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卫生方》由李璆、张致远原辑,释继洪纂修,凡三卷,主要内容成书于宋元时期,比吴又可《温疫论》早300余年,提出瘴疟与伤寒不同及岭南“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元气不固,感而为病,是为之瘴”的病因说,并主张治疗上必须因地制宜,与《温疫论》有互通之处,但在治法上由于时地差异等原因,而一主苦寒,一主辛温,可以互参。此外,《岭南卫生方》纂集了岭南地区的早期医学著作,对了解岭南医学的学术发展,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知医必要》四卷,清·梁廉夫撰,刊于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梁廉夫,字子材,清代城厢人。梁氏博学多识,多行善事,于行医治病颇有心得。其所著《不知医必要》以验方辑录为主,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卷首简述望闻问切四诊精要,卷一至卷二列内科常见杂病诸方,卷三收录内科杂病及儿科诸症用方,卷四分述妇科和外科方药。每病先论病理、辨证、用药等,后述及各方,论述简明扼要,有论有方,内容实用,所选方药多为历代名方验方,用药简便易得,便于推广,有利于不知医者,遇病检阅,按证施方。
《质问本草》是清代吴继志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本书是作者采集琉球诸岛所产的各种草木植物,并写生配图,同时广泛质询于福建、北京等地的儒生、药工、药农等,反复鉴定而后成书。《质问本草》体例统一,以图配药,并详述所质询诸家之说,述其形态、功用、别名等,是一部较好的药学著作。对于研究清代地方本草学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集古良方》十二卷,刊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江进纂辑。本书为验方汇编,内容系清以前医方,分成48种门类,各卷按照疾病分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养生等各科。卷一分为诸风门等;卷二分为危症急救门等;卷三分为五绝急救复苏门等;卷四分为痰嗽门等;卷五分为疟疾门等;卷六分为诸疮门等;卷七分为跌打损伤门等;卷八分为补养门等;卷九分为眼目门等;卷十为妇人门:卷十一为小儿门;卷十二分为子嗣门等。本书计收成方1017首,多数方剂编有七言歌括,方便诵记。本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占代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经验,切合实用,是有临床参考价值的方书。
《伤寒正医录/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编著者清·邱成平。《伤寒正医录/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十卷,清代邵成平(字庸济)编著,成书于乾隆九年(1744年)。邵氏精伤寒学,认为张仲景《伤寒论》非独疗伤寒,亦为疗诸科之本。然其辞古奥,其义深邃,其法百变,读者每以为难。历来注《伤寒》者数百家,其中或同或异,皆可互参考证。故对历代医家所注《伤寒论》进行考证、研究,并结合己见,务期洞筋濯髓而必求其是。暮年不避寒暑,奋笔纂成《伤寒正医录》。书名“正医录”,系从博览中觅其精髓之内涵,体现了本书较强的实用性,对后世研究《伤寒论》颇有参考价值。
《医林绳墨》,又名《医林绳墨大全》,明代综合性医书,全书八卷。明·方隅集撰,方毂校正。初刊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清康熙十六年(1677)江宁周京(字雨郇)重刊时,对本书篇目有所调整,另增补家藏奇效验方及眉批,辑为九卷,易名《医林绳墨大全》。本书原系方毅为便于后学习医者而撰写之讲稿,由其子方隅整理编辑,方穀复逐一校征而成。其医论多宗《内经》《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旨,旁及刘河间、张予和、李东垣、朱丹溪及后世著名医家学说,并参酌己见,加以阐发,论理既不拘于成说,也小泥古非今。各科病证,均首列医论,推论病源,剖析机理,后继以随证处方,据方措药,并详其药性、配伍、加减变化,各证之后,另立“治法主意”一项,概括阐明本证诊治要点,及其宜忌。凡前人立论,之所未及,或所立之方,未及著
《金匮方论衍义》是《金匮要略》的早期全注本。三卷。元·赵以德撰。撰年不详。此书不但注熏对《金匮》脉象的阐释和发挥,而且还从疾病辨证角度,强调病因与体质因素对病证的影响,对方论的阐发也很精辟独到。由于是注释《金匮要略》家,故对后世《金匮要略》的注释产生了重要影响。清·周扬俊评介赵氏注本“理明学博,意周虑审”。该书撰成之后未曾梓行,仅有少量抄本。
本书49篇,首为脉诀,分述二十八脉,脉象主病,以及浮、中、沉三侯,五脏本脉,真脏脉,四时之脉,从症不从脉,从脉不从症等;以下分为伤寒、瘟疫、脚气、斑疹等四十七门,每症详述病因、证治、并附治方。
孙星衍、孙冯翼辑的这本《神农本草经》,简称 《本经》,是现存*早的中药学专*,作者不详,约 成书于秦汉时期。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分上品 、中品和下品三品。原书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为《 神农本草经》做注,并补充《名医别录》,编定《本 草经集注》共七卷,把药物的品种数目增加至七百三 十多种。清朝孙星衍将《神农本草经》考订辑复,成 为现在通行本。《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现存较早的药 物学重要文献,本书把药分为三品:认为无毒的称上 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 佐使。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名医学家张仲景所* 《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 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 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 方书之祖 。
《胎产大法》清代医家程从美著,为中医妇产科 临床著作。 该书上下两卷,上卷论述修德延嗣、服药补肾、 制药煮酒、入房忌期、调经止带、血脱崩漏、月期谨 慎、药食常戒、孕娠禁忌、诸药反忌、疮毒伤胎、产 室避忌,下卷阐明临产大法、催生方法、诸产逆证、 下死胎法、下胞衣法、产后调理、恶露不下、血行不 止、抚养须知、婴孩诸方等诸条目。全书篇幅精简, 语义练达,说理圆通,内容丰富,涵盖了从求嗣、怀 娠到生产、产后的主要方面。书中载方多为效验之方 ,并录制药炼蜜诸法、煮药酒法等,介绍常用诸药蜜 制、泡酒之法,可供临床参考。
《脾胃论》(1249 )金.李杲(东垣、明之)著。全书三卷。作者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为 重要,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主张。 全书遵崇《内经》 人以水谷为本 的宗旨,以 人以胃气为本 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病机理,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卫生要诀》为清代医家范在文所著,为作者集 其经验心得而成的一部养生通俗读物。全书共四卷, 卷一载药物相恶、服药忌食、孕妇忌服之药、饮食相 忌,并概论五脏、五官、五味、五色、五谷、五果、 五菜。卷一后半部分共卷二、卷三论述了内、妇、儿 、五官科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卷三之末还从本草诸 书中选取常用药物辑成“药性赋”。卷四论述了治病 要诀、治疗验案及医论。 本书文字通俗晓畅,论理浅显易懂,尤适合于普 通百姓及中医入门者阅读。
《罗遗编》为针灸学著作,成书于清代乾隆二十 八年(1763年),清代针灸家陈廷铨所著。 《罗遗编》一书集数家遗蕴,合为一编,分为三 卷,论述了经络及要穴、针灸禁忌、经腧穴部位、内 外各科疾病针灸穴位处方等。卷上为经络篇,论经络 、腧穴、针法及针灸禁忌,多括以歌诀;卷中以图为 主,含十四经脉图、经穴部位、内景图等;卷下为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针灸取穴治疗及五运六气理论 等。该书采各家经络穴道注解,内容多出自《内经》 、《难经》、《类经》、《针灸大全》、《医门法律 》等诸家有关专著,间附按语,论其要旨,发其隐微 。书中虽然没有对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但将与 之相关的基本问题包罗近全,深合罗遗之旨,尤其适 合初学针灸者。
《幼科辑粹大成》十卷,明代冯其盛编撰。该书 总论和卷一为小儿生理、病理、诊法和辨证,以及新 生儿的调护和证治;卷二前半部分论述诊法和医理, 后半部分讨论具体病证的辨治,主要是小儿发育过程 中的病证;卷三为风、寒;卷四为暑、湿、吐(附呕 哕)、泻、吐泻、霍乱;卷五为惊。据此推断,后五 卷当为前五卷尚未论及之病证的辨治。 作者对儿科医理、诊法和证治的论述,可谓集明 代以前幼科诸家之精华, “研究探索,久乃遂窥其 奥”,且这部分内容保存完整,值得深入研究。该书 虽仅残存五卷,但足见作者对儿科医理研究之深入和 临床经验之丰富,对于我们今天探究古代中医儿科证 治和名称术语等方面以及现代中医儿科之发展都极具 参考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佚名编著《黄帝内经素问(中医传世经典诵读本)》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存 早的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之名 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其成书时间大约从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间。《内经》不但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而且在疾病认识、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也初步构筑了后世中医发展的支架。本书不做繁琐考证,不做白话译注,全书版面层次清晰,便于读者时时诵读,是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临床工作者 的中医经典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