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又名《衷中参西录》,近代医学家张锡纯著。原书自1918年至1931年分六期陆续刊行,一经出版,便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赞誉。各期出版后曾多次印行,每次再版时,张氏均于 原书增补若干,又间有删改之处 。1933年,张锡纯因病逝世,其子应社会各界之邀,将其遗著《伤寒论讲义》作为第七期刊行。1957年,张氏传人又将遗稿献出,以成《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八期。 本次整理出版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将八期全部收录,以各期后修订版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本,并加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顺势而为解伤寒 《大医至简》心法解析一书在绪论部分讲述了《伤寒论》的传承,介绍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划分及各经的代表方,以及如何进行问诊、望闻问切的具体操作方法、辨证的顺序和步骤。在正文部分,对伤寒论所有条文中的方证进行了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的分析,抓大局,指出辨证要点,便于初学者轻松进入伤寒学习的门径,执业的中医师在学习后也可以提高临床辨证能力,提高治疗有效率,增加治愈率,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疾病之苦。
汉代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典籍,是学习研究中医学的书。但因文字上含义的深奥,注家学说的不同,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本书用现代语译释了全部《伤寒论》,对读者可有一定的帮助。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共六篇,根据伤寒六经病证治内容,用综合方式加以系统的阐述。每篇有概说、主要脉证、辨证、治疗、方组论述、预后、兼变证治、合病、并病、小结等,既作了全面性的分析介绍,又揭示出便于重点掌握的规律。下编十卷,依据明代赵开美本原文编次,逐条译释,除原文外,分列校勘、词解、语译、提要、浅释、选注、按语、方解、应用范围、医案选录、结语等项目,从原文的一字一句,到每一证治的理法方药,不厌求详,反复阐释,为归纳古今,揭示新义,提供了很多的探讨材料。本书的译释,浅显易懂,注家精义
梁朝陶弘景所著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敦煌遗书,此书所载的理论体系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下的中医诊病用药,与现有的辨证论治理论有所不同。本书采用讲稿的方式,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基本原理和内容进行讲解,采用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对书中的五脏补泻特点进行分析。按照 肝木一心火一脾土一肺金一肾水 的顺序进行各脏腑治疗方的解析,并在其中串讲五味配伍化合理论、中药五行属性等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内涵。 本书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分段学习,使读者学起来更有节奏,不感枯燥乏味。内容简要,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肘后备急方》为晋代名医葛洪所著,是我国现存较早、实用价值很高的一部方书,也是现存*早的急症诊治专著,以廉验效宏而被誉为 岭南中医*书 。现存《肘后备急方》全书八卷,共73篇,采取因病检方的编写体例,涉及的疾病上百种,一至四卷内科病为多,五至六卷为外科病,七卷为虫兽、中毒等,八卷为百病备急丸散及牲畜病。葛洪对于诸多疾病的认识可以说是开创了我国传染病学和临床急症学的先河,因此一直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其以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更为今日青蒿素抗疟发明之远因,屠呦呦教授正是受《肘后备急方》启发,发明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于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本项目首次精选现存版本中刻本清晰,内容*完备的广州儒雅堂刻本加以校注整理,同时将《外台秘要》《千金方》《普济方》《医心方》《医方类聚》中明确注明
《世补斋医书全集》是一部医学丛书,清代陆懋修撰,包括《前集》(一作《正集》)和《后集》(一作《续集》)两部分。《前集》刊刻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收录著作六种,均为作者自撰。《后集》由陆润庠刊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收录陆懋修重订傅山、汪绮石等人著作四种。《前集》以明医理,《后集》用以辨误。作者尊《内经》及《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对当时医界存在的弊端大胆批评,提出的理论多有创见,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贡献。 陆懋修(1818 1886年),字九芝,又名勉旃,号江左下工,又号林屋山人,江苏元和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医学世家。他少年习儒,屡试不中,中年改学医,博览群书,终成一代名医。外曾祖父王丙潜心医学理论,尤擅伤寒之学。其子陆润庠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元,官至一品,以书法闻名于世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药学又是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 遗产,国医大师吕景山将著名老中医施今墨先生临床用药配伍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 整理成册。该书收编对药 282 对,按照药物的功能和主治,分为 24 类。
《 黄帝内经 》 集秦汉以前医学理论之大成,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内经 》包括《素问》《灵枢》两个部分。明代以前,历代《素问》 研究者不乏其人,而《灵枢》却 自古无注 。 明代医家马莳 将 《内经》重新分卷注释 ,著成《素问发微》《灵枢发微》各九卷,成为全本注释《内经》的*家。 在注释过程中,按原文次序逐句解释,对疑难字词的解释旁征博引,音义并举,多有创见。 马氏在太医院任职时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尤其擅长针灸经脉,其注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 本次整理出版的《黄帝内经 注证发微 》 , 《素问发微》 以明万历十四年 初刊本 为底本, 《灵枢发微》以 明万历 十六 年 宝命堂刊本为底本 。 原书均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以便读者的阅读与研究。
书中深刻体现了傅山先生的学术特色-重视先天后天调理,重视脏腑辦证,以及 王道治法 (调和脾胃,为医中之王道)。通过中医的脏腑辨证直指病机,阐论简要,辨证精细,并且选用不同的导引呼吸功法作为临床处方,简单易学,调理气血,防病养生。明亮先生此次整理的书稿可以说是对傅山丹功导引文献首次系统、全面的挖掘、整理。此书稿有多处珍本、孤本内容被收录在册。可谓对后辈传承功不可没。本书为原稿配了译文、注释、校瞰,这有利于文脉的传承;团队在整理书稿的同时,还探寻到傅山先生与丹亭真人、虛白真人、还阳真人等先辈之间的师承关系,这些都为后辈一边修习、一边钩沉,做出了榜样。
本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用一目了然的手绘插图和示意图带读者理清经典中医脉络,人人都能看得懂用得上。
本次影印之辑稿,精选晋唐方书十一种二十册,上自东晋《范东阳方》,下迄唐代《近效方》,多属未刋印之辑复者。各书写有解题,说明考证相关问题、介绍内容梗概、提示辑稿价值等。其中《删繁方》、《经心绿》、《古今绿验方》、《延年秘绿》之解题由梁峻撰写,《范东阳方》、《集验方》之解题由李洪晓撰写,《纂要方》、《必效方》、《广济方》、《产宝》、《近效方》之解题收胡晓峰撰写。为保持辑稿原貌,卷次阙如、内容散漫者,仍依其着。所收《删繁方》一书,虽作者谢士泰生平里籍考证不详,但其内容多引自佚书《华佗绿袟》,该书存 有中医理论在古代的不同记载,如皮、肉、筋、骨、脉、髓之辨证论治方法等。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王玉川先生曾提示笔者要重视对此书的研究,笔者亦曾研读,并指导几位研究生从不同角度开展工作,多有收获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其中运用六经辨证法对杂病进行了辨证施治,使杂病的辨治方法得以扩展,为后世进一步运用六经辨证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著者从六经辨证角度系统解读了《金匮要略》。全书由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共 33 章。总论部分概述了六经辨证在《金匮要略》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方药等方面的应用特点。各论部分是每个病证六经辨证应用的具体内容,以方证为主,从 症 - 病 - 证 - 治则 - 主方 - 加减法 - 现代应用 等多层次,剖析了杂病治疗中六经辨证的整体性,详述了每个经方的方证循证依据,并附以经典名家案例。 本书立足临床实践,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杂病六经辨证理论与临床应用体系,便于临床掌握与应用,可供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
柴松岩行医七十载,诊治病患无数,屡起沉疴。柴师以 柴松岩月经生理理论 肾之四Z 二阳致病 妇人三论 等学说为代表,创建了一套完整、独到的中医妇科学术思想体系。临证遵循中医学 天人合一 的古训,因人、因地、应时、应个性化因素辨证,尤擅治女性闭经、不孕症,治则以顺应周期、调养阴血为特点,注重调整气机与恢复气化功能。组方灵活、选药广泛、性味平和、药少力专,在现代中医妇科界独树一帜。本书选取柴师辨证治疗妇科疾病验案数十例,既有对柴师治疗成功经验的记载,亦有当疗效不如预期时,柴师对疾病的辨证思考及理法、方药之调整。医案记录力求还原柴师辨证、施治过程原貌,案末附按语及柴师经验掇菁,条分缕析柴师遣方用药之窍要,阐述柴师中医妇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知识体系,体现具有鲜明柴师特色的中医妇科用药经验。
《永乐大典医书辑本(1)》由王瑞祥编撰。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指定姚广孝、解缙组织2000余人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成书于1408年。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公认为“世界*的百科全书”。清中叶后,屡遭盗窃和劫掠,散失殆尽。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方搜集,共得795卷。其中31卷列有医学内容(不含中药)。《永乐大典》中,辑录了我国宋元以前诸家医籍,内容广泛,包括医经、医籍、临床各科、中药、养生、医学职官、名医传记、医疗掌故、医师考卷、回回药方等,保存了从《黄帝内经》至《危亦林得效方》达133种医学著作,以及正史、笔记小说、类书、政书中有关医学内容。作者经多方搜集,得医学著作109种,仍按“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编排,约2000万字,分20册出版。 《永乐大典医书辑本(1)》为平声东韵,包括诸风证治36卷
《本草纲目拾遗/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清。赵学敏撰。十巷,另卷首一卷。初稿完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卷首列有小序、凡例、总目、正误、目录等项。正文载药921种(其中正品716种,附品205种),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各、蔬、器用、禽、兽、鳞、介、虫等八部,大致按《纲目》次第排列,将金石细分为金、石两部,增加藤、花两部,删去人部。各药阐述,不分项目,无格式,基本包括引述文献与个人心得两方面内容。阐述范围颇广,有药物生态、形态特征、性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炮制及制药法、使用经验等,对性味功能、药物质量与药性关系进行广泛引证、讨论。全书参考、引据医药文献282种,经史书籍343种,其中不少书籍今已亡佚。所载药物有716种《本草纲目 未曾收载,其中不少药物疗效显著,直至现在仍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素问》八十一篇偏重于人体生理、病机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养生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俞穴)、针灸治则等。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是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和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 病证 诊法 论治 和 养生学 运气学 等学说,以及辨证诊疗大法(规律、原则),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书中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
《三元参赞延寿书》,又称《三元延寿参赞书》,是元代李鹏飞所撰的养生著作。五卷。该书核心内容为 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 ,下列欲不可绝等九目,并明确提出了 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有所忌,欲不可强,欲不可避,嗣续有方,妊娠所忌 等告诫和论述。 地元之寿,起居有常者得之 ,下列养生之道等二十三目。 人元之寿,饮食有度者得之 ,下列五味等十目。其中卷三为食疗专论 饮食有度 ,专谈饮食宜忌。摘取历代有关资料,分成五味、食物两部分阐述食疗注意事项。另外,还分类辑录诸家养生要语,极有参考价值。 译者团队选取权威版本为蓝本,并参照多个通行本进行校勘,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颁布的标准翻译基本名词术语,力争最大限度理解和再现典籍原文内容,为中医海外从业者和研究者开展中医理论溯源和传承创
本书采用竖排繁体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中医文化之经典。《难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全书以问答的方式编撰而成。其中一难至二十二难讲脉学,二十三难至二十九难讲经络,三十难至四十七难讲脏腑,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讲疾病,六十二难至六十八难讲腧穴,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讲针法。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难经正义》,医经著作。六卷。清.叶霖撰于1895年。叶氏认为《难经》一书 理趣深远,非浅学得窥堂奥 ,遂参历代医学大家对《难经》的注疏,以《内经》原文予以对照排比、诠释发挥。以《内经》为医学之根本,故以 正义 名篇。全书辨论精要,考证颇详。 这两本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用价值,特别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