七为 引正 部分,分理论观点、六经证诀、问症知方、全方歌诀,其 取仲景之法荟萃成书,逐层辨辟,逐款指陈,点醒迷津,引归正道 。
《余氏医论医方集》由《诊脉要旨》《余记内外良方》《医学五则 伤寒脉诀》《余性初医案》《奇方妙术》《是乃仁术》六书组成,主要涉及脉学、药性、方药、医案等诸多内容书稿文字精炼,内容丰富,对于学者研读、提升临床水平具有一定的帮助
本书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首任主任张谷才编写的未刊本《续编实用金匮教学参考资料》,经整理刊出。本书主要是根据《金匮要略》中的方剂,从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以及古代应用、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这对于理解语句简略的《金匮要略》医理、开拓临床思维大有裨益。另外,作者根据其多年的教学、临床经验,从《金匮要略》方剂的组成、主治等,以七言诗歌体例编成汤头歌诀。每首方歌后从药味的配伍、功用等方面加以注解,便于学习《金匮要略》者背诵及临床使用。
《皇汉医学》是日本人汤本求真原著,内容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阐述中医治疗的效用。多是结合西医学说,来注释中医理论,故此书可为西医学习中医的参考,中医参阅此书,亦可得到一定的提高。基本上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为主,首先加以综合性的注释,使读者对中医理论系统先有一个概念。后部再以方剂为主,分述各方的主治证候,并于每方后注明该方所用药的效能,而更广泛地搜罗我国及日本对中医学说和治验病例。本书可为学习中医学的参考书,适于中医临床工作者及爱好者使用。
《子午流注针经》是目前中医学史上所知早以干支时间为主的针灸专书。 从中医传统文献来看,子午流注法肇始于宋,完备于元,盛行于明,但原貌却也愈加模糊不清。全书首先说明子午流注法非出自《黄帝内经》,但仍有受其影响。其次辩子午流注法始作者,极可能是身分未明的 贾氏 。而非两位窦汉卿、何若愚、阎明广或窦桂芳等人。再其次分别就五输穴、五行、长夏、古今医家解说和三种不同形式的子午流注法等方面逐一辩驳。后总论各项说明,提出对于子午流注法两种新的想法。书末附上元刊本《子午流注针经》校对。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素问》八十一篇偏重于人体生理、病机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养生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俞穴)、针灸治则等。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是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和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 病证 诊法 论治 和 养生学 运气学 等学说,以及辨证诊疗大法(规律、原则),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书中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