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著,是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本书以清代徐忠可著《金匮要略论注》为底本,参照清代李彣著《金匮要略广注》、沈继泽主编的《文白对照中医古典名著精品丛书 金匮要略》以及张家礼主编的《金匮要略》,对《金匮要略》原文进行整理,篇为总论,第二至第十七篇为内科病,第十八篇为内容简介外科病,第十九篇为数种疾病合论,第二十至第二十二篇为妇产科疾病,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全书共二十五篇。前22篇共载40多种疾病、200多首方剂。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 《本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也是已知早的中药学著作,对后世影 响巨大。《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 分上、中、下三品,卷一为上经,载上 药一百二十种,为君;卷二为中经, 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卷三为下 经,载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左使。本书以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 为蓝本,以梁朝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 别录》、柳长华及吴少祯主编《神农本草经》 等为参考,仅留本经原文,编制字母索引,便 于随手翻阅、查找。明显错字,径直修改,不 再出注。
《岭南卫生方》由李璆、张致远原辑,释继洪纂修,凡三卷,主要内容成书于宋元时期,比吴又可《温疫论》早300余年,提出瘴疟与伤寒不同及岭南“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元气不固,感而为病,是为之瘴”的病因说,并主张治疗上必须因地制宜,与《温疫论》有互通之处,但在治法上由于时地差异等原因,而一主苦寒,一主辛温,可以互参。此外,《岭南卫生方》纂集了岭南地区的早期医学著作,对了解岭南医学的学术发展,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知医必要》四卷,清·梁廉夫撰,刊于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梁廉夫,字子材,清代城厢人。梁氏博学多识,多行善事,于行医治病颇有心得。其所著《不知医必要》以验方辑录为主,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卷首简述望闻问切四诊精要,卷一至卷二列内科常见杂病诸方,卷三收录内科杂病及儿科诸症用方,卷四分述妇科和外科方药。每病先论病理、辨证、用药等,后述及各方,论述简明扼要,有论有方,内容实用,所选方药多为历代名方验方,用药简便易得,便于推广,有利于不知医者,遇病检阅,按证施方。
《质问本草》是清代吴继志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本书是作者采集琉球诸岛所产的各种草木植物,并写生配图,同时广泛质询于福建、北京等地的儒生、药工、药农等,反复鉴定而后成书。《质问本草》体例统一,以图配药,并详述所质询诸家之说,述其形态、功用、别名等,是一部较好的药学著作。对于研究清代地方本草学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伤寒医诀串解》是陈氏继《伤寒论浅注》之后,对《伤寒论》要旨的又一阐发。全书以《黄帝内经》理论为依据,以标本中气、经络学说为基础,采用纵贯演绎的方法,把《伤寒论》各篇条文,按不同的内容分成若干段落进行综合分析,既说明了条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又指出了辨证要点,使学者能融会贯通而得其要旨。本书集陈氏研究《伤寒论》心得之大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作为学习中医《伤寒论》的参考。 本书以195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伤寒医诀串解》为底本,以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印行的《陈修园医书廿十一种》为主校本,并参考《伤寒论》(赵开美刻本)和柯韵伯《伤寒论注》进行点校。点校者俞长荣为福建中医药大学五老之一,著名的伤寒学家,其点校角度既遵从医古文点校规范精妙到位,又贴合临床,从临床角度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黄氏在此书中提出“枢轴运动”(圆 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方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符合临床。此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精炼、风格独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黄氏诸书之精华。清代冯承熙对黄元御及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向读黄坤载先生《素灵微蕴》《四圣心源》诸书,奥析天人,妙烛幽隐,每谓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本次整理,增加“黄元御轶事数则”及“方剂索引”,丰富原书内容且方便学习及临床使用。 解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研习“四圣典籍”,须读此书。
《脾胃论》(1249 )金.李杲(东垣、明之)著。全书三卷。作者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为 重要,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主张。 全书遵崇《内经》 人以水谷为本 的宗旨,以 人以胃气为本 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病机理,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名医学家张仲景所* 《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 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 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 方书之祖 。
《景岳新方八阵砭》是陈修园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四卷,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共286方。全书以《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籍为旨,并从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及药物加工炮制等方面对每个方剂作了认真的审议和评说,立论通融,中肯切实。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虽以 伤寒 为名,实承载了 辨证论治 之道,千余年来一直是习中医者范本,历代医学更奉之临床法典。《伤寒论》文字质朴却蕴义深厚,条文精义常令学者颇难领会,历代注家的众多著述更令学者莫衷一是。为此,编写一本既忠实反映《伤寒论》学术思想,又能引领初学者登堂入室、指导复习者把握疑难要点的精简读本显得十分必要,《应考掌中宝 伤寒论》正是应此写就。 本书编写时不奢求面面俱到,围绕当前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在仔细梳理《伤寒论》各篇章相关内容基础上,条列出各篇章及相关条文中蕴含的重点、疑点及难点,着眼于前后篇章相关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冀能辅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捕捉到布散于全书的重点信息,使学习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作为 应考宝典 系列丛书的组成部分
孙星衍、孙冯翼辑的这本《神农本草经》,简称 《本经》,是现存*早的中药学专*,作者不详,约 成书于秦汉时期。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分上品 、中品和下品三品。原书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为《 神农本草经》做注,并补充《名医别录》,编定《本 草经集注》共七卷,把药物的品种数目增加至七百三 十多种。清朝孙星衍将《神农本草经》考订辑复,成 为现在通行本。《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现存较早的药 物学重要文献,本书把药分为三品:认为无毒的称上 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 佐使。
《伤寒真方歌括》为清代医家陈修园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六经为纲,分六卷十四篇,计歌 括九十六首。每篇先精选《伤寒论》主要经文,给人以概括性的认识;次为七言绝句形式的歌括,深入浅出,由博返约,便于诵记;再是方解,复注其所以然之妙,对历代医家有关论述, 凡有阐扬圣训者,则遵之;其悖者,则贬之 ,间多创见。 如传经、直中、寒热皆有论,一破宋元以后医家 凡传经俱为热症,寒邪有直中无传经 之说。是书医文并茂,是初学《伤寒论》者引路导航之作,亦是研究仲景学说和陈氏学术思想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金匮要略方论(大字版)》系东汉张仲景所著,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 《金匮要略方论(大字版)》全书3卷25篇,第1篇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为全书总论;第2~17篇论及痉病、湿病、百合病、中风、血痹、肺痿、胸痹、心痛等内科杂病;第18~19篇内容论及外科病;第20~22篇论及妇人妊娠及产后诸病;第23~25篇论述杂疗方、禽兽鱼虫及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等。
《望诊遵经(中医传世经典诵读本)》,诊断学专 *,清·汪宏撰于1875年。本书继承《内经》揣外知内的诊法理论,对其望诊理论有所发挥,使之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上卷叙述望诊在辨证论治方面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系;下卷叙述体表各部位的望诊提纲,从眼睑、口、舌、唇、齿、须发、腹背、手足等部位的形容色泽和汗、血、便、溺、痰、月经等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比较.以辨析病证之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对疾病的顺逆安危做出判断。此外,还叙及行止坐卧和身容意态的望法大纲。书中辨色之精、观形之确,后人鲜有出其右者。全书既有前人论述,又有个人经验,对临床医生*具参考价值。